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由的迷思 六、敞开之道▪P2

  ..续本文上一页以及别人应当怎样的教条,也不会因为别人不合他的模式而想要改造或转变任何人。如果我们决心依照自己的模型去改造他人,那我们是企图以这种改造来自我肯定,来解除我们的疑惑。菩萨并不要改变谁,他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使用他们的语言,由他们依照自己的本性转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翻版——不去改变别人须要强大的自律。菩萨会有强烈的冲动想告知人们事情应该如何,然而他非但不凭冲动行事,反而认为冲动是自己须努力改善的缺点,是自己缺少安全感的表现——他不再需要那种强化物。

  所谓“积聚福德”之戒行,与对待实物的方式有关。由于菩萨在止、观修持上的素养,他不会在喝茶时将茶杯打翻;他拿起茶杯,喝了茶,再好好地将茶杯放回去,没有轻率卤莽。《入菩萨行》(Bodhi caryavatara,又作《入菩提行论》)中述及当菩萨决定坐在地上休息时,他不会在地面的沙土上胡乱涂鸦;他不须躁动地娱乐自己,他只是坐在那里,在地上乱画对他来说是多此一举。我希望你们不要太过认真,不是说你乱画就一定修不成菩萨,主要的意义在于:假如你对环境有一分尊重,你会维护环境,不会任意加以毁坏;正如摄影师珍惜他的相机、教授珍惜他的书籍一样,菩萨珍惜地球,不会轻举妄动,他有“老狗”或“坐着的牡牛”那种气概,只是稳重得体地坐在那里,额外的动作是无谓的。当然,他可以很活跃也可以很安详,但他不会意气用事;他的行动都是从容不迫而且理性的——从容不迫是指不凭一时之冲动行事。

  菩萨之戒行是适当地对待地球、适当地对待自己的感官与心智,他不理会灵异现象或其他世界的事。忽视地球而去追逐灵异现象,就如同小孩子玩着在彩虹末端找黄金的游戏。我们用不着操心宇宙界、天神界、灵异能力、天使与魔鬼的事,否则,我们可能反而对自己所在的物理世界懵然无知,而这将导致疯狂。菩萨的明智可以由他如何直接对待地球测见出来。任何其他的事都是歧途。

  忍辱

  在我们讨论第三地之前,我愿特别指出:菩萨趣入证悟的十阶段应视作里程碑——地图上的参考点,而不是如生日、毕业等可资庆祝之事。在菩萨求道的历程中,没有颁发成就奖章这回事,每一阶段——甚至最终的证悟——都如同一棵树不同阶段的成长而已。初地是非常令人震撼的经验——突然爆发的喜悦,你发现自己可以是乐善好施的,是可以敞开的,但接下去的各地则较为平淡。每一地产生一尖锋,然后次一地逐渐浮现,你轻轻地跨越界限到达次一地的起点;探问自己所在之地次或排下各阶段进程是轻浮无意义的,那是一条非常缓慢、渐进的长路。

  第三地的安忍(Patience)波罗蜜多,特别关系到菩萨之不汲汲于成佛而发愿救度众生的观念;安忍也表示放手一搏的英雄主义。与安忍相关的禅修是对治地盘观念:真正并没有哪一处该是你的或他人的地盘,每个人都是在无主的土地上。既然不为追逐个人利益而求证悟,你不需要地盘,因此,你的空间变成公园、公共场所——无主之地。无主之地是自由地区,不受任何政府、法律之管辖,你在那里可随心所欲,无人能向你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不在乎等待,可以忍耐;因为你没有责任在身,故不须受时间的约束——那并非指不必理会时间的意思,而是指不被责任驱迫着必须在时限内完成某事。

  安忍不是指能够承受痛苦,任人恣意对你施虐的意思。菩萨会打倒虐待他的人以保卫自己——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会如此做。事实上,菩萨的反击只会更有力,因为他不会但凭冲动或轻率地出手。菩萨有惊人的力量,因为任何事都不会撼动他,他的行动镇静、审慎而坚持到底;他不感觉到受威胁,因为他与别人当中留有空间,但绝不掉以轻心;他勘察整个环境以找出需要对治的事物——在无人管辖之地,忍耐与适度的谨慎均属必要。因此,菩萨可以如猛虎般跃出来撕你、咬你、压碎你。传统的伦理或愚人的慈悲不能阻碍他的行动,他勇往直前,须要征服的他征服,须要摧毁的他的摧毁,而须要欢迎的他欢迎。

  习惯上所认为的忍耐是非常和气地等待,不发脾气,压制你的急躁不安。假如我们在等候某人,我们吸烟、看书、来回踱步以保持冷静,当他们说:“对不起!我来迟了。”我们说:“没关系。我正自得其乐地看风景、跟陌生人闲聊。我们谈正经事吧,很高兴你来了。”虽然我们假装不在意时间,事实上却不由自由地生活在时钟的控制之下,因此我们藏起愤怒硬说没关系是一种伪善。而换了菩萨,他不受时间的强制约束,可以耐心地坐在那里,并不感觉是在“等”什么事发生。虽然菩萨的行事似乎缺少时间观念,但这不表示他做事缓慢缺乏效率。事实上,他非常有效率,因为他的行动是直接而坚忍的,任什么都不能使他转移目标或吓退他;他不像惯常般地抱怨,但他会指出组织上的缺失或工作人员的不力,他并非对他们个人有所抱怨,而是就事论事指出他们有待改进之处。这听起来应该是企业人士可采用的好策略,不过除非一个人决心奉行佛法的正道,否则很难有这般的安忍。

