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中,在此我們作一小結:
(1)吉藏《中觀論疏》中,對于〈觀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四種釋義當中,我們不難發見,叁論的基本理論是以因緣論和中道義爲主。 (2)在「破病漸舍釋」中,如果我們觀看其「漸舍」所對治之法與能破的內容,我們可以發見:第四句的「中道」是第一、二句(有、空)的雙重否定而證成「中道」(從「中假義釋」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此一論證方式)。 (3)依照吉藏《中觀論疏》和《十二門論疏》的對照中,我們可了解到,在「破病漸舍」過程中,其所相對應的是外道、有部和成實師。再者,從「漸舍」的過程中,也可見其破除定性的次第而達至「中道」的境地。而其次第是:先破其自性(一句)→破有(二句)→破空(叁句)→破空有(四句)。而其所顯示的內涵是:因緣→空→假→中。 (4)從《中觀論疏》的四種釋中,對于第十八偈所要闡述的因緣、空、假名、中道四義,吉藏自身似乎是將其重點鎖定于「中道」──依于前二句的「因緣」(有)和「空」是能表現(方便說──相當于教谛),中道是所表現(目的)的關系,而構成此能表和所表交涉關系的媒介則是由第叁句「假名」所連系。 (5)吉藏在對于第十八偈的四種釋義當中,我們似乎可說四種釋義的主軸理論,是以「中假義」爲主的诠釋結構。再者,吉藏在诠釋第十八偈的四句時,也並非是從第一句至第四句展開平面的、次第的诠釋。而是以前叁句作一立體的、交涉的關系來證成第四句的「中道」。因此,有關吉藏《中觀論疏》對于第十八偈的四種釋義的內在結構,可如下圖所示:.
p. 313
(6)從這四種釋所依的主軸理論──「中假義」看來,吉藏對第十八偈的诠釋過程中,不免有傾向叁谛圓融之嫌。特別是在對第十八偈作歸結時說:「『既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亦未曾有一法不是空、不是假、不是中」。這個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爲漢語的主語不明,而産生在诠釋上對緣起、空、假名、中道四概念視爲平等地位的同義語。那末,吉藏在诠釋第十八偈的四句時,也就難免有彼此之間有相互交融的關系出現,而有傾向叁谛圓融思想形態了。另一方面,吉藏在其它著作中也有以「非有非空」的中道,稱之爲「第叁谛」(見後述)。因此,吉藏對第十八偈诠釋上,似乎形成:借「中道(谛)」來彈破實有真、俗二谛,二谛是二的計執既除,如此始可契入諸法實相。此點可參考「破病漸舍釋」或者「中假義釋」的第四句可知。
但問題是,吉藏以第一、二句的有、空所诠表之世俗谛和第一義谛,而歸結于「非有非空」的中道──「第叁谛」,那末,在吉藏的思想裏是如何看待二谛與叁谛呢?有關于此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中先行探討吉藏對叁谛說所出現的語辭與所采取的態度。
四、吉藏對于叁谛說之看法
(一)吉藏叁谛說之語辭用法
有關叁谛說思想如以吉藏(549~623)爲一界線的話,那末,在吉藏之前所譯出的經典與其古德的著書中,
p. 314
茲可分類如下:[38]
1、姚秦.鸠摩羅什(Kumārajīva)(350~409)[39]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40](二卷本):
I.卷上〈二谛品〉第四雲: 以叁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二谛。[41]
p. 315
II.卷下〈受持品〉第七雲: 世谛叁昧、真谛叁昧、第一義谛叁昧,此叁谛叁昧是一切叁昧王叁昧。[42]
2、婆素跋陀(Vasubhadra)所作《叁法度論》(叁卷),僧伽提婆(Sa
ghadeva)于東晉太元16年(391)譯出。該《論》卷中〈惡品〉第叁雲:
〔 問:〕雲何爲谛?
