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为依佛法行事的沙门。
此外还论败尼犍陀派惹何圳底、弥曼差派布什惹葛岈、婆罗门葛玛任陀、外道论辩泰斗迦札恒若日等以及隐居宾陀山的诸论师,使他们落于闭口不言之地。又到札瓦黎的地方发出告示,要求通过辩经以决高低,该地外道大多数闻风逃亡,有些知道辩不过他的只好磕拜论师足下矛以承认。重新恢复该地业已衰落的佛教业基,论师又返回林中专心静虑修禅。
外道学者森迦惹俺杂亚向印度北方的圣地那烂陀罗寺发应变战书。那烂陀罗寺的学者们信心不足未敢当即允诺,就说越明再辩,以拖延时间。那烂陀罗寺的班智大们向住在印度南方的圣者法称请求,论师欣然应诺,到时,那烂陀罗寺众僧侣隆重迎请。极明国王召集波罗奈斯城内外道所有学者。辩论时,以国王及其随从为见证,外道众学者围坐在外道学者森迦惹俺杂亚的座席周围,内道(佛家)学者们绕坐在法称论师的座席周围。在聚集数千人之中央内外二论师准备舌战,森迦惹俺杂亚说:“若我获胜,你等旋即或投诚吾道,或跳恒河自尽;若是你获胜,我们将跳入恒河自尽”进而就内外教派问题展开论战,法称论师多回击败森迦惹俺杂亚,令其哑口无言。森迦惹俺杂亚决意要跳入恒河,法称论师以慈悲相劝也不听从。他对门从徒巴褡俺杂亚说:“你一定要辩胜这光和尚。若胜不了,我还会托胎转世为你的儿子来打败他。”说毕跳入恒河自尽。其学生中多数正派的行梵天者归入佛门,其余逃之夭夭。第二年森迦惹俺杂亚转生为巴褡俺杂亚之子。巴褡俺杂亚又用3年时间尽力供奉本尊生上,再用3年勤学众多佛学理论及其驳阻理法。第7年,依然誓立所奉宗派为证而辩。巴褡俺杂亚被彻底打败,也不听论师劝阻跳入恒河死去。他的高徒第二个巴褡俺杂亚、森迦惹俺杂亚之转世以及无限忠于婆罗门教的人们远逃东方,约五百名诚直的婆罗门出家入佛,又五百名皈依佛教。又有摩揭陀的婆罗门斟满和磨吐罗的婆罗门满贤,富于权势财富、精通伦理之学、深受本尊神灵妙音天女和遍入天(毗湿奴)之加特。他们先后专来争辩,被论师以理征服,引归佛门。两婆罗门在摩揭陀和磨吐罗各创建五十个佛教业基。论师盛名远扬天涯海角,后长期隐居于摩揭陀附近的摩澄揭林中,圆满许多教理秘法。
在宾陀山一方有个盛花国王,统辖三百万庄,极为富有。论师漫游前往此地。到宫门前,国王问他现时最有学问者为谁?论师答:“智慧至圣为陈那,旃陀阁弥善演讲,马鸣工诗熟声韵,盛花之财无以比,十方殊胜我莫属。”国王惊奇,问你是不是法称。答曰:“世人如此称呼。”国王极为崇奉,修建不少佛殿,让法称留住此地,大加供养,极为恭敬。此间,论师者《因明七部》,风趣地写道:“法称之说如日轮,残月西沉不复出,正法或睡或死去,非法邪道始起床。”散传于国王阁楼。在此,两万比丘前来论十足前归入佛门,建五十余处佛寺。
到周围各地将无数外道徒和婆罗门引入佛佗足下。修建孤大怖惹神殿。此地外道遍布,甚是不乐,便火烧论师住地,灰燃各方。论师诚挚供奉本尊神并通于秘咒,就以神变法术步入空中,来到离该地一由旬远的一座王宫,令众人惊讶不已。现在盛行的八十得道者(大成就者)传记载:“上师金刚座者,摧毁对手行空中。”是指法称论师。
这是,论师原先在波罗奈斯城辩败的森迦惹俺杂亚已转世为自己门徒之子。他比前世更加聪颖无比、善于论辩、本尊之神向其显现全身。现年满18,欲与法称论战,便同五百名婆罗门来到波罗奈斯城。他委托国王摩诃萨亚尼告知各方,将论师从南方请来,并聚集了五千名婆罗门以及国王等无数俗人。依原前仪轨誓立宗派为证进行辩论,外道彻底败北,依然不听劝阻跳恒河自尽。五百婆罗门随从大多出家入佛,不少成为居士。又有什米尔的婆罗门奔惹亚塞陀、德佤奔惹亚、德瓦塞陀三位大师前来吉祥法称身边,诚心探讨教旨,法称也授予精确学理。三婆罗门对佛教很是崇仰,主动接受皈依和五教诫,闻修教义,尤其精通于因明,并将法称因明学广泛传播于北方克什米尔。史称其中等二位长住婆罗奈斯城。而后法称又去南方,在佛法兴衰各方以雄辩消除佛教的绊脚石,将国王臣相等以教理引附门下,大力发展僧团和寺院。论师自己建立的神堂有余座,倡导别人修建的数不胜教。有人说:该论师倡导入佛的比丘和居士约十万人。然而普遍的观点是:大多仅为依其他上师而已,与他善结佛缘的门徒虽遍布人间,真正跟随的门徒却不过五名。晚年又出现原先森迦惹俺杂亚的第三个转世,此人的聪慧远远超过前二者,本尊之神经常显身面授教理,几时还魂附森迦惹俺杂亚体内使其精通各种文化,颇具高傲气魄,论辩无与伦比。12岁时,他宣布欲与法称辩论。其他婆罗门劝他先和其他班智达争辩,再与法称相争为宣。他不听劝告,声称:“我胜于其他班智达则不得盛名,辩胜法称方可成为十方殊胜者”。遂去印度南方,立誓法称和自己中的失败者将归人胜者教派门下,辩论结果法称获胜。外道森迦惹俺杂亚第三世极度灰心,立地入佛,深深崇仰法称,人们宣称:南方出现了一位供奉佛教的婆罗门居士。据说觉囊·多罗那它去印度时仍然保留着此人所建的佛殿。晚年的法称还在迦陵迦造佛殿,令不少人步人佛陀门下,而后圆寂。众梵天行者将遗体在葬场火化,七昼夜间天降盛大花雨,十方充满香味琴声,全部遗体如同琉璃结聚成一团圆石,根本不像是遗骨,据说至今还有人祭祀纪念。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记载:该论师生活时代与赞普松赞干布同时之说是正确的。
