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法」的谓词而被提出来的。其内在结构图,可如下图所示:
p. 297
(2)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将第十八偈整句诗颂视为「一主语」,则可作成二解:
(a)是将「因缘生法」、「空」、「假名」与「中道」四法作平面式的「次第」关系解,其关系图如下所示:
因缘生法——空——假名——中道
(b)另一是将「因缘生法」与「空」、「假名」、「中道」彼此间的关系是「四而一,一而四」的关系。这如以「因缘生法」来看,非离「因缘生法」外,而有空、假名、中道;亦非离「空」外,而有因缘生法、假名、中道;同样地,非离「中道」外,而有其它三法。是四而一,一而四。其关系图可如下所示:
对于上述罗什译《中论.青目释》为何有这二类「主语」之判定根据呢?笔者以为,这可能是涉及到汉语之语言性格的问题。即是,涉及汉语的句法结构及其所要诠释的哲学、思想形态间的关连。有关此问题,张东荪曾发表一篇文章,或许可供我们参考。张氏在其文章中说:
p. 298
第一点是因为〔汉语的〕主语不明,遂致中国人没有「主体(Subject)」的观念。……主语与谓语即是同等,则在思想上便不产生主从的分别,而一律是平等的。……因为在语言构造上显不出对于「主体」的重视来,所以,同时在思想上亦不把「主体」发展为「主体」。[5]
从张氏的说法或许可以提供我们了解到中国佛教在解读《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的一项线索。
总上所述,从罗什译《中论.青目释》〈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分析中,可以有二类「主语」做为判定依据:一是以「众因缘生法」为一「主语」;一是将第十八偈整句诗颂视为「一主语」。而造成这二种不同的判定,这可能是涉及到汉语之语言性格的问题:主语不明。[6]
因此,仅仅是从汉语之语言性,我们也不难想到〈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哲学、思想诠释,可以不必停留于「二谛」论的思想脉络中。以上是本章对《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分析,而在中国佛教的吉藏着书《中观论疏》中,吉藏又如何解读呢?有关此问题,我们将于下节当中探讨之。
三、吉藏《中观论疏》对第十八偈之解释
(一)四种释之意涵
在吉藏《中观论疏》卷第十本中,在解释〈观四谛品〉第十八偈时,是以破病渐舍释、依因缘正义释、中假义释与三是义释等四种来诠释之。
p. 299
但是,依照吉藏的说法: 「释此一偈多种形势,今略述数条」[7]看来,吉藏的解释方式,似乎是参考了许多学者说法而自成一体系。对于《中观论疏》的研究中,学者认为它除了以关内的罗什门下的旧说外,也特别参考了智琳的《中观论疏》与周颙《三宗论》的学说思想。其它如:江南和北地的中观学者的学说,南.北地的成实学者,[8]修禅者之间,在他们当中对于《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独自见解、诠释中,从吉藏所言:「多种形势」一语当中,吉藏不可能不知道和没有参考这些学者的学说。
在后述的四种释义中,可以说是三论宗的重要理论。虽然在吉藏那个时代,对于〈观四谛品〉第十八偈有着诸多解释方式,但是做为摄山以来,吉藏自身认为对于第十八偈的解释可有四种方式。今将「渐舍」与「三是义」的名目说明如下。(依因缘正义释在此略过,因吉藏「因缘释」大致上是建立于「中假义」的基础中,见后述。)
1.「渐舍」
「渐舍」一语可说是三论宗独特的用语。从止观寺僧诠至兴皇寺法朗以来,[9] 作为三种二谛义理论的意义之一,这如《二谛义》卷上说: 次明,所以大师明此三种二谛者,有数意:……一者为释诸佛所说常依二谛,……二者为释经论,……又所以明三重二谛者,此三种二谛并是渐舍义,如从地架而起。[10]在引文中,
p. 300
吉藏认为:一是「为释诸佛所说」,一是「为释经论」。但是大致说来,这三重二谛无非是「用空废有」、「用二废不不二」的「渐舍法门」。[11] 而其「渐舍义」似乎也意味着:一方面是次第舍离二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修行道上的内证层次。就这一点看来,我们也可以说:三重二谛的「渐舍」是一种依于修道上的内证的二谛论,而其终极是证得「中道第一义谛也」。[12] 而在《二谛义》卷上也说: 然诸佛说法,治众生病,不出此意。为是故明此三种二谛也。此之三种,只一缘。[13]
从引文中,「一缘」的强调似乎也可以看出吉藏的意趣:得如此悟,所以便入涅槃。虽然在《二谛义》卷上也曾说到: 「又所以明三种二谛者,为对由来人(=成实学者)」。[14]但是,从前述:「山门〔僧诠〕相承兴皇〔法朗〕祖述」当中,我们更可以从僧传的记载了解到:僧诠是一位以中观实践为主的禅修者,更胜于中观的学解。[15] 那末,
