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P4

  ..续本文上一页义中,在此我们作一小结:

  (1)吉藏《中观论疏》中,对于〈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四种释义当中,我们不难发见,三论的基本理论是以因缘论和中道义为主。 (2)在「破病渐舍释」中,如果我们观看其「渐舍」所对治之法与能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见:第四句的「中道」是第一、二句(有、空)的双重否定而证成「中道」(从「中假义释」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此一论证方式)。 (3)依照吉藏《中观论疏》和《十二门论疏》的对照中,我们可了解到,在「破病渐舍」过程中,其所相对应的是外道、有部和成实师。再者,从「渐舍」的过程中,也可见其破除定性的次第而达至「中道」的境地。而其次第是:先破其自性(一句)→破有(二句)→破空(三句)→破空有(四句)。而其所显示的内涵是:因缘→空→假→中。 (4)从《中观论疏》的四种释中,对于第十八偈所要阐述的因缘、空、假名、中道四义,吉藏自身似乎是将其重点锁定于「中道」──依于前二句的「因缘」(有)和「空」是能表现(方便说──相当于教谛),中道是所表现(目的)的关系,而构成此能表和所表交涉关系的媒介则是由第三句「假名」所连系。 (5)吉藏在对于第十八偈的四种释义当中,我们似乎可说四种释义的主轴理论,是以「中假义」为主的诠释结构。再者,吉藏在诠释第十八偈的四句时,也并非是从第一句至第四句展开平面的、次第的诠释。而是以前三句作一立体的、交涉的关系来证成第四句的「中道」。因此,有关吉藏《中观论疏》对于第十八偈的四种释义的内在结构,可如下图所示:.

  p. 313

  (6)从这四种释所依的主轴理论──「中假义」看来,吉藏对第十八偈的诠释过程中,不免有倾向三谛圆融之嫌。特别是在对第十八偈作归结时说:「『既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亦未曾有一法不是空、不是假、不是中」。这个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汉语的主语不明,而产生在诠释上对缘起、空、假名、中道四概念视为平等地位的同义语。那末,吉藏在诠释第十八偈的四句时,也就难免有彼此之间有相互交融的关系出现,而有倾向三谛圆融思想形态了。另一方面,吉藏在其它著作中也有以「非有非空」的中道,称之为「第三谛」(见后述)。因此,吉藏对第十八偈诠释上,似乎形成:借「中道(谛)」来弹破实有真、俗二谛,二谛是二的计执既除,如此始可契入诸法实相。此点可参考「破病渐舍释」或者「中假义释」的第四句可知。

  但问题是,吉藏以第一、二句的有、空所诠表之世俗谛和第一义谛,而归结于「非有非空」的中道──「第三谛」,那末,在吉藏的思想里是如何看待二谛与三谛呢?有关于此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中先行探讨吉藏对三谛说所出现的语辞与所采取的态度。

  四、吉藏对于三谛说之看法

  (一)吉藏三谛说之语辞用法

  有关三谛说思想如以吉藏(549~623)为一界线的话,那末,在吉藏之前所译出的经典与其古德的着书中,

  p. 314

  兹可分类如下:[38]

  1、姚秦.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50~409)[39]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40](二卷本):

  I.卷上〈二谛品〉第四云: 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二谛。[41]

  p. 315

  II.卷下〈受持品〉第七云: 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42]

  2、婆素跋陀(Vasubhadra)所作《三法度论》(三卷),僧伽提婆(Sa

  ghadeva)于东晋太元16年(391)译出。该《论》卷中〈恶品〉第三云:

  〔 问:〕云何为谛?

  答:谛者,等〔谛〕、相〔谛〕、第一义谛。等谛、相谛、第一义谛是三种谛。

  [43]

  3、姚秦.竺佛念于弘始年间(399~416)所译《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I.卷下〈佛母品〉第五云: 佛言:佛子,所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母。[44]

  II.卷下〈因果品〉第六云: 慧有三缘:一、照有谛;二、无谛;三、中道第一义谛。[45]

  4、北凉.昙无谶(385~433)译《菩萨地持经》(十卷)卷8〈菩萨地持方便处菩萨功德品〉第十八云:

  p. 316

  复有三种〔谛〕:相谛、说谛、作谛。[46]

  5、净影寺慧远(523~592)《大乘义章》(二十六卷)

  I.卷10〈止观舍义〉云: 二、约三谛以分三行,言三谛者:一、是世谛,谓法有相;二、第一义谛,谓法无相;三、实谛,谓法非有非无之相。[47]

