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一▪P4

  ..续本文上一页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须发,身穿法服,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要修持完成无上的清净梵行,在现世今生中自己以通智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那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真好啊!真好!你这样的问说:『世尊!请为我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我将于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它的义理,我当独自找一个僻静的处所,专心地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你是如此的问说吗?」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仔细听啊!仔细听啊!要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比丘啊!不是你所应拥有的五蕴法,应该要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欲,能断除那些五蕴法的人,因为正确佛法义理的助益,便能除去无明长夜的不安,获得永远的安乐。」

   当时,那位比丘听后禀告佛陀说:「知道了,世尊!知道了,善逝!」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如何在我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它的义理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非我所应拥有,应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变化无常的精神现象也非我所应拥有,应该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着。因为正确佛法义理的助益,便能除去无明长夜的不安,获得永远的安乐。所以,世尊啊!我是这样地在世尊您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了解它的义理。」

   佛陀说:「真好啊!真好!比丘啊!你能从我简略解说佛法的要义中,深广地去了解它的义理。为何这样呢?因为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不是你所应拥有的,应当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着;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变化无常的精神现象,也不是你所应拥有,应当疾速地断除对它的贪着。能把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断除后,因为正确佛法义理的增益,便能除去无明长夜的不安,获得永远的安乐。」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心里非常欢喜,向佛陀礼敬后就退下了。他独自处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专心精进地修习佛法,不放逸懈怠。专心精进修习佛法,不放逸懈怠后,他思惟着: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须发,身穿法服,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那位比丘即证成阿罗汉,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第十七经注释:

  1、偏袒右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将袈裟披在左肩上,袒露出右肩。如此穿著便于工作,故偏袒右肩为表示期待长辈下令服事,亦为奉侍长者之礼仪。

  2、合掌:表示恭敬,一心服从。

  3、非汝所应之法: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不是我们所有的。但凡夫都认为五蕴是我们的。

  4、宜速断除:﹁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应断欲﹂。

  5、以义饶益:以,因。义,指正确的佛法义理。饶益,增益、利益的意思。因断非法非义,故于正义增长。

  6、长夜安乐:长夜,指累世的无明。本句意谓除去无明长夜的不安,而获得永久的安乐。

   十八、本经叙说五蕴非我所有,亦非余人所有,宜速断除,才能获得安乐。本经经文与前经同,译文省略。

   十九、本经叙说对五蕴的贪着,是烦恼系缚的根源,宜速断除,方可获得安乐。本经与第十七经经文大多相同,所差异处是世尊在此宣说「结所系法宜速除断」,译文从略。

  第十九经注释:

  1色是结所系法:色,指物质现象。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身心,不能解脱,结成苦果,永沦生死,故称为结。本句意谓「物质现象,是爱结所依住处。」

   二十、本经表示有一部经名为「深经」,和前经有相同说法。(印顺导师依经论认为「深经」应作「染经」)。

   廿一、本经叙说对于五蕴应不动摇,才不会被魔王所缚,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个比丘从座位起立,向佛陀行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请您为我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我听闻佛法后,将独自在一个僻静之处,专心思惟法义,不放逸懈怠。不放逸懈怠后,这样思惟: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不执着于家),而出家学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

   那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今天这样问说:『慈悲的世尊啊!请为我简略解说佛法的要义,我听闻说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的处所,专心思惟法义,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吗?」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仔细听啊!仔细听啊!要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说法。比丘啊!一个人要是不能安住于正法时,便会到处追求执取,那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了。若不到处追求执取,那么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了。」

   比丘禀告佛陀说:「知道了,世尊!知道了,善逝!」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如何在我简略解说佛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其中的法义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对于物质现象,向它追求执取时,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了;如果能安住于正法,不去追求执取的话,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了。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追求执取,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如果能安住于正法,不去追求执取的话,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所以,我从世尊您简略地解说佛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其中的法义。」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你能从我简略地解说佛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其中的法义。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物质现象,如果向其追求执取时,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了;如果能安住于正法,不去追求执取的话,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了。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追求执取时,就会被魔王波旬所束缚了;如果能安住于正法,不去追求执取的话,就能从魔王波旬的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了。」……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心灵获得自在解脱,成为阿罗汉。

  第廿一经注释:

  1动摇时,则为魔所缚:动摇,指心不能安住于正法,到处追求,执取五蕴之意。魔,指魔王,名波旬,为欲界第六天天主,经常企图扰乱佛及诸弟子。 

  2若不动,则解脱波旬:不动,言心安住于正法,不逐求执取五蕴之意。解脱波旬,言自魔王波旬束缚中获得自在解脱。

   廿二、本经叙说佛陀回答弟子劫波所问,言宜正观五蕴无常,断除对它的贪欲,才能获得完善的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个名叫劫波的比丘来到佛陀住处,顶礼佛足后,退坐一边,向佛陀禀告说:「就像世尊您所说的,比丘的心灵要获得完善的解脱。世尊啊!比丘的心灵要如何才能获得完善的解脱呢?」

   那时,世尊告诉劫波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能向如来问说如何使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真好啊!劫波!仔细听啊!仔细听啊!要好好地去思虑这件事情,我将为你解说。劫波啊!应当去观察了知所有的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是粗糙或细致,无论是美好或丑恶,无论是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物质现象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的。正确地去观察这种无常的现象后,那么对于一切物质现象的爱欲就能消除。对一切物质现象的爱欲消除后,心灵便能获得完善的解脱了。同样地,要去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是粗糙或细致,无论是美好或丑恶,无论是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精神现象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的。正确地去观察这种无常的现象后,那么对于一切精神现象的爱欲就能消除了。对于一切精神现象的爱欲消除后,我说他的心已获得完善的解脱了。劫波啊!比丘的心灵能这样地获得完善的解脱的话,如来就说他的心灵已获得完善的解脱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五蕴的爱欲已断除的缘故。对五蕴的爱欲能断除的话,如来就说他的心灵已获得完善的解脱了。」

   当时,劫波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心中非常欢喜,向佛陀礼敬后便退下。

   那时,劫波比丘接受佛陀的教示后,独自找一个僻静的处所,专心思惟法义,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内心获得完善解脱,证成阿罗汉。

  第廿二经注释:

  1、劫波:是比丘名。

  2、头面礼足:头面低垂,顶到佛足,表示最恭敬之意。

  3、善解脱:言获得完善的解脱。

  4、如来: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

  5、**:「若过去、若未来……若远、若近」:此为五蕴存在的各种现象,非唯色蕴而已,约略来说:一、过去、未来、现在||是依时间而画分。二、内、外||在众......

  杂阿含经卷第一

   一、本经叙述一切五蕴现象,皆随缘生灭,变化无常,宜做如是正观,才能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以正慧观察物质现象,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能如此地去观察,才是正确的观察。对物质现象能作正确的观察,就会…

《杂阿含经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