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部分,吉藏认为:成实师以为二谛各是实有其性的,而计执因缘所生法是存在的,即是空意。而空即是假有之意──成实师的二谛(真谛:空;俗谛:有)相即之意。因此,吉藏借「中道」以弹破实有「二谛」。
从「破病渐舍释」的说明中,吉藏借由「因缘」、「空」、「假」以及「中道」四个层次面,逐次地弹破其实有的计执。此中,可明显地看出众生的执取过程的粗、细。另一方面,似乎也可以说明其实践体验的不同层次或次第。有关「破病渐舍释」的内容,可如下图表示:
p. 305
2.依因缘正义释
有关「依因缘正义释」,《中观论疏》卷第十本中,吉藏曾说明如下: (a)所言因缘所生法者,……此即是空者。以所生是能所,能所不自所。不自所则不所,是故所空也。(b)亦为是假名者,空所不自所,故不所;(c)所空不自空,故不空。(d)不知何以目之,故云假名说空所,假名说所空。(e)此空所、所空,皆是无名相中,为引导众生故假名说耳。(f)问:何故假名说空所、所空耶?答:欲为令因空所悟不所,由所空悟不空,故言亦是中道义。以空所不所,所空不空故即中道。[27]在上述引文中,
p. 306
吉藏所使用的语汇中,实在使人难以了解其中所要表述的义涵,今笔者尝试去解读。在(a)当中,吉藏所要论证的「所」生是空性的。吉藏是依于「能」和「所」的因缘性──关系性,而论证「所」的「不自」──无自性,进而论断此是「所空」。[28]而(b)所要论证的是,在(a)当中的「所」、「空」的双重否定。也就是说,「空」和「所」是因缘生──「空所」。如果,「空」和「所」是因缘生,又前述「所」是无自性的,因此,此「空所」是「不所」。(c)相反地,「空」是借由「所」与「因缘」上而成立的,那末,「空」也是无自性的,因此,「空」是「不空」。(d)是在说明:「空」和「所」是言说不到它,分别心推度不到它,它是超越其本来的概念。但为了度脱众生,不得已即众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安立为空所、所空。(e)这空所、所空本是「无名相」,但因众生皆是依于名相而行,故圣者们便也假名相说。(f)圣者们说空所、所空的用意是在于:从「空」和「所」(=有)是因缘所成,因此,所→无自性→不所;空→无自性→不空。其次,假名安立的所(=有)和空,本是不所(=不有)、不空,故泯除所和空的二见,则不所、不空所成的「中道」理成。
由这段引文所阐述的「依因缘正义释」中,我们可以发见:吉藏自家所主张的「依因缘正义释」是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的「中假义」为其诠释的主轴。(请参照:(e)、(f))
3.中假义释
对于第十八偈的另一诠释方式──中假义释,在《中观论疏》卷第十本当中,曾作如下说明: 「因缘所生法」,此牒「世俗谛」。「我说即是空」,此明「第一义谛」。「亦为是假名」,释上二谛并皆是假。即云:「众缘所生法,
p. 307
我说即是空」,此是有宛然而空,故空不自空,名为「假空」;空宛然而有,有不自有,名为「假有」。「亦为是中道义」者,说空、有假名为中道。明「假有」不住有,故有「非有」;「假空」不住空,故空「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29]引文中,吉藏以「中假义」诠释第十八偈的内容其结构可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中假义释」中,第三句的「亦为是假名」这是抒表其第一、二句的有、空是「假名」──「二谛并是假」。进而证成第四句的「中道」──「说空、有是假名为表中道」。那末,这样子看来,吉藏似乎有倾向将此第十八偈颂视为三谛的趣向。简言之,也就是有、空、非有非空(中道)三者;只不过吉藏在此的作法,并非是离空、有之外,而另有一第三谛的「中(道)谛」。吉藏是将二谛均是一种随宜下施设、安立的教化,此中所要呈显的是「中道」──二谛相即的理教义。换言之,吉藏的「中假义释」,似乎流露出二谛(真、俗谛;有、无)与中道(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二者间的「中假」关系,彷佛有着空、假、中三谛的影子。有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或许从下一小节「三是释」当中,将能更明显地看出这一倾向。
4.三是义释
在《中观论疏》卷第十本中,对〈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第四种释──三是义,曾作如是诠释: 今示因缘所生法是于三是:一、因缘生法是毕竟空,所以然者,若有自性,则不从因缘,即从因缘生,即是无自性,所以「是空」。
p. 308
「亦为是假名」者,示第二是,明因缘生法亦是假名;所以称假者,前明因缘生法,我说是空,然因缘既本不有今亦不空,非空非有,不知何以目之,故名「假名」说有,亦「假名」说空。「亦是中道义」者,示第三是,明因缘生法亦是中道;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故空,所以非有;既其非有,亦复非空,非空非有,故名「中道」。[30]引文中,吉藏以「三是义」诠释第十八偈的内容,其结构可如下图所示:
从吉藏的「三是义」所诠释的第十八偈看来,似乎是将本颂的「因缘所生法」视为「主语」看待,而将「空」、「假名」、「中道」三词语是作为「因缘所生法」的「谓词」。如果我们将吉藏「三是义释」所诠释的第十八偈的内容稍作整理,那末,主语皆是「因缘所生法」的结构将会更明显地看出,兹列如下图所示:
一、因缘生法是毕竟空…………………………………………………………
「亦为是假名」者,示第二是,明因缘生法亦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者,示第三是,明因缘生法亦是中道………………………
再者,吉藏在诠释第十八偈时,也曾对本偈作一判摄,他说:
p. 309
初偈(=第十八偈)明因缘生法离断、常过。[31]
依于上述引文以及吉藏「三是义释」的结构看来,吉藏自身是将「因缘所生法」视为「主语」解,此点应是无疑。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观论疏》卷第一本中,吉藏在阐述〈观因缘品〉时,曾以五门来诠释「因缘」,其中「释名门第三」说:
问:云何名为因缘?
答:依下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略明「因缘」凡有三义:一者、因缘即空义。以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故知因缘即是空义。
二者,因缘是假义。既无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复空故;不得言「空」,为化众生故,以假名说,故因缘是假义。
三者,因缘是中道义。即此因缘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
[32]以及比《中观论疏》更早先的《二谛义》卷上,也曾简扼地说到: 如《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是假名,即是中道。[33] 至此,从吉藏《二谛义》与《中观论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吉藏将本偈作「三是」解释时,是以「因缘所生法」作一「主语」解;(2)作「三是」解时,吉藏似乎是将空、假名与中道三者同是「缘起」的同义语看待。换言之,在吉藏的思想里,「缘起」、「空」、「假名」与「中道」
p. 310
这四个概念所指谓的是有着共同意趣,也就是说:此四者只不过是「异名同义。」[34]
那末,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吉藏事必将这四个概念之间作一相摄的工作。只不过将原先「因缘所生法」这一「主语」,进而强调以主语皆是「法」,而推出、证成一切法无一不是缘起、空、假名、中道的圆融相即的思想。这如《中观论疏》卷第十本云: 既「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亦未曾有一法,不是空、不是假、不是中。今略举一〔说〕耳。[35]从引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吉藏对于第十八偈的解读,最后似乎是有归结、成立三谛说的圆融倾向。但是,吉藏会作这样的解读,笔者以为:
p. 311
或许吉藏自身是以「因缘所生法」为「主语」,而进行说明:此一「因缘所生法」所描述的整个言说过程(假名),与所要指谓的是在超越一切分别戏论(空)的唯证境地(中道)。这三者(空、假名、中道)的关系并非是「隔历」的,彼此之间是不可分割。又,吉藏对此三是义之见解,或许可说来自于摄山大师僧朗和山中师僧诠以来,就着重于实践之内证有关吧。[36]
另外需说明的是:吉藏「三是义」的诠释主轴似乎是建立于「中假义」上。如果我们将吉藏「三是义」与「中假义」的第三句──「亦为是假名」作一比对,我们将会发见:「三是义」与「中假义」的第三句,同是着手于前二句的因缘生法(有)和空,进而依据前二句的双重否定而证成第四句的「中道」义。另一方面,吉藏对第十八偈的诠释核心──「中假义」,也与青目释所阐述的略有些许不同。今将青目释文引述如下: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中道。[37]此中,吉藏与青目释二者对第十八偈比较不同的是:关于第四句的「中道」。青目释认为:举凡一切是缘生无实自性者都名之为「空」;而「空」并非是空无所有或是一切都不存在的含义。但另一方面欲示诸法实相,为众生契悟实相之体,就不能不迁就世人之识见而有所「言说」──这可从「空亦复空」的说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青目释所要表示的意味是为拔其「空见」。「空」并非是实体词,它仅是抒义词而已。而「空」之自身是离却有、无二边,因此名为中道。但是,吉藏的中道论,
p. 312
是立足于「假名」的思想,以「假名」摄前二句,借由前二句的否定而证成中道。二者所证成的中道观,其差异处是:一是立足于空〔性〕(青目)明中道;一是立足于假名(吉藏)而说明中道。
总上所述的四种释…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