  II.卷10〈三慧义〉云: 于义法中有其三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三〔者〕一实谛。通而论之于此三谛初受名「闻」,简择名「思」,成就正智说以为「修」。随相别分依于世谛成就闻慧;世法可为言教及故依第一义成就思慧;理出言外,正智思量方能及故依一实谛成就修慧。[48]

  6、天台智顗(538~597)所著《维摩经玄疏》(六卷)卷3云:

  《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亦名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谛也。此〔〈观四谛品〉第十八〕偈即是申摩诃衍三谛理。[49]

  7、嘉祥吉藏(549~597)的三谛说:

  I.《法华义疏》(十二卷)卷12云: 所言「观世音」者,「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

  p. 317

  境、智合题名「观世音」也。「观」具三观,「境」备三境。境备三境者,众生发声因咽喉、舌、齿和合有声,谓因缘声,名为世谛。「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称为真谛。「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是非俗非真中道第一义谛。故此一音声具足三谛。菩萨观此三谛,即三种观也。[50]

  II.《二谛义》(三卷)卷中云: 《仁王经》何故云「三谛」──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耶?解云:实唯一谛,无有三谛,但随顺众生说有三谛。[51]

  以上是有关吉藏自身的三谛──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所引用的《仁王经》内容及其之前的三谛学说思想。因此,在吉藏诸多着书中,对于《仁王经》的三谛思想的引用,在此有必要作一考察,特别是《三论玄义》,《二谛义》、《中观论疏》和《大乘玄论》这四部著述。但是在吉藏诸多着书中,就笔者粗略阅读中,吉藏曾引用三谛说的兹列如下:

  (1)《法华玄论》(十卷):二次

  a.有人言:初观三谛之理为开,三谛者: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渐渐分明为示;不见三谛一异为悟;见中道任运顺为入。[52] b.次就三谛释此文者:住忍辱地等谓世谛观;于法无所行而观实相谓真谛观;亦不行不分别谓非真非俗中道观。[53]

  (2)《法华义疏》

  p. 318

  (十二卷):一次

  a.「观」具三观,「境」备三境。境备三境者,众生发声因咽喉、舌、齿和合有声,谓因缘声,名为世谛。「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称为真谛。「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是非俗非真中道第一义谛。故此一音声具足三谛。菩萨观此三谛,即三种观也。[54]

  (3)《仁王般若经疏》(六卷):五次

  a.无相者:无有二谛相,离此缘相名第三谛。又云:无缘知心无缘、无相者,色、无相此二体空名第三谛。[55] b.三谛者:即是第三谛。[56] c.第三谛常寂然。[57] d.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58] e.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59]

  (4)《二谛义》(三卷):七次

  a.从来明有三谛义:一世谛;二真谛;三非真非俗谛。故《经》云: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60] b.《仁王经》何故云三谛: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耶?解云:

  p. 319

  实唯一谛,无有三谛;但随顺众生说有三谛。[61] c.真谛三藏,明有三谛义。今明:此三谛并随众生故说耳。[62] d.又说有三谛作若为解耶?《仁王经》明三谛义,彼便曲解如此等经,皆是化妨碍之处。今明无碍,或时为三谛: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63] e.《仁王经》云:三谛,亦是不二为体──有谛、无谛即是教,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即是理也。[64] f.假有、假无是「教」,非有非无是「理」。中道第一义谛是理谛,真、俗是教谛;开理、教为三谛则得也。[65] g.前后明三种二谛,有时开则有三谛:有谛、无谛、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有时摄三谛为二谛:有、无并世谛,非有非无为第一义谛。[66]

  (5)《中观论疏》(二十卷):二次

  a.〔复〕次,二谛合具八不,合明二谛中道有二义:一者合论二谛以释中道;二者泯「二」归乎「不二」辨于体中。就合明二谛为「中」复有三义:一者欲释经论但明二谛义,即二谛摄法义周,不须明于三谛;二者单明二谛,此是单明用中,合明二谛合辨用中;第三明非真非俗方是体中,此释经中三谛义也。[67] b.《仁王经》云: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所以明中道第一义者,虽牒八不明二谛为欲开不二道;若不为开不二之道,诸佛终不说于二道,

  p. 320

  以道未曾真俗故名为第一。[68]

  (6)《大乘玄论》(五卷):三次

  a.依大乘作章疏,开善亦闻此义,得语不得意;今意有第三谛,彼(开善)无第三谛。[69] b.《仁王经》云: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故知:有第三谛。[70] c.明三种二谛。有时有三谛:有谛、无谛、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有时摄三谛为二谛:有、无并世谛;非有非无为第一义谛。[71]

  从上…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