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P5

  ..续本文上一页述着书中,吉藏所言「三谛」、「第三谛」和「三谛义」的用语中,大致说来,其所要表述的是:「中道为体」之学说──一方面有真、俗二谛教用「二」;另一方面,又以中道实谛泯寂诸边,化解其偏执的作用。也就是说,吉藏所援用的「第三谛」──非真非俗谛、中道第一义谛、非俗非真中道第一义谛等语汇,其所要表达的是:「第三谛」,它并不是把「非有非无」视为某种意义的存有──将「非有非无」所否定了「有」、「无」后,而再度地落入另一层次的实有。因此,吉藏所言「三谛」、「第三谛」和「三谛义」的用语,我们可以说:吉藏所要彰显的是三论教学精义──「无得正观」──否定了「有」、「无」之偏执后,所得到的「第三谛」自然是一种正观。

  另一方面,我们如比对吉藏所援用的《仁王经》所说的三谛──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和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本)以及吉藏对该经的注释书《仁王般若经疏》(六卷)当中,

  p. 321

  我们将会发见:

  (1)从上述吉藏着书中,我们可以发见:吉藏一再阐述、援用说到《仁王经》的三谛是: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但是事实上,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的内容并非如吉藏所说的是来自于《仁王经》。因为,如就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而言,三谛的内容是:空谛、色谛、心谛。而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的名目是出现于《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卷下的〈佛母品〉和〈因果品〉当中。问题是,吉藏对于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的名目是出现于《菩萨璎珞本业经》没有理由将它弄错。此可由吉藏《仁王般若经疏》卷中四所说: 「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72]可以知悉。那末,这样一来吉藏为何一再阐述、援用说《仁王经》三谛是: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实在就不得而知了。 (2)吉藏对于《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仁王般若经疏》和吉藏后期的撰述书《大乘玄论》所说的「第三谛」一语,在吉藏其它撰述书并未曾出现过「第三谛」这样的语汇。然而在《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是曾出现过这样的语汇:「无缘无相第三谛」、「于第三谛常寂然」、「观第三义无二照」。[73]不过较特别的是,吉藏在《仁王般若经疏》卷中三则明白地说到: 「三谛者:即是第三谛」,[74]这或许是参照《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三有关吧。 (3)有关吉藏的三谛说思想从上述看来,似乎是主要来自于《仁王经》的三谛思想架构,而且吉藏自身也可能阅读过真谛三藏(499~569)有关三谛义的相关著述(请参见:《二谛义》的c.)。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从前揭所述当中,不论是透过「世谛、真谛、非俗非真中道第一义谛」等三谛所作的观行,而有所谓的「世谛观、真谛观、非真非俗中道观」(请参见:《法华玄论》的b. 或《法华义疏》

  p. 322

  的a.),抑亦是透过「世谛、真谛、第一义谛」等三谛所作的观行,而有所谓的「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请参见:《仁王般若经疏》的e.),或者是提出空谛、色谛、心谛,以此三谛统摄一切法(请参见:《仁王般若经疏》的c.)。无论是「世、真、第一义」三谛,或「空、色、心」三谛,或「有、无、中道第一义」三谛,事实上它们都已具备了三谛的名目与观念,它们都可视为吉藏三谛思想的重要文献渊源。 (4)另外需说明的是,吉藏在很多时候似乎是将有、无与俗、真两义互用,遣辞上又不大一贯。这点可以从吉藏所指涉的「第三谛」可明显发见:有时释之为「非俗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请参见:《法华义疏》的a.;有时也释之为「非真非俗中道观」、「非真非俗谛」),有时释之为「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请参见:《二谛义》的g.、《大乘玄论》的c.)而不论是「非真非俗」或者「非有非无」用法、遣辞虽然不同,实际上,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别戏论而不落于俗真、有无,是一样的意趣。

  再者,就前揭文中,吉藏所使用的语汇:「第三谛」、「三谛义」和「三谛」等三个语汇,其所要表述都是:说明「中道」为二谛之体,并且它非是常人所理解的居于两偏之中,而以为有一定然的中道实理。如就吉藏所申的「第三谛」、「三谛义」和「三谛」而言,在某个意义上看来,这三个语汇是「异名同义」。以上是对于吉藏三谛说之语辞用法之确立,也初步地勾勒出吉藏对于三谛说论据之态度,有关这一部分,我们将在下一节中再作进一步探讨。

