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量学《心明论》中的因明成分
作者:祁顺来
《心明论》藏文原文为
blorig,意为“关于识的学说”,是一部探究意识及思维形式的专门著作。从内容看,它不但牵扯到意识与物质关系方面的哲学问题,而且广泛涉及了认识事物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从形式看,它充分利用了因明推论式——应成式,以辩论的姿态,驳斥他宗,论证自宗。所以说,《心明论》既阐述表明了小乘“经量部”关于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也分析论述了意识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它不但在量学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今人谈讨研究藏传因明所不可或缺的资料。
《 心明论》从不同角度将意识作了多种分类及归纳,主要有量识与非量识、心王与心所、根识与心识、分别、无分别与无而显现识等,但这些分类都未超越量识与非量识这一分类的内容范围,故这里着重将量识与非量识作一简要分析,从中探讨量学《心明论》中的因明成分及藏族学者对因明的研究成果。
一、量 识
量识是“识”这有整体中的一部分,有人把量识当作认识,这显然歪曲了量识的含义,否定了量识在量学中的特殊作用。《心明论》给量识的定义是“新起而非欺诳之了别”。所谓“新起”是指认识事物的第一刹那,用来排除已决智。如果认识到了第二刹那,便是已决智。所谓“非欺诳”,是指此识对所缘境的不欺诳,用来排除伺察识,未获得量识以前的一切推度、想象,都不是事物的真实反映,是不正确的,欺诳的,只有量识才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所谓“了别”,是指了解事物的心法,用来排除根色及其它色法。量识的这一定义,具体规定了它的含义范围。
量识以所缘境的性质分为现量和比量。
(一)现量
现量是不经过考究、推度,用感官直接缘于事物自相的识。《集量论》言:“离分别为现量”。《释量论》言:“现量离分别而不错乱。”《心明论》言:“离分别而不错乱之了别为现量之性相。”离分别是指离开考究、推度等思维活动而直接缘于境者。不错乱指非错觉,按事物的自相(特点)产生的正确反映。这样就限定了现量的性质,缺一都不成其为现量。这种只谈识的感觉(知觉),不谈识的活动(思维),这从意识的阶段上讲,是低级的、初步的。《心明论》能从意识的初级形式着手论述,这不但标志着它已探讨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而且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高级阶段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奠定了基础。
现量分为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四种。其中根现量与意现量是按其识所依据的区别来划分的。依眼、耳、鼻、舌、身五根所产生的离分别而不错乱之识是跟现量,这种现量与五识有联系,又有区别,五识没有排除“离分别而不错乱”两个特点,就是说,五识中有分别与错乱的可能。意现量是依靠意根所产生的离分别而不错乱之识,这种识的所缘境,是五感官或五根现量是不能认识的,只有通过心识或意现量才能认识。应当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离分别”的心识,不经考究、推度的意现量是很难找到的。《心明论》中所列举的意现量为“他心通的第一刹那”,这一举例显然染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他心通”指知他人心思的神通,是佛教所说“六神通”之一,必须经过禅修才能取得,一般士大夫是不具备的,在今天尊重科学的时代里,再也无法找到具有这种“神通”的人物了。
再看自证现量,《心明论》言:“唯向内缘成为单执的新起而非欺诳之了别为自证现量之性相。”向内缘者指此识所缘之境并非外境,是指内部之识而言。为进一步了解自证现量,首先要了解自证(自明),自证的特点是唯向内缘。《心明论》认为识又可以分为自明与明他。将识本身作为所缘境者为自明,将外界事物作为所缘境者为明他。关于有无自证与自证现量的问题,在佛教内部各宗派也有争议,分别说部、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不承认有自证和自证现量;经量部、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唯识派主张有自证和自证现量。如果我们用严肃的科学态度去分析,意识本身是大脑这种高度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当大脑和外界发生联系后,就产生意识。自证现量离开了与外界的联系,直缘于识本身,这显然是空洞的。由于经量部的观点,基本上属于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者,主张物质与精神互相平行,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在物质世界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精神力量存在。《心明论》着主张的自证现量,便是指这种脱离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这种错误观点产生的根源,是不理解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夸大、歪曲了意识的能动方面,把意识理解为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
