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学源流
作者:吉美桑珠
一、因明学在印度的传播
因明学根据基本内容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理论体系:外道因明学和内道佛教因明学。藏传因明学属于后一类。其源流如下:公元前561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印度。佛祖获得无限慧识后,传授了以因明为主的八万四千法蕴。依据这些法蕴,阿罗汉法救著《因明灯论》讲授给学著王天,后著传于世亲论师。世亲有众多高徒,将因明学传给学识超过自己的弟子陈那。陈那论师在天竺广开因明学派之门,闻说因明论著之风便在印度和藏区盛行。
被视为因明学开宗大师的陈那,生于古印度南部僧迦巴达城一婆罗门家庭。叙软·次成仁软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他出生于刹帝利之家,此亦可探讨。对于陈那为世亲的亲传的弟子,众学者看法一致。幻年苦学婆罗门、吠陀、外道各派教义、踏上学者之路,看破世尘,陈那不留恋婆罗门族的清闲富裕生活,在犊子部(也叫可住子部)堪布纳揭陀达门下受戒为僧,取名陈那。学小乘佛教三藏而成为学者。请求堪布赐矛解脱世俗之教诲,堪布提出要求他寻觅法蕴、非真非他的“实我”,并令其修行寻道。陈那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的实我,便白昼敞开所有门窗,夜晚四周点满明灯,裸着身体不时张望四处,继续寻觅实我。人们见其状,告于堪布纳揭陀达。堪布问他此般所为之由,陈那回禀:“本人生性迟钝,劣等根器,寻不见堪布所指的实我,就想是否被什么掩盖物所遮蔽,故而四处观察。”堪布十分不悦,说:你这讥讽我宗派者不许再留此处,遂将其逐出。陈那认为,对堪布虽能以理驳倒,但作为自己的上师则不可无理,便磕头致礼而别。为寻到大乘一切经部,最终来到世亲论师门下,在其座前闻习佛教大小各乘经论,从而铭记大乘五百经部并将此作为口诵经文,这几乎是所有大小乘和密咒的总和。尤其从一密宗论师闻习至尊文殊之持诵传法,加以承修而见到文殊荣颜。由至尊亲授,闻修至深教诫。在欧迪普沙地方幽静的布陀萨惹山洞专心裸定静虑。几年后,亲眼见到精通推理之数、辩才无比且被自己的本尊时时显颜面授机宜的外道婆罗门毕惹札亚同不少外道专程来圣地那烂陀寺辩经,佛教班智达们未能应辩,便从欧迪普沙邀请陈那论师应辩。经三个回合的舌战,论师击败了那位外道之主,其他外道也一一以理击倒,被归入佛门。他给那烂陀寺的僧侣讲授三藏经论,撰写了百余部有关思维、哲理方面的零星著作,而后重回欧迪普沙的原处坐禅。一时,认为由自己与众不同的智慧法力所创造的这些哲理辩术过于零散,需要整理同一,便在《集量论》篇首赞颂辞写道:“是为正理益众生,人佛慈悲拜其足、为求正理将已著,集中所散为此论。”当他把这段格律词用白灰写在山崖时,一股强大的光芒照遍世界,大地震动,巨声轰响。因此惊动了婆罗门外道黑汉,外道黑汉以神通之法探察,得知为陈那所书格律词的法力,就趁论师出门化缘之际凭幻术而来,扶了两遍。第三回时,论师在篇首赞颂旁写道:“此若是因戏耍、讥笑而擦,应知此大有用途,请勿擦涂;若欲辩论,请显真身辩之。”再去化缘时外道重至,见所写词句,欲辩而候。于是,论师同外道誓立所奉之教为证展开辩论,多次驳倒外道徒。论师请他立地入佛,外道黑汉却抛撒诵持过密咒的灰尘,烧焦了论师之用具,差点连论师的身躯也被烧,之后扬长而去。论师心想:自己于一人之事也无能为力,何以能为芸芸众生谋利。便痛苦不堪地将石笔抛向空中,决心石笔落地之处,只求自我解脱,再说不谋饶益众的利他之事。可是笔偏不落地,抬头仰望天空,却见至尊文殊手持石笔明示:“弟子,不可为之!不可为之!凡夫遇小乘而生邪念,可知道外道无力加害汝之论著。汝未悟道成佛之前,吾将是善知识,后世所有著作之眼珠,将是此作矣。”论师回禀:“身受不堪苦,不喜正行者,难遇大圣哲,而今显尊荣,尚不加持吾,日后奈何之!”“弟子莫丧气,一切弱者由我护之。”文殊说完就消失了。
于是,论师鼓足勇气,完成了《集量论》的写作,将智慧之眼献于众生。有一次他身体欠安,从城里化缘返回途中坐在一有林之滩时,不觉人眼。梦中谒见众多佛祖并获得数百三摩地。为此众神降下鲜花之雨,林中花木低头敬之,大象乐而入荫休憩。该地王臣连同侍从恰好消遣野游,谒见论师而倍感惊讶,奏乐催醒。醒后国王问道:“汝为陈那大师乎?”答曰:“在下便是。”国王及众臣竞相磕头致礼。后前往南方,以理铲除外道邪说,恢复前世诸师树立但已衰落得教制,重回欧迪普沙将国王及众臣引人佛门。由一婆罗门为施主,修建十六座佛殿,为大僧团创立诸多叫教规,兴律、论、经三藏之闻说。该地有一棵名叫米喀札黑如陀迦的诃子树,神奇异常、根治百病,却一时间干枯了。论师诵说明咒,七夜之间恢复原样,深得众人信崇。该论师于佛祖之业功德无量,后在欧迪普沙山洞谢世。与论师善结佛缘之弟子广布天下,随行紧承之徒却连一个都未曾收留,一生致力于所学十二知识。人们广为宣称:世亲论师弟子众多,其中在因明学方面胜过自己的莫过于陈那。