  传统

  第四地的精进波罗多是针对我们所面对的任何工作环境或素材——我们的心态,我们的传统、社会等——都以欢喜心全力以赴。那并非指因我们反对或赞成我们的传统或心态而有所袒护,而是因喜好而用心加以研究。我们对周遭不同的观点只肤浅地加以拒绝是不够的,我们单单说传统道德落伍,可以将它如过时服饰般抛弃,然后换上时麾、流行的道德,这未免是过分头脑简单的做法,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全盘排斥,不肯跟传统沾上一点边,他们在传统中看不出丝毫真理。“我不开心,烦死了,这都是因为他们——我的父母、老师、媒体、政客、精神科医师、资本家、牧师、电脑专家、科学家……。”我们指摘政府、学校、教堂、犹太会堂、医院,但这种姿态透露着某种迟疑:或许这些权力机构所说的以及其行事方式并非一无道理?“好吧,果真如此的话,我只挑选对我有意义的,其他一概拒绝。我要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传统。”我们要表示自己是好人——是小基督或小活佛,这种造作地自以为是某某人或属某种风格的作法,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唯物主义。我们热中于某种风格以及根据某种观念的自我辩解,是为我们的反叛罩上迷人的假象。

  而在另一方面,菩萨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所处社会的传统中,但却不觉得必须追随传统;他不惧怕跨出新的一步,但他之所以跨出传统是基于他对传统的深切了解——他要跨出新步伐的灵感来自于传统。首先我们必须踏入传统,完全地了解它,包括它的智慧与愚昧之处,以及为什么人们被传统的教条催眠;我们必须了解教条背后是否有什么智慧,然后才能神智清明地走出传统。

  做一个好人的传统方式是抹去所有色彩、所有出奇之处。你伪装自己以融入社交风景之中,你变成白色,而白色的联想是纯洁、干净、温和、体面。然而,要做一位出类拔萃的好公民,必须在白色上另加点颜色;要改善社会,也需要一些颜色来与白色形成对比。

  因此,菩萨不受限于白色、法律、习俗或传统的伦常,但他不会因为轻微的冒犯而当场置某人于死地,也不会因为对某位女士的激情而当街与她做爱。一般的做法是出于怕难为情,或觉得不得体而迟疑不决。“我不该那样做,那是不对的。”有一个小声的建议与对那建议的拒绝,这是一种压抑。“但愿我可以做,但社会与我的良知却不容许。”然而,也许还有别的因素令我们迟疑,也许是我们基本的明智阻止我们凭冲动行事。

  明智存乎传统道德禁忌与极端冲动的放任之间,但这中间地带异常模糊。菩萨以游戏于迟疑与极端冲动之间为乐,那是精采好看的。自得其乐本身即是神智清明的做法,但乐趣在于张眼统览全局,而不是偏向某一观点。菩萨不支持以扬弃传统、出于挫折感地藐视一切来吸引世人的注意;他也不认同盲目的教条、胆怯的退宿,以及试图以僵硬的观念与规则将世界模式化的作风。菩萨喜好两极性,但不偏向任何极端;他将既有的当做讯息接纳,同时不断继续探索,两极化的矛盾反而启发他的灵感。要成为共产主义者,你必须有一反面的模型,那意思是你必须了解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成为你的灵感。

  菩萨的灵感得自觉境心态与迷界心态间的战争,而迷界心态是觉境心态的灵感。我们不须改变自己、否定自己,应以现在的自己为灵感。因此精进——第四地,即是利用任何现成的资源——我们的偏执、清明,我们的文化、社会——欢喜地勤奋工作。我们不分宗派,也不自认高人一等,对现实满怀喜欢,且由此做起。

  禅与般若

  第五地的波罗蜜多是全面的觉知。这种禅定境界在印度传统中称为dhyana,在中国称为禅定(又作静虑),在日本谓之zen,意思都是指全然投入,无分中、边。假如有中心与边缘之分,那么,我们的心即非全然投入,因为我们必须同时注意着两端,故而两极化的意识一迳存在着。

  禅定是没有观者的觉知。当我们论及觉知时,表面的意义上是指自我中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该在哪里以及如何处理当时的状况——相当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时时追踪自己与自己所遭遇的状况,清楚自己如何处理状况,以及我们的行动对其产生的影响。一时之间要管这许多事使我们唯恐顾此失彼,因此我们必须格外警觉小心。在此种情形下,要保持全然觉知是非常困难且复杂的。

  禅定的觉知简单许多。它的藏文字是samten:其中sam意为“觉知”,ten意为“使稳定”,因此,samten是“稳定的觉知”,是神智清明的觉知而非禅经兮兮的觉知,觉知到只须注意少数几件事,因为一切都已被简化成单一状况。如以单纯、开阔的眼光来看,菩萨的行为——各波罗蜜多、布施、安忍、精进、持戒等,皆可被视为不同的过程。…

《自由的迷思 六、敞开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