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中心参加禅修课程的外国学员们并不是很重视良善的道德品质及规范。
定
这是第二步骤,也就是将心的专注发展到心一境性的程度。这是训练心达到安详、清净与坚定的方法,因此,也成为宗教生活的基本要素,不论是佛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印度教徒、回教徒或锡克教徒,实际上,也是所有宗教之间最大的公约数。除非一个人的心念能从所有不净烦恼中解脱出来(Nivarana,即涅槃),并且达到净化的境界,否则此人是无法将他自己与梵天(Brahma or God)等同看待的。虽然不同宗教的人们使用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对于心的发展,也就是达到身心平静的完美境界,目标却是一致的。禅修中心协助学员们将其注意力放在上嘴唇以上及鼻孔以下的小范围内,在呼吸进出动作的同时,以平静警觉的心觉察气息的进与出,并以此发展出心的专注力,进而达到心一境性。
生命的能量不论是否如佛教信仰(或来自上帝,还是如基督教)所称,是由个人行为所造作出来的心识力量(Sankhara,即习性反应、业行)的结果,生命象征的形式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体的律动、脉动或波动。事实上,呼吸就是一种反映生命象征的形式。在禅修中心所教导的安那般那(Anapana,即出入息)禅修技巧(亦即观息法)中,利用呼吸的好处不仅因为它是自然的现象,而且因为它随时存在,故可成为心专注的所缘,以去除所有其他妄念。随着专注力开始集中在这个小范围的变化,最初是对鼻孔周遭气息进出的觉察,然后逐渐觉察到气息进出长度的变化,并且可以在上嘴唇以上的小范围内感觉到气息进出温度的不同,因此,只要以此方法用功练习的学员,在经过几天的训练之后,必定都能达到心无旁骛的专注力。
学员们在正确方向的指导下,练习此种禅修方法,必定会出现一些象征进步的指标,就像以某种象征「白色」的形式来区分任何「黑色」形式的方法一样,这些形式可能是一团云雾或棉花,有时也可能是类似烟雾、蜘蛛网、花朵或圆盘等白色的形状。但是,当专注力变得更加集中时,就会出现类似闪光或光点,或类似星星、月亮或太阳等光点一般。禅修时(当然是在双眼紧闭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这些指标性的象征形式时,那么应该就是心的专注力(定力)已逐渐开发出来了。
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学员们应该在每次心念有所松懈之后,尽可能很快地再回到这个光点的专注力上。如果学员已经能做到这个步骤,那么就可以开始练习内观(Vipassana)禅修法,进一步地洞察究竟实相,并且享受寂静安详的涅槃之乐。此外,如果他能将专注力集中于鼻孔以下一个极小范围内且持续一段时间,那就更好了,因为此时他已经达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亦即英译:Neighbourhood Concentration)的阶段了。
佛陀如是说,「本质上,心是纯净的,但是由于吸取了不净杂染(不善的力量 - Akusala forces),而被染污了。」我们知道海水经过蒸馏后可以变成纯水,同样地,学员们也可以透过观息法(Anapana)来去除心中的不净杂染,使心达到完全净化的境界。
慧
慧指的是洞察本质实相,而唯有精进于佛教禅修者,在证悟圣道果智时,才能彻底了知。然而,内观禅修与发展心的专注力,以及体证本质实相都是密不可分的。
当学员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力时,最好的情况就是达到近行定时,就可以开始接受内观的训练了。此时需要利用已发展出来的专注力来检视所有存在于自身之内的习性反应。学员会学习到如何以警觉的心来洞察其自身所有器官与组织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换言之,就是所有众生不断进行的次原子反应。当学员完全专注于此种自然产物的感受上时,就会在生理与心理的层面上了知其整个身体结构只是不断产生变化的一种物质罢了。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无常(Anicca),所有事物不断变化的本质,包括存在于整个宇宙中所有一切有生命与无生命,而其衍生的结果就是苦(Dukkha)的概念,与生俱来苦的本质,而生即被视为苦。这就是实相,因为所有众生的整个结构都是由次原子粒子(Kalapa,在佛教中意指极细微、无法分割的最小单位)所组成的,而且处于不断燃烧的状况之中。
最后一项概念就是无我(Anatta)。虽然你们总是将所有出现在眼前的某种物质称为物质,但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随着禅修过程的深入,学员们将了解到并无任何具体的物质是所谓的我,而且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被视为是某个生命体的核心。到最后,他将在生理与心理的层面上彻底瓦解自身所执着的自我中心主义,并且由禅修而彻底了知无我与无私的全新概念,并且了悟到宇宙所有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律所支配着,并以此亲身体验而了解到这种独我的虚幻本质。