在此还需探讨的是:有些藏族史籍说,论师在写作《因明七部》期间,由于专心思考正理理论,没有察觉到所敬菜中有蒂丁一事,并以入行论中的“骑于斟满蔓菁器”为据说得头头是道。但此说不足为实,若在思考理论正题时不见它物,则与所有愚蠢的凡夫没有区别。作完《因明七部》散发给众班智达,多数人不解其义,有些人懂得却因嫉妒而说它不好,并系于狗尾。论师说:“如同狗漫游一切街道,我的著作也将在各方盛开。”在论著开篇写了“凡夫俗子沉湎繁琐事”等一段(四行)。后精心讲授给势天智和释迦智,且劝令释迦智著自注之注疏。第一次完稿呈阅时论师不满遂将稿件弃于河流,重作呈阅又火烧之,再次著完呈阅时释迦智写道:“恐我无胜缘,岁月不待人,摄义作注疏,助人通妙理!”含蓄地表达了适可而止的意思,接受之。且认为自己的学说谁读难以彻底理解,便在《释量论》结尾写道:将与入海的大河一样,自身变得无影无踪。
法称论师著作浩繁,仅因明学专著有:《释量论》、《量抉择论》、《理滳论》、《因一滳论》、《关系论》、《关系论自注》、《正理七部》、《释量论第一章自注》、《诤理论》、《悟他论》等。
综上所述,陈那论师开创因明学之门,而后根据吉祥法称的《因明七部》,有势天智论师、释迦智论师、法胜论师、戒贤论师等不少印度学者撰写大量因明方面的经典论著,使得因明学在印度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藏传因明学的传播
赞普赤热巴巾统治雪域之时,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大译师噶瓦·贝则、祥·益喜德、毗卢遮那等,把诸多印度因明论著译成藏文,因明学理论始在藏区建树。拉萨、桑耶出现了少量闻说因明之风,但只是落脚立足,未能形成气候。此间,大译师噶瓦·拜则将法称论师的《因一滳论》、《关系论自注》、和《悟他论》,莲花戒论师的《理滳论前部摄义》,戒贤论师所作《因一滳论广释》和《观所缘论广释》,护善论师的《遍智成就本领》等译为藏文;毗卢遮那大译师翻译旃陀阁弥论师的《正理成就明灯》;大译师益喜德翻译了胜友的《理滳论要义》和戒贤论师的《理滳论广释》。由是因明学开始在雪域大地传播发展。上述论著收入德格版《丹珠尔》ka函ce、che、we、zhe二十卷。
“前弘期”还有堪布菩提萨埵、香杰念宁桑、札那德佤郭喀得大译师、婆罗门阿难陀、益喜旺布、杰·奇珠等翻译了许多未传于西藏的经典。但因这些典箱译自印度、于阗、萨霍尔等多门语言,译法又不尽相同,使学修佛教困难重重。为此,天下之堪布阿则惹亚遮那米札、素冉达布德、许惹烂陀布德、达那许罗、益喜旺布、噶瓦·拜则等近千名译师,将多部佛教大小乘三藏经论、密乘各续不及其注疏从梵文译成藏文,把定名者列入目录,下令永不许再译此作并供大家学习。又对原先所译重新厘定。经三次厘定,那些理论以讲、闻、修在藏区得以兴盛不衰。
在“前弘期”,大译师焦若·鲁坚赞藏译其它佛祖教诫及其注疏之典,但从未翻译过因明学著作。
期间,大译师噶瓦·拜则和祥·益喜德二者也翻译了吉祥法称、论师莲花戒、戒贤、护善、胜友等所作因明学论著,但没有藏译一部陈那论师的因明学论作。有些学者说“前弘期”有噶、焦、祥三译师翻译许多陈那论师和吉祥法称之因明学论著,这些际上是错误的。而翻译陈那论师之因明学作品的却是后期的译师居士夏玛桑加、戴巴喜饶、沙门慈成坚赞、扎西坚赞、善知识顿雄、达摩罗迦等。虽然,大译师噶瓦·拜则、祥·益喜德、毗卢遮那等于“前弘期”藏译很多印度因明学典籍,藏区兴起闻说因明理论之风,但自公元901年朗达玛灭佛,至公元1073年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俄·勒贝喜饶建桑浦寺而开闻说先例之间的172年里,研修因明理论之俗处于休眼状态不复存在,而戒律、显宗、蜜乘等的传乘却依旧廷续下来。
藏传佛教“后弘期”,阿底峡尊者来藏整治佛教,培养了众多弟子。住聂唐(今西藏曲水县)期间,大师指着桑浦一方对门徒俄·勒贝喜饶预言:“在对面深沟,此地呈天然右旅白螺状,空中呈千辐金轮状,并出现了将以佛祖为中间评判者弥勒和文殊二菩萨以了义不了义为题进…
《因明学源流(吉美桑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