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因明学中关于喻支问题--附论法称对“喻过”的补充(虞愚)

  试论因明学中关于喻支问题--附论法称对“喻过”的补充

  

  作者:虞愚

  一 喻支在推论上的地位

  梵语乌陀诃罗喃Udaharana(example)汉语翻为喻。若依梵语义译应云见边。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能照宗极名见。所以无着说:“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合正说。”师子觉解释更为明显:“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显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是名立喻。”现在是顺着汉语翻译为喻的。喻就是譬喻比况的意思。由此譬况,共许二立(能立与所立)晓明所立论题。墨经小取篇说:“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举他物以明此物,正是譬喻的意义。说苑说惠施一段故事,解释譬喻的功用,至为明显:

  “梁王谓惠子曰:“愿先生之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

  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

  ”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以为弦则知乎

  ”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因明学三支推论式,喻居其一,它在推论上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了。因支是这样的一利判断,它是被引用来作为论题底充足理由以证实论题(宗)的正确性的判断。后举同喻异喻,就是引用正证与反证的判断,来证明论题与论据之间的合离的关系,使论题的正确性更加明显起来,所以除因支外更立喻支。欧阳竟无先生说得好:

  “譬如立支,唯一宗因已堪自悟,以故尼干法称废喻有文。然必悟他,他非易了,故凡孤证,未足畅情,旣不废喻,以是对治相违及与不定喻又须二。”[附注1]

  克实而谈。喻支显示了中词或理由后两个特征。即第一个“整个的小词必系于中词”(玄奘译为“遍是宗法性”)的特征,只解决中词与小词的关系,更用同喻和异喻,中词后两个特征,才能发挥尽致,所以譬喻也包括在中词之中。陈那废合结二支,只保存宗、因、喻三支,正因为宗立论题,因出论据,后举同异二喻,得以看出(一)中词所指一切事物必与大词所指事物相一致(玄奘译为“同品定有性”);(二)凡与大词相异之物必不与中词相一致(玄奘译为“异品遍无性”)。这样疑难的问题已经解决,而知识的明辨也非常周到,所以合结二支就没有作用了。因喻两个槪念,虽然都是沿袭着旧称,但是它的涵义,古师和陈那就大不相同,试表解如下,以资比较:

  二 错误譬喻的具体分析

  陈那、商羯罗主认为喻支的错误有十种,归为两类:(一)似同法喻,(二)似异法喻。

  (一)似同法喻,析有五种: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窥基因明大疏,对这五种都有扼要的解释。他说:

  “因名能立。宗法名所立。同喻之法,必须具此二。因贯宗喻。喻必有能立(中词),令宗义方成。喻必有所立(大词),令因义方显。今偏或双于喻非有,故有初三。喻以显宗,令义见其边极。不相连合,所立宗义不明,照智不生,故有第四。初标能以所逐(前记说:即说因宗所逐也,因为能立故)。有因,宗必定随逐。初宗以后因,乃有宗以逐其因。返复能所,令心颠倒,共许不成,他智翻生,故有第五。”

  现在以次分析如下,

  1.与中词不同类之一例(玄奘译为“能立法不成”)如声论对胜论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是无形的看出它是永恒,像原子。

  这里“原子”不能充作同喻,因为它不是无形的,这叫做排斥中词的谬误。还有“无形的”这个中词,也可以成立不是永恒,像心理现象是无形的,但不是永恒,这里是分析喻过所以不说。又如:

  知觉是无效的(大词),

  因为它是健全知识的源泉(中词),

  像梦(同喻)。

  这个同喻是缺乏中词的,因为“梦”并非健全知识的源泉。

  2.与大词不同类之一例(玄奘译为“所立法不成”)如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是无形的看出它是永恒,像智慧。

  这里“智慧”不能充作同喻,因为它不是永恒,这叫做排斥大词的谬误。又如:

  推理是无效(大词),

  因为它是健全知识的源泉(中词),

  像知觉(同喻)。

  这个同喻是缺乏大词,因为知觉并不是无效。

  3.与中词及大词都不同类之一例(玄奘译为“俱不成”)如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是无形的看出它是永恒,像一个盆子。

  这里“盆子”不能充作同喻,因为它旣非无形又非永恒,这叫做排斥中词与大词的谬误。又如:

  上帝是不存在的(大词),

  因为它并非通过感官而能得到了解(中词),

  像一个瓶(同喻)。

  这里例证缺乏大词和中词,因为“瓶”旣属又是通过感官能得到了解。

  4.显示中词与大词间缺乏普遍联系之喻(玄奘译为“无合”)商羯罗主因明入正说:

  “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见所作性;及无常性。,谓于是处,无有配合”,就是中词与大词之间缺乏普遍联系的说明。因明学推论式主要分为三段:

