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行
hontu=愿
sabbasattà=一切众生
sukhino và=拥有身体的快乐
khemino và=宁静,平安地远离危险
bhavantu=愿他们
sukhitattà=拥有内心的快乐
详细解释偈3
不应做的事及散播慈爱
教导“有能力、正直”等等应该做的事(karaõãya- dhamma)之后,佛陀接着教导(什么是)不应做的事(akaraõãya-dhamma),例如“连最微小的过错也不犯”(na ca khuddamàcare ki¤ci)等等。教完什么应该做及什么不应该做之后,佛陀接着教导修行慈心禅的方法,例如“拥有身体的快乐”(sukhinova)等等。
对于不应做的事的解释
虽然可以说已经具备“有能力”等修行的人不会造不善业,但是在尽力修行时,他也可能会犯错,心想:“这是一件小事。”因此它(“连最微小的过错也不犯”等的教导)提醒他,以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Khudda这个字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细小、少许、残忍、等级低、下等、差劲。在此所教的是指下等。Na àcare的意思是不实行低劣下等的修行。Ki¤ci是微小∕轻微。它的意思是连最微小的不善业也不做,更别说是粗显的恶业。教导“别人──即智者──会因为该恶业指责他”(yena vi¤¤å pare upavadeyyu§)以指出造不善业当下会获得的惩罚。
不可以注重愚人(的话),因为他们会把无罪说成有罪,把小罪说成大罪。应该注重的是智者(的话),因为他们只有在透彻地分析别人是否真的当受指责才指责,以及透彻地分析别人是否真的值得称赞才称赞。由于只有智者才值得注重,所以教导“不做智者会指责的事”。
散播慈爱
在“有能力、正直”等等两首半偈(即:偈1-2及半首偈3)里说了慈心禅的前分行道(mettà pubbabhàga- pañipadà),也称为“业处近行”(kammaññhànåpacàra),即慈心禅的近处。屋子的“近行”(upacàra)是屋子的附近。同样地,由于这些修行接近慈爱及处于慈爱之前,所以称它们为慈心禅的近行。
教导那些“近行”后,佛陀接着教导慈心禅的方法,例如“拥有身体的快乐”(sukhino),以作为防止树神的危害的保护偈,以及作为观禅的基础禅(慈心禅)。
称某人为“快乐的人”(sukhi)是因为他拥有快乐(sukha§ etesa§ atthãbhi sukhino)。依此定义,它(即:sukhino)关系到内心与身体两者的快乐,但是在此它只是指身体的快乐,因为随后会提到内心的快乐,即sukhitattà。
平安(khema)是指没有危险,它也有“宁静”的含义。它宁静是因为内心与身体的快乐,以及因为远离一切危险而安全。
生起快乐的心是sukhita (sukha§ sa¤jàta§ assàti sukhito)。其心中生起快乐的人是sukhitattà (sukhito attà etesanti sukhitattà)。
教导“拥有身体的快乐”(sukhino)等等是为了指出修习慈心禅的方法。这是指应该如下地禅修:
“愿一切众生身体快乐。”
(Sabbe sattà sukhino hontu.)
“愿一切众生平安。”
(Sabbe sattà khemino hontu.)
“愿一切众生内心快乐。”
(Sabbe sattà sukhitattà hontu.)
简要解释偈4-5
4.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 v”anavasesà; dãghà và yeva mahantà, majjhimà rassakà aõukathålà.
