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

  刚 晓

   内容提要:佛教因明学至明代明昱、真界、智旭诸法师,及王肯堂居士等的研习、疏解,而有一次新的发展,但由于唐人疏释的散佚,也给明人的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包括理解上产生误失。本文即以藕益智旭法师的因明学理论为重心,对明人研习、理解因明学的得失作一探究。

   关键词:因明、藕益智旭、比量论式

  因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门不被看好的学问。我们通观因明学在中国的境遇,就会发现,因明在中国是被当作“奇技淫巧”之类的东西,他从来没有被我们中国人很好的发扬,就连伟大如玄奘法师对因明的态度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也只是把因明作为一个思辩工具而已[1],所以他传译到中国来的纯因明著作只是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对于陈那系新因明的代表作《集量论》也不加理会。沈剑英先生说,玄奘法师的这种态度影响了整个汉传因明的风格[2],这是确实的。

   传入中国最早的因明著作是《方便心论》[3]、《如实论》[4]、《廻诤论》[5]等,但到中国后如石沉大海,被人们束之高阁,了无声息。到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之后,因明学随着玄奘法师的巨大声誉而异常喧闹。有资料说,玄奘法师的亲传门人就造了二十余种因明疏注[6],如文轨、神泰、靖迈、明觉、文备、玄应、定宾、净眼、璧公、窥基等等,可以说是因明研究在此时确实是盛极一时,至二传、三传时,累计数量当然就更多了,达到了五十余种[7],再后来因明传到了日本,仅日本人就有八十余种注疏[8]。但是,随着玄奘法师、窥基法师的去世,中国的因明研究相对来说渐次就步入低谷,至慧沼法师、智周法师之后,因明学的研究在中国几乎就是干脆停止了。在《瑞源记》中说,自智周后到唐末这一个半世纪内,仅录因明书目十余种,而且全佚,此后的四百六十年间,仅有十七种因明疏著录[9],虽有十七种,但只有《宗镜录》中的因明部分还能见到,其他的也都不见了。

   经历宋、元以后到了明朝,因为朱元璋有过当和尚的亲身经历,所以对佛教界内的各种情况是比较清楚的,因而实行的佛教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得法。当然,政策都是具有连续性的,在朱元璋时开始实行的政策,直到明朝中、后期终于出了效果――佛教有了一个繁荣的新气象,出现了以云栖莲池(1534~1615)、达观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藕益智旭(1599~1655)等四大高僧为代表的僧人群体,还有真界法师、明昱法师、海明法师、绍觉法师等,都是一时之龙象。

   在明朝时,因为唐人的因明疏释几乎全部散失――比如窥基法师的著作,我们知道的有四十三种,至宋天圣初年(1023),就只剩十四种了,宋时就把这十四种著作入藏,《金藏》据以复刻,元代的《弘法藏》本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遗版蜕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宝勘同录》上仍见著录。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碛砂藏》为据,所以没有搜罗到窥基法师的著作,因而窥基法师著作就散佚了。在八世纪时,日本的玄昉法师等将窥基法师著述传到了日本,因而日本有不少窥基法师著作,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从日本搜罗得到窥基著作这才重新研究整理,现在可见到窥基法师著作三十一种[10]。

   因为唐人疏释的散佚,所以就给因明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明人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费尽了心力来研习因明。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够看到明人在因明研习上留下的一些著作,比如明昱法师、真界法师、智旭法师、王肯堂居士等的因明著作。这里我只就著名的藕益智旭法师为例来分析明人的因明得失。当然,我这里以藕益智旭法师为个案只是因为藕益智旭法师大家比较熟悉而已,其实在因明方面明昱法师与藕益智旭法师相比丝毫也不逊色,雪浪洪恩法师甚至还可以说在二位之上,因为二位的因明著作皆是在雪浪洪恩法师的选本里边儿打转。

   藕益智旭法师的著作很多,福建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中就收入著作共七册五十种二百五十五卷,其中与因明相关的共四种六卷,分别是:《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两卷、《唐奘师真唯识量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护法释直解》两卷,这四种均出自《相宗八要直解》[11]。

   我们先来看藕益智旭法师的《观所缘缘论直解》中的因明运用。

   《观所缘缘论》乃陈那论师所造,主要是“以因明三支之法阐说佛家的现量观,为因明立量之所必具”[12],是“运用因明的推理法则来探究知识的对象,以成立唯识理论的著作”[13]。藕益智旭法师在《观所缘缘论直解》中共明确提到了三个比量论式。第一个比量论式是出现在第一个颂子“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彼相识无故,犹如眼根等”之后,藕益智旭法师说――