四、禅修的成果
禅修的成果是数不尽的,其中包含了「沙门果经」(Samanna-phala Sutta)开示中提到的,有关沙门或修道者(Samana)的利益。成为沙门或出家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精勤地修持八圣道,除了要证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果智之外,还要发展各种心的能力。由禅修而洞察究竟实相的在家众也须精勤修持,如果具有善根潜能,也能获证四果智与能力。
只要精勤修持的人终将成功,而且因为心不断的净化及发展出心的能力,以及对本质实相的洞察,因此能在正确的方向中完成许多事物,以达到人类的福祉与利乐。
佛陀如是说:「比丘们,发展心的专注力吧!唯有发展出心的专注力,才能如其本然地观察一切事物。」
确实任何人都能发展出心的专注力,而且当一个人已发展出心的专注力之后,还必须进一步地发展智慧。
只要人们能使心完全专注,就必能随时保持心的平衡,而其所得到的结果也必定比那些还未发展出专注力的人们更加圆满。因此,不论来此接受禅修课程训练的人有无宗教信仰,是否为行政官员、政治人物、商人及学生等,他都能从禅修当中获得许多利益。
我自己的情况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我必须在此谈些我自己的经验,那么我最想说的,除了佛教禅修能带给修持者实际利益之外,别无其他了。这些都是真实的结果,而且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我从1937年1月开始接触佛教禅修。1961年12月份的卫报杂志(Guardian Magazine)「名人录」(Who is Who)中刊登了我的生活概况,其中对我长期以来所肩负着各种公务职责也做了描述。1953年3月26日,也是我五十五岁那年,我从公务部门退休,但随即又被任用,而且直到现在,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同时身兼两个以上的部长级职务,甚至有曾经长达三年的时间,是身兼三个部长职位的,还有一次是兼任四个部长职务,而且时间达一年之久。
此外,还身兼「总理暨计画部」(Departments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National Planning)常设委员会委员及各种特别委员会之主席或委员等多项职务。
诺丁汉博士(Dr. Elizabeth K. Nottingham)在其论文「缅甸的佛教禅修」(Buddhist Meditation in Burma)中曾提道:「禅修是否有助于产生巨大的安详与平衡的能量,用以建立『利乐福祉之国』及成为在公众生活中对抗堕落的堡垒?」
对于这个问题,请参考你们面前的这份说明,我的答复是相当正面而明确的,而且可以很肯定的这么说,因为在我担任的所有职务(审计长、全国农业市场委员会主席,以及政府会计暨审计机关首长),即使是资深公务员都认为很艰难的那些职务,我也都能善尽职守,圆满达成任务。
从1956年6月11日开始,我就被任命为审计长,而且身负整顿该部门之责,这个部门在1955年10月4日成立时虽有五十名职员,但只有三位是合格的会计人员。当时的问题除了必须重新整顿这个部门之外,还必须建立公务人员的效率标准,以因应缅甸各部门与企业蓬勃发展的审计业务需求,而1955与1956年的年度支出约略分别为15亿及18亿缅币。
之后不久,也就是1956年6月21日(就在接任审计长一职之后的十天),我又被任命为全国农业市场委员会主席,而必须负起该部门所有业务之责,当时也是该部门情况最为恶劣的时候;不仅审计进度落后达五年之久,而且前一年度的剩余库存高达1,700万吨,稻米的市场价格也从1953年每吨的60镑跌到1956年的34镑。此外,部属与长官之间无法相互配合也是一大问题。
到了1958年,我又依照该会所属的调察委员会(由总理所领导)建议,完成了「政府会计暨审计机构」的设立。当时缅甸会计相关人员严重不足,因此,除了战前原有的两个部门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审计进度都严重落后(大约2至4年),而且也暴露出许多弊端。此时,我除了原有的职责之外,还同时兼负「全国政府会计暨审计机构」(State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Accounts and Audit),负责训练全缅甸所有公务部门与企业干部及职员建置计画的责任。1958年4月1日我又接下了「政府会计暨审计机关」的首长职务,为该部门打下基础…
《佛教禅修的真正价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