瑜伽现量是惟独佛教所主张的一种量识,在佛教哲学体系未形成以前的一切宗派都未提出过。《心明论》给它的定义是“依已不共增上缘止观结合的三摩地现证细微无常及粗细补特伽罗无我之圣者心续的明他智”。这种从止观结合的三摩地来证得细微无常及粗细补特伽落无我之圣者,必须是取得“见道”者直至遍智。证得粗细补特伽罗无我者是佛教的核心问题,也是量识的最终目的。这种现量只有远远超脱凡夫意识的圣者所具有,一般人不不可得、
不理解的,这一神秘玄虚的量识,在无“遍智”、“圣人”的今天,已无法探讨研究了。
以上四种现量中,最根本的、有实在意义的是根现量,根现量也称五根现量,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的直接感觉,故根现量又分为执色根现量、执声根现量、执香根现量、执味根现量、执触根现量五种。这五种根现量是五种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确切地说,是依靠五根而产生的五识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结果。这里的五根与五识有本质区别,五根是色法,五识却是心法。经量部的观点是色心二法互不依赖而平行存在。五识与五根现量的关系是意识与正确感觉的关系。感觉是意识的初级形式,所以根现量的量识的初级形式。我们回头看《心明论》给执色根现量的定义:“依已不共增上缘之眼根及为所缘缘之色所生起的离分别、新起而非欺诳之了别。”就是说这一了别是依靠眼根及眼根的所缘缘(境)之色而生起的。毫无疑问,这种执色根现量与所缘境——色的关系是依赖关系,它肯定了现量是直接依赖于外界的客观对象这一唯物观点。
但是《心明论》又以似现量来说明心法与色法平行存在。所谓似现量,意为好似现量,但不是现量。就是说似现量是知觉,但它不正确,是错误的知觉即错觉。似现量分类较多,这里举无分别似根现量为例,予以探讨。
无分别似根现量是指不经考究、推度?,如①错因于根的:眼前模糊,空中显现二月;②错因于处所的:乘船者见岸边树木村舍移动。③错因于所缘境的:将旋转的火点,视为火轮等等。这里且不谈它的错因何在,先看这些错觉虽然错误,但都属感觉。感觉是意识的初级形式,那么这些错界同样是意识的初级形式,这种意识是客观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反映。所以,不论客观事物存在与否,反映此事物的意识依然存在,这一推理,便得出“无而显现识”,这便是《心明论》的唯心观点。大乘唯识宗进一步扩大似现量的范围,以至否认一切根现量,认为所有凡夫之根现量都是错乱之识,是无而显现识,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认为一切事物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如此严重地倒向主观唯心主义。
无分别似根现量,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所有错觉,都有错因,并非固有,如错因于根、错因于境等,而且多数则是由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引起的,错觉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一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而在于它是客观外界的正确的反映,还是一种歪曲虚幻的反映。各种荒唐的玄想是对客观外界的一种歪曲、甚至颠倒的错误反映,各种宗教迷信观点,也无不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产生根源。恩格斯说:“一切宗教,不是别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宗教中的各种神的形象都可以从人间找到它的原形。
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心明论》中的现量具体涉及这一哲学问题,就是说,现量是阐述佛教小乘经量部关于认识论方面的哲学问题,是量学著作的重要一章,如果将它强行纳入因明,那么因明的研究范围,就超越了形式逻辑的研究范围,这样因明的含义就不是形式逻辑了。但是应当看到,形式逻辑的对象是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形式及规律,作为意识的初级形式——感觉形式,在经量部主张色心的二法平行存在的前提下,也只好列入因明的对象之内,这是它的唯心注意观点所带来的弊病。
(二)比量
比量是在感觉经常上继而进行推理考究所产生的量识。《心明论》给它的定义是“据自依正确因直接新生的非欺诳之执著了别。”这里所指的因,是推论式中的因(依据),所谓正确因,指具“因的三相”者。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比量所认识的对象不是感官所认识的一般具体事物,而是通过推理即论式中的因的作用去认识事物的共相(总相)。如果说,现量是意识的初级形式——感觉的话,那么比量便是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探讨思维,就得进一步寻求思维的形式及规律,所以这里可以说比量是真正介入因明——形式逻辑的重要内容。
《心明论》将比量归纳为物力比量、世许比量(极成)、信赖比量三种。不论那种比量,都是依一正确因而产生,所以“因”在比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是理由,是论式中的中词,如论式“声音无常,所作性故”中,“声音无常”是所立宗,“所作性”是因,这一论式的推理过程是,某人已知声音是所作,也知所有所作都是无常,这是前提。但不知声音是否无常。要使他了解声音无常,首先要立宗,然后拿出论据即“所…
《试谈量学《心明论》中的因明成分(祁顺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