  (二)吉藏三谛说论据之态度

  在此节中,有关吉藏对于三谛说引用之态度,本文将以《二谛义》、《中观论疏》为主。

  在《二谛义》卷上,曾作一设问,谈到: 问:从来明有三谛义:一世谛、二真谛、三非真非俗谛,故《〔仁王〕经》云: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若尔,云何言:

  p. 323

  「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耶?……(中略)……解云:常依二谛说法,不妨三谛。虽有三谛,不乖常依二谛说法。何者?今真、俗二谛,摄真、俗「二」为世谛,不真俗为第一义。若尔,唯是二谛,故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也。[75]由引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论家的二谛论是以《中论》〈观四谛品〉: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76]作为经证。此中,我们也可知道三论家的二谛观的特点是以「言教方便」为其根底,来说明二谛所要诠表的内容。而这样的主张,似乎是从摄山大师以来的传统。

  其次,由上述的问答中,以「从来明」世谛、真谛的二谛说与非真非俗谛,又再举经证说有三谛的思想: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而导归于「不乖常依二谛说法」。从行文看来,引文中的这一问答,似乎是在征问二谛和三谛之间关系为何?而从文脉看来,吉藏所要处理的工作是二谛与三谛间的会通。但是,我们不如说是,二谛与中道关系之处理。也就是:真、俗谛与非真非俗谛,有、无与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的问题之处理。另一方面,从引文中的问答,也可看出吉藏的「三种二谛」的迹象。即是,欲示真、俗,有、无是针对未契理者,其目的非是叫人去有存无,舍俗取真;而是诱导众生由有、无,真、俗的「二」,而归于有、无,真、俗的「不二」。那末,欲示「无名相法」就不能不就世人之名言识,而有所言说,借由名言安立而令悟其超乎言诠之理。因此,吉藏曾在《二谛义》卷上说: 解云:说有、说无,说非有非无,并是「教」,非是「理」。一往开理、教者,教有言说,理不可说。理即不可说,云何得悟?所以得悟理者,必假言说。为是故,说有、无,说非有非无,并是教,

  p. 324

  皆令悟理也。[77]引文中,吉藏将「非有非无」之理必须藉由言说相而达至不可说之境域。因此,将此「非有非无」判摄为「教」门。这是因为三论家认为,二谛说是「因缘名」,并非是「自性名」。此点可从《二谛义》卷上所说「三论初章义」得知,如说: 今对他(=成实师)明二谛是教门。(a)无有可有,无无可无。(b)无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c)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由无故有〕。(d)不自有有,是无有;不自无无,是有无。无有不有,有无不无。此有、无表不有无,故名为教门。[78]引文中,三论家表示自家的约教二谛,是针对于成实论师的约理二谛而提出。在此,需先说明引文中「无有」、「无无」、「有有」、「有无」等语汇,其内容我们可以视为「有」「无」的复句看待。

  吉藏所要表述的是,以因缘观二谛,「有无」、「无有」等是为了诱导众生而施设安立。故「有不自有」、「无不自无」,「有」、「无」均是假设的方便,以导众生归于「不有无」之一理,故在这阐述的过程当中吉藏称之为「教门」。

  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吉藏以为三谛说的内容仍然是不出二谛「教」说的范畴。此点可由下述三种二谛中对于三谛的会通可发见。在吉藏《二谛义》卷上当中,曾对此问题提出设问:如说:

  问:说有、无可是二谛教,说非有非无不二,云何亦是二谛教耶?

  答:为是义故。所以山门相承兴皇,祖述明三种二谛。第一明:

  p. 325

  说有为世谛,于无为真谛。第二明:说有、说无,二并世谛;说非有非无不二为真谛。汝所问者,只着我家第二节:「二」是世谛,「不二」是真谛。我今更为汝说第三节第二谛义:此二谛者,有、无「二」,非有非无「不二」,说「二」说「不二」为世谛,说非二非不二为真谛。以二谛有此三种,是故说法必依二谛。凡所发言不出此三种〔二谛〕也。

  [79]由引文中,吉藏三重二谛观的特点,不外是导人因二悟不二,若滞心「不二」,「不二」又成了取着的对象,与「二」相对而沦为二。故应再有一重二谛,消解「二」、「不二」这分隔,成「非二非不二」。因此,从假名施设的立场而言,「所以得悟理者,必假言说……。说有、无,说非有无,并是教,皆令悟理也」;也正因为如此,故吉藏说:「凡所发言,不出三种也」。在这过程之中,也表现了三论的「显正」之精神。

  其次,在本节一开始所引述的《二谛义》卷上当中,有关三谛的设问,由前揭文中,从吉藏所表示「汝所问者,只着我家第二节」,「二」是世谛,「不二」是真谛,也可以给予此问题作一解答。也就是说,从前揭文的三种二谛之立场看来,吉藏以为:经中所说的有无中道第一义谛,这仍然是名言假说的教门范畴。三谛说,我们可以说是泯除众生的妄情分别的「渐舍」法门。如从实相的立场来说,它是「实唯一谛,无有三谛,但随顺众生说有三谛」。这是因为: 二谛即是随众生法,中道第一义亦是随众生说。何者?既非「二」,岂是「不二」!…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