5. Diññhà và yeva adiññhà, ye va dåre vasanti avidåre; bhåtà va sambhavesã va,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4. 无论是任何存在的众生,会颤抖的或不会颤抖的皆毫无遗漏,长的或大的或中等的,短的或小的或粗圆的,
5 见到的或没见到的,住在远方的或近处的,已生的或还寻求再生的——愿一切众生快乐。”
Ye keci=任何
pàõabhåta=众生
anavasesà=全部,毫无遗漏(那就是:)
ye tasà và=还会颤抖害怕的凡夫(puthujjana)及有学者(sekha)
ye thàvarà và=不会颤抖害怕的阿拉汉
ye dãghà và=身体长的众生
ye mahantà và=身体大的众生
ye majjhimà và=身体中等,既不长也不短,既不大也不小的众生
ye rassakà và=身体短的众生
ye aõuka và=身体小的众生
ye thålà và=身体粗圆的众生
ye diññha và=见到的众生
ye adiññha và=没见到的众生
ye dåre vasanti=住在远方的众生
ye avidåre vasanti=住在近处的众生
ye bhåtà và=存在后,不会在未来再投生的阿拉汉
ye sambhavesã và=在未来寻求投生的凡夫与有学者
bhavantu=愿(这样)
imepi sabbasattà=这一切众生
sukhitattà=身心快乐
详细解释偈4-5
慈心禅的详尽修法
教导慈心禅的“愿一切众生身体快乐”等等简要修法后,接着教导慈心禅的详尽修法,例如分别众生为会颤抖的或不会颤抖的(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等等。在开始阶段,众生的心无法稳固地专注于单一个目标,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注意各种不同的目标。若人采用各种不同的目标来禅修,其心便能够跟随这些目标,也就能够逐渐地稳定下来。所以教导慈心禅的详尽修法,采用“会颤抖的、不会颤抖的”等等目标,以便心能够稳定下来。
换句话说:心比较容易稳固地专注于任何明显的目标。所以教导始于“无论是任何存在的众生”(Ye keci pàõabhåtatthi)的这两首偈,以指出慈心禅的不同目标,例如“会颤抖的、不会颤抖的”,以便聆听的比库们能够保持他们的心稳固地专注于任何明显的目标(即以便有定力)。
会颤抖的众生等等
Pàõa与bhåtà这两个字是指一切众生。
有些众生称为“会颤抖”(tasà) ,因为他们还会颤抖害怕。这些是还会害怕的凡夫与有学者 ,因为他们还没有灭尽贪爱(taõhà)。
有些众生称为“不会颤抖”(thàvarà) ,因为他们已经不会颤抖害怕。这些是已经没有害怕恐惧的诸阿拉汉,因为他们已经完全灭尽了贪爱。
“长的”(dãgha)是身体长形的众生,例如蛇、龙、鱼、巨蜥等等。“大的”(mahanta)是身体大的众生,例如海洋众生当中的鲸鱼与大海龟,陆地众生当中的象,天界众生当中的拉胡(Ràhu)等等。“中等的”(majjhima)是身体中等的众生,例如马、牛、水牛、猪等等。“短的”(rassa)是身体短的众生,它是指比“长的”和“中等的”更小的众生。
“小的”(aõuka)是身体极其微小的众生,只能透过天眼见到,不能以肉眼见到,或者说它是比“大的或中等的”及“粗圆的或中等的”还要小的众生。“粗圆”(thåla)是身体圆的众生,例如蚝、蜗牛、乌龟等等。
亲眼见到的众生称为“见到的”(diññha)。还没有见到的,那些住在海洋的另一边的,住在山的另一边的,及住在世界的另一边的众生等称为“没见到的”(adiññha)。
Dåra的意思是“远”。Avidåra是dåra的反义词,所以其义是“近”。因此可以说存在自己的身体之内的众生是“近”,在自己的身体之外的众生是“远”。以另一个方式来说,在自己的家或寺院的附近的(众生)是“近”,在自己的家或寺院的附近以外的是“远”。同样的,可以说在自己的村子、县市、洲际及世界里的是“近”,在自己的村子、县市、洲际及世界以外的是“远”。
(“已生的”与“还寻求再生的”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已生的”(bhåtà)可以定义为存在过后不会在未来再投生的诸阿拉汉。习惯性地“寻求”(与获取)未来世之因(即业)的众生称为“还寻求再生的”(sambhaves&at…
《散播慈爱(净法尊者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