陈那的著作有:《俱舍论释》、《龙树〈大智度论〉释》、《观所缘论》等百余部零散著作,因明学理论的开山著作《集量论》及其《自注》、《三世论》、《观所缘论》及其《自注》、《所缘论入门》、《因明入正理论》、《九教*轮》、《般若八千颂要义》等。以此,陈那将因明学理论传授给自在部论师,此人学有所获,成为学者并著《集量论诠析》。自在部又将因明理论传授给吉祥至尊法称。
内外数万学者之泰斗法称大师,于公元7世纪初诞生于古印度南部的褡玛罗地方,父亲是个婆罗门,名叫外道遍步萨惹那难陀。法称大师童年即显出先天才慧。从父亲和许多外道办智达门下学得医方明、工巧明、声韵学、逻辑学等内外大众文化以及外道所有吠陀经和教派旨义,至18岁业已精通外道一切知识。父亲和该地众婆罗门异口同声地称颂:“婆罗门四吠陀之乳海,无先例慧光普照耀,圣莲花千瓣喜畅开,智明净蜜缝纷至聚。”一时间见到一些佛经后大开眼界,觉得自己教派的许多观点说不通,而佛和正法恰恰与此相反。不久改信佛教,着佛教居士之装。父亲和诸婆罗门询问其因时,他公开称颂佛祖功德,婆罗门们很不高兴,将他从故土驱逐出去。
法称来到中部地区,从佛教班智达护法论师受戒出家,正式入佛门。他精心学佛,该苦钻研,使自己贯通三藏,把经部和明咒共五百多佛经章节记于心间,作为日常口诵经。修学不少哲理逻辑经典,仍不满足,渴望精通陈纳的《集量论》,便打问谁为陈那门徒。得知自在部论师仍在世,前往其座前。在此求学《集量论》,学习一回可与自在部论师相伯仲,第二遍后可与陈那媲美,学习第三遍时发现上师自在部论师也未能完全理解陈那的主张。法称见状,问询上师。上师喜悦万分,说:“你如同大智大慧之陈那,我未能如实察见陈那的深奥旨意,请纠正有误之处。也请你批驳我所承许的观点,撰写一部完全符合《集量论》的注释吧!”
法称意识到,若不全面了解外道数论派的宗派秘语,就无法批判他们的承许和立宗,便著仆人装束,前往南方询问熟通外道者为谁。人们告诉他:对所有外道教派和全部共同文化学识出众的是婆罗门妙享,于是前往妙享身前。那论师的妻室和儿子等也学过吠陀,能道出外道秘语。法称论师克服千辛万难,承担起全部男奴女仆之事,打动了妙享及其妻子等。上师妙享问论师:“你做了如此艰辛之事,有何要求?”论师说誓愿聆听外道教义。妙享讲授了包括秘语在内的全部外道教义,妻子和儿子也以其所知传授于他。因服侍妻儿深得欢心,有些只能授与妻儿得绝对秘咒,也以巧计获和。他不仅通晓了一切秘语,且懂得何以阻止之法。这时,法称查看其他学徒怎么交学费,法称估算所学新知应付的酬金,认为婆罗门贪财恋物,不奉酬薪势必造孽,便积聚上师所给的报酬共五百巴那(印度卢比之十六分之一),又从一居于此地的夜叉取来七千块金币,将所有金子呈给妙享,用银子为重婆罗门大设宴席,使妙享等喜悦万分,夜里他就逃了出来。
论师来到拥有众人和宫殿的南方嘎迦袼哈,给该地国王铮玛日芜致函,说此地谁能与我论辩,愿在论场,一决胜负。食密斋牌(也谓胜论派)学者婆罗门迦那葛拓和其他五百多名学者应辩而集。经过三个月的辩论,论师使所有学者败倒在自己门下,并引入信佛之路。国王也叩拜论师足前。论师让那些婆罗门中富有财宝的五十人每人创建一处寺庙,使佛祖圣胶在原前未传入之地兴起。当妙享以及随从听到他的盛名时,如似毒箭射中,愤怒之火燃烧傲慢之山,紧系妒忌之缰,变得惶惶然夜不安眠,食不甘味,露出极度愤慨的神态质问妻子、儿子和随从:“敌在我处装奴仆,窃走梵门甚秘法;我之矛头指吾处,无疑催毁我教理。我等从速练慧兵,直奔嘎迦战论敌;如是不能败对手,我等教基临毁塌。”便带领五百名学者前往嘎迦袼哈聚集众人之地。他告诉国王铮玛目芜:“我和法称要论辩。若我辩胜,则要给法称处以极刑;若法称辩胜则请毙我性命。”论师大救主对众婆罗门发慈悲之心说:“若妙享取胜,可杀我,任意处置,若我得胜,则不能怪罪伤害妙享等任何婆罗门。”于是发誓立据败者要皈依胜者教派门下,开始论辩内外教义。智者妙享立自己独一无二的五百条宗见,论师法称却以五百条阻击之理猛攻,使妙享的所有立宗如狂风清扫垃圾般一一推到,妙享哑口无言,既恐惧又丧气,疑惑自己的立宗论证,出言道:“五百立宗如钢铁,一切后攻驳不倒;法称思维如天雷,驳斥无余我心灰。”便归入佛门。正如只要挫败对方一个被视为佼佼者的干将,就会动摇其他所有同类的信心一样,妙享的随从们也纷纷出家入佛…
《因明学源流(吉美桑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