p. 301
此中的「渐舍义」,我们也不妨说为是:僧诠是以中观实践的内证层次。
2.「中假义」
如从吉藏《中观论疏》卷第二本的记述,这一中假义的理论是由摄山僧朗大师所确立的。[16] 而所谓的中、假,《三论玄义》曾说: 「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17]此中「非有非无为中」指的即是「实相般若」,在该论中,吉藏也曾引摄大乘论师之义理来说明「中」。如云: 「如:摄大乘论师明:非安立谛[18]不着生死,不注涅槃,名之为中。」[19]其次,若是滞守于中假义者,而对中假起定性见,那末在三论宗则称此等学者为「中假师」。而吉藏也曾在《中观论疏》卷第二本说: 「中假师闻假作假解,亦须破此假。〔法朗大〕师云:中假师罪重,永不见佛。」[20]如是,在吉藏的诸多着书中,中假义似乎是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之一。
3.「三是义」
有关「三是」所指示的为何内容,在吉藏《二谛义》卷1曾说:
p. 302
二悟不二假中义,此二谛并圣。何者如《中论》云:「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从来明:此是三是义:一、因缘即是无(空);二、是假〔名〕;三、是中〔道〕。此之二谛,岂凡夫所知!唯圣能了。[21]由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知道:(1)在正统的三论家,对于第十八偈的称呼,相传是以「三是义」称之。此点可从引文中「从来」二字得知。(2)「三是义」所诠表的对象是二谛之内涵──「假中义」。另一方面,如回来看吉藏《中观论疏》卷第二本当中,曾作一设问:
问:若尔摄山〔僧朗〕大师,云何非有非无名为中道,而有而无称为假名,即体称为中,用即是假,云何无别?答:此是一往开于体用,故体称为中,用名为假。问:大师何故作是说?
答:论文如此,故大师用之。〔《中论》〕〈〔观〕四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22]如果我们在这里将前述《二谛义》卷上所明「从来」之说──三是义,与《中观论疏》卷第二本当中,所说的中假义作一连结,我们可以发见:「三是义」或者「中假义」同样是出自于摄山大师僧朗所用的中观理。
总上所述,吉藏自身对于〈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解释方式,可以说是摄山大师僧朗与山中师僧诠以来传统的解释。其次,从四种释当中,也可看出其三论宗的思想解释内涵。底下,我们将来看看吉藏的四种释的诠释。
(二)四种释之诠释方法
1.破病渐舍释
p. 303
吉藏在《中观论疏》卷第十本中,就「破病渐舍释」诠释第十八偈中说到: (a)「因缘所生法」者,破自性故且言「因缘」,此一转意也。(b)「我说即是空」,惑人复谓:乃无性有而有因缘。故今明:缘生〔亦〕是无〔自性〕耳,何时〔明〕因缘生是『有』?此二转也。(c)「亦为是假名」,惑者复云:即是空,即作无解。故今明:只空是假。何故尔?成实师明:真谛空非假。故今更反掷:只空即是空,即弹空心。(d)彼即谓:若尔二谛相即,前有即空,今空即有,只是空、有二谛。故今明:此即是中道,何时是二谛,借「中」以弹二。[23]对于上述引文中,在珍海《中论疏记》卷第八本中,曾引吉藏《十二门论疏》说:前述三句(a~c)是破斥外道、有部与成实师等。[24]现在依于引文分析吉藏的疏义对于破斥外难的作用。
(a)第一转:文中所提到「因缘法」者,是为破外道所执的一切法是实有「自性」。因此,吉藏说一切法是依「因缘」生,来转依、消解外道的自性执。 (b)第二转:外人见「自性」义遭到破斥,就以为诸法虽无有实「自性」可得,但可有实「因缘」法。故吉藏以「空」来说明其「因缘」法亦是「无」(=非实在)。另一方面,在吉藏《十二门论疏》卷上本也说到: 从因缘门以入室,下半偈破内道义。……萨婆多〔部〕云:未来有自性法假缘即生,如:木有火性,假缘成于事火。是故破云:名有自性即不缘缘,今即假缘即无自性。令萨婆多〔部〕从因缘 门悟法性空。
p. 304
[25] 从《中观论疏》卷第十本所说「惑人」,如比对吉藏《十二门论疏》卷上所指谓的是萨婆多部,那末对于吉藏所提到,应再有一节转之来,教人应「因缘」法是「有」之见亦应放弃。这样子,或许在理解上会比较有个基点。
(c)「亦为是假名」者,恐外人转执「空为实无」解,因此明此「空」非实无或虚无,唯是以「假名说空」。惟吉藏继而又指出:(1)此中「惑者」指的是成实论师所执持的「真谛空非假」论;(2)说「只空是假」只是在弹斥「空心」。
而在珍海《中论疏记》卷第八本中,也提到吉藏《十二门论疏》说:「成实师云:虽无自性之法,而世谛有于三假,是故今明:若无自性即无有法。令悟此三假即是四绝。」[26]从引文划线部分可知,成实师是将「空」作「无」解。
在(d…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