答:谛者,等〔谛〕、相〔谛〕、第一義谛。等谛、相谛、第一義谛是叁種谛。
[43]
3、姚秦.竺佛念于弘始年間(399~416)所譯《菩薩璎珞本業經》(二卷)
I.卷下〈佛母品〉第五雲: 佛言:佛子,所謂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是一切諸佛菩薩智母。[44]
II.卷下〈因果品〉第六雲: 慧有叁緣:一、照有谛;二、無谛;叁、中道第一義谛。[45]
4、北涼.昙無谶(385~433)譯《菩薩地持經》(十卷)卷8〈菩薩地持方便處菩薩功德品〉第十八雲:
p. 316
複有叁種〔谛〕:相谛、說谛、作谛。[46]
5、淨影寺慧遠(523~592)《大乘義章》(二十六卷)
I.卷10〈止觀舍義〉雲: 二、約叁谛以分叁行,言叁谛者:一、是世谛,謂法有相;二、第一義谛,謂法無相;叁、實谛,謂法非有非無之相。[47]
II.卷10〈叁慧義〉雲: 于義法中有其叁種: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叁〔者〕一實谛。通而論之于此叁谛初受名「聞」,簡擇名「思」,成就正智說以爲「修」。隨相別分依于世谛成就聞慧;世法可爲言教及故依第一義成就思慧;理出言外,正智思量方能及故依一實谛成就修慧。[48]
6、天臺智顗(538~597)所著《維摩經玄疏》(六卷)卷3雲:
《中論》〔〈觀四谛品〉第十八〕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爲假名」,即诠俗谛也。「亦名中道義」,即诠中道第一義谛也。此〔〈觀四谛品〉第十八〕偈即是申摩诃衍叁谛理。[49]
7、嘉祥吉藏(549~597)的叁谛說:
I.《法華義疏》(十二卷)卷12雲: 所言「觀世音」者,「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
p. 317
境、智合題名「觀世音」也。「觀」具叁觀,「境」備叁境。境備叁境者,衆生發聲因咽喉、舌、齒和合有聲,謂因緣聲,名爲世谛。「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稱爲真谛。「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即是非俗非真中道第一義谛。故此一音聲具足叁谛。菩薩觀此叁谛,即叁種觀也。[50]
II.《二谛義》(叁卷)卷中雲: 《仁王經》何故雲「叁谛」──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耶?解雲:實唯一谛,無有叁谛,但隨順衆生說有叁谛。[51]
以上是有關吉藏自身的叁谛──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所引用的《仁王經》內容及其之前的叁谛學說思想。因此,在吉藏諸多著書中,對于《仁王經》的叁谛思想的引用,在此有必要作一考察,特別是《叁論玄義》,《二谛義》、《中觀論疏》和《大乘玄論》這四部著述。但是在吉藏諸多著書中,就筆者粗略閱讀中,吉藏曾引用叁谛說的茲列如下:
(1)《法華玄論》(十卷):二次
a.有人言:初觀叁谛之理爲開,叁谛者: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漸漸分明爲示;不見叁谛一異爲悟;見中道任運順爲入。[52] b.次就叁谛釋此文者:住忍辱地等謂世谛觀;于法無所行而觀實相謂真谛觀;亦不行不分別謂非真非俗中道觀。[53]
(2)《法華義疏》
p. 318
(十二卷):一次
a.「觀」具叁觀,「境」備叁境。境備叁境者,衆生發聲因咽喉、舌、齒和合有聲,謂因緣聲,名爲世谛。「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稱爲真谛。「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即是非俗非真中道第一義谛。故此一音聲具足叁谛。菩薩觀此叁谛,即叁種觀也。[54]
(3)《仁王般若經疏》(六卷):五次
a.無相者:無有二谛相,離此緣相名第叁谛。又雲:無緣知心無緣、無相者,色、無相此二體空名第叁谛。[55] b.叁谛者:即是第叁谛。[56] c.第叁谛常寂然。[57] d.叁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叁谛。[58] e.谛叁昧、真谛叁昧、第一義谛叁昧,此叁谛叁昧是一切叁昧王叁昧。[59]
(4)《二谛義》(叁卷):七次
a.從來明有叁谛義:一世谛;二真谛;叁非真非俗谛。故《經》雲: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60] b.《仁王經》何故雲叁谛: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耶?解雲:
p. 319
實唯一谛,無有叁谛;但隨順衆生說有叁谛。[61] c.真谛叁藏,明有叁谛義。今明:此叁谛並隨衆生故說耳。[62] d.又說有叁谛作若爲解耶?《仁王經》明叁谛義,彼便曲解如此等經,皆是化妨礙之處。今明無礙,或時爲叁谛: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63] e.《仁王經》雲:叁谛,亦是不二爲體──有谛、無谛即是教,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谛即是理也。[64] f.假有、假無是「教」,非有非無是「理」。中道第一義谛是理谛,真、俗是教谛;開理、教爲叁谛則得也。[65] g.前後明叁種二谛,有時開則有叁谛:有谛、無谛、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谛;有時攝叁谛爲二谛:有、無並世谛,非有非無爲第一義谛。[66]
(5)《中觀論疏》(二十卷):二次
a.〔複〕次,二谛合具八不,合明二谛中道有二義:一者合論二谛以釋中道;二者泯「二」歸乎「不二」辨于體中。就合明二谛爲「中」複有叁義:一者欲釋經論但明二谛義,即二谛攝法義周,不須明于叁谛;二者單明二谛,此是單明用中,合明二谛合辨用中;第叁明非真非俗方是體中,此釋經中叁谛義也。[67] b.《仁王經》雲: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所以明中道第一義者,雖牒八不明二谛爲欲開不二道;若不爲開不二之道,諸佛終不說于二道,
p. 320
以道未曾真俗故名爲第一。[68]
(6)《大乘玄論》(五卷):叁次
a.依大乘作章疏,開善亦聞此義,得語不得意;今意有第叁谛,彼(開善)無第叁谛。[69] b.《仁王經》雲: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故知:有第叁谛。[70] c.明叁種二谛。有時有叁谛:有谛、無谛、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谛。有時攝叁谛爲二谛:有、無並世谛;非有非無爲第一義谛。[71]
從上…
《吉藏叁谛說初探(釋如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