  声是无常——宗

  所作性故——因

  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喻体)如瓶等——(喻依)

  “无合”就是缺乏喻体。只说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也就是说:在瓶等虽双现能立(中词)所立(大词)二法,不能证明声所作性定是无常。假如说,“若是所作见彼无常”以为喻体,使中词与大词之间,关系明确,再举瓶等为喻依,来作事实的证明,那么,对方觉得瓶等有所作性,无常性就紧密地连在一起,声音当然也是这样了。总之,没有喻体的说明,中词与大词之间的关系不明,就是“无合”的谬误。

  5.显示中词与大词之间具有颠倒联系之一同喻(玄奘译为“倒合”)如立:

  声音(指内声)不是永恒,

  因为它是一种力的产物(指体力与智力的结合),

  若不是永恒看出它是一种力的产物,像一个盆子。

  这里“盆子”不能充作同喻,因为它虽然具有“不是永恒”与“一种力的产物”,但是大词与中词的联系,却是颠倒的。这就是说:一种力的产物一定不是永恒,但不是永恒并不限于一种力的产物。这叫做颠倒联系的谬误。在梵语叫做Viparitanvaya。

  (二)似异法喻也有五种: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离,五、倒离。窥基因明大疏,对于这五种也各有扼要的解释:

  “异喻之法,须无宗因。离异简滥,方成异品。旣偏或双,于异上有,故有初三。要依简法。简别离二(异喻须离宗及因故)。令宗决定,方名异品。旣无简法,令义不明,故有第四。先宗后因,可成简别。先因后宗,反立异义。非为简滥,故有第五。”

  现在依序分析如下:

  6.与大词相矛盾之事物并非异类之一例(玄奘译为“所立不遣”)如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非永恒看出它不是无形的,像原子。

  “原子”虽然是永恒,但并非无形的。换句话说,用原子作异喻,只能除遣“无形的”这个中词,但不能除遣“永恒”这个大词。因为声论、胜论两个学派都认为原子旣是永恒又是有形的,这叫做异喻包含大词的谬误。又如立:

  海绵应是生物,

  因为它是动物,

  若不是生物看出它不是动物,像一朵花。“花”虽然不是动物但系生物,这就是说,用“花”来做异喻,只能除遣“动物”这个中词,但不能除遣“生物”这个大词,所以也是属于与大词相矛盾之事物并非异类之一例。

  7.与中词相矛盾的事物并非异类之一例(玄奘译为“能立不遣”)如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非永恒看出它不是无形的,像智慧。

  “智慧”虽然是无形的,但不是永恒。这就是说,用智慧来做异喻,只能除遣“永恒”这个大词,却不能除遣“无形的”这个中词,因为声论胜论二学派,都认为智慧不是永恒又是无形的。这叫做异喻包含中词的谬误。又如立:

  海绵应是动物,

  因为它是生物

  若不是动物看出它不是生物,像一朵花。“花”虽然不是动物,但系生物,这就是说,用花来做异喻,只能除遣“动物”这个大词,却不能除遣“生物”这个中词,所以也是属于异喻包含中词的谬误。

  8.与中词及大词均非异类之一例(玄奘译为“俱不遣”)例如: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若非永恒看出它不是无形的,像虚空。

  用“虚空”来做异喻依,旣不能除遣“无形的”这个中词,也不能除遣“永恒”这个大词。因为“虚空 ether”当时都认为旣是永恒又是无形的。这叫做异喻包含中词与大词的谬误。又如立:

  海绵应是生物,

  因为它是动物,

  若不是生物看出它不是动物,如犬。

  “犬”不能充作做异喻,因为犬是生物,不除遣大词,同时是动物,又不除遣中词;所以也属于异喻包含中词与大词的谬误。

  9.显示中词与大词之间缺乏分离作法说明之一异喻(玄奘译为“不离”)如声论对胜论立:

  声音是永恒,

  因为它是无形的,

  像一个盆子。

  因明推论式,在这个异喻体应说:“若不是永恒看出它是有形的,”反显若是无形的一定是永恒,这里只举像一个盆子为异喻依,这叫做异喻没有离言的谬误。

  10.显示中词与大词之间并无颠倒分离之一异喻(玄奘译为“倒离”)如立:

  声音不是永恒,

  因为它是一种产物,

  若不是一种产物看出它是永恒,像虚空。

  异喻离作法的说明,应当说:“若是永恒看出它不是一种产物,”才能显出“一种产物”的中词与异品无涉,确为不是永恒的理由。这里说,若不是一种产物看出它是永恒,却是先离中词而后离大词,便不能返显一种产物为声音不是永恒的理由,这叫做异喻颠倒否定的谬误。

  三 简短的结论

  以…

《试论因明学中关于喻支问题--附论法称对“喻过”的补充(虞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