   量云:彼所执极微是有法,其于五识设许为缘决定非所缘。宗。因云,彼极微相于五识上无可得故。同喻如眼根等[14]。

   这段话用三支论式样式写出来应该是――

   宗:彼所执极微乃缘而非所缘

   因:彼极微相于五识上不可得故

   喻:如眼根等。

   第二个比量论式是出现在第二个颂子“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之后,藕益智旭法师说――

   量云:彼所执和合是有法,其于五识设许为所缘决定非缘。宗。因云,彼和合物但有假相而体实无故。同喻如第二月[15]。

   这段话用三支论式样式写出来应该是――

   宗:和合物乃五识所缘而非缘

   因:无实体故

   喻:如第二月等

   第三个比量论式是出现在第三个颂子“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之后,藕益智旭法师说――

   量云:彼所执极微上之和集相是有法,于眼等识设缘非所缘。宗。因云,以彼许和集相不离极微相故。同喻如坚、湿等[16]。

   这段话用三支论式样式写出来应该是――

   宗:极微和集相非为前五识所缘

   因:不离极微相故

   喻:如坚、湿等

   藕益智旭法师还在文中暗含了几个论式,姑不论。

   陈那论师的《观所缘缘论》在前边儿是先破经部、有部、新有部的观点儿,而后成立唯识自己的理论。所以使用因明比量论式的地方就仅限于破斥经部、有部、新有部时,但在陈那论师的论文中间实际上一直是用的散词说明而没有比量论式,倒是护法论师的《观所缘缘论释》中用到了比量论式。我们再看藕益智旭法师《观所缘缘论护法释直解》中对因明的运用。

   第一个比量论式――

   此中量云:极微是有法,成所缘境。宗。因云,彼因性故。然无同喻[17]。

   这段话写成三支论式是――

   宗:极微乃五识所缘境

   因:极微乃引发五识之因故

   第二个比量论式是――

   此中量云:合聚是有法,为识所缘。宗。因云,相识生故。亦无同喻[18]。

   这段话写成三支论式是――

   宗:极微和合后可为五识所缘境

   因:和合相可以使五识现行故

   第三个比量论式是――

   量云:眼识是有法,不能了极微色。宗。因云,无彼相故。喻如耳根等识[19]。

   这段话写成三支论式形式是――

   宗:眼识不能了极微色

   因:无彼相故

   喻:如耳识

   第四个比量论式与第三个比量论式是等价的,如下――

   量云:身识是有法,不能了极微触。宗。因云,无彼相故。喻如眼根第识[20]。

   这段话写成三支论式形式是――

   宗:身识不能了极微触

   因:无彼相故

   喻:如眼识

   第五个比量论式是――

   量云:眼识是有法,不缘青等聚积极微。宗。因云,为由彼聚积体全是假法非是能生性故,同喻如耳根等识[21]。

   这段话写成三支论式形式就是――

   宗:眼识不缘青等聚积极微

   因:其为假法故

   喻:如耳识

   第六个比量论式与第五个比量论式是等价的,如下――

   身识是有法,不缘触等聚积极微。宗。因云,为由彼体非生性故,同喻如眼根等识[22]。

   这段话写成三支论式形式就是――

   宗:身识不缘触等聚积极微

   因:彼体非生性故

   喻:如眼识

   第七个比量论式是――

   申量破云:诸根识与瓶瓯等是有法,非是所缘缘。宗。因云,无有极微相状性故,同喻犹如余识[23]。

   用三支论式形式写下来就是――

   宗:五识与瓶瓯等非所缘缘

   因:无极微相

   喻:如第六意识

   第八个比量论式是――

   应立量云:同体相分是有法,得为所缘缘。宗。因云,同分为断割故,同喻如等无间缘[24]。

   用三支论式形式写下来就是――

   宗:同体相分乃所缘缘

   因:同分为割断故

   喻:如等无间缘

   也就是说,藕益智旭法师共列出了十一个比量论式,这十一个比量论式有的是能立,有的是能破,还有的是不完整的论式。在《观所缘缘论直解》中的三个论式,都是破斥对方的,因为正确无误,所以是真能破。在护法释直解中的八个论式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是外人所立,三支有缺,所以是似能立。第三个论式与第四个论式实际上阐述的是一回事儿,是讲前五识不能带极微相。第五个论式与第六个论式阐述的是一回事儿,是讲前五识不缘聚积极微。这都是正确的。第七个比量论式是阐述瓶瓯非所缘缘,第八个比量论式阐述真正的所缘缘是与见分同体的相分。因为护法释并没有完,只解释到“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处,所以藕益智旭法师也就到此停笔了。

   在以上这十一个论式里,藕益智旭法师并没有对论式进行更多的说明,只是举出论式就完了。在《观所缘缘论直解》中对因明的运用还有就是三门分法:

   一、似…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