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吉藏叁谛說初探(釋如戒)▪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法」的謂詞而被提出來的。其內在結構圖,可如下圖所示:

  p. 297

  (2)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將第十八偈整句詩頌視爲「一主語」,則可作成二解:

  (a)是將「因緣生法」、「空」、「假名」與「中道」四法作平面式的「次第」關系解,其關系圖如下所示:

  因緣生法——空——假名——中道

  (b)另一是將「因緣生法」與「空」、「假名」、「中道」彼此間的關系是「四而一,一而四」的關系。這如以「因緣生法」來看,非離「因緣生法」外,而有空、假名、中道;亦非離「空」外,而有因緣生法、假名、中道;同樣地,非離「中道」外,而有其它叁法。是四而一,一而四。其關系圖可如下所示:

  對于上述羅什譯《中論.青目釋》爲何有這二類「主語」之判定根據呢?筆者以爲,這可能是涉及到漢語之語言性格的問題。即是,涉及漢語的句法結構及其所要诠釋的哲學、思想形態間的關連。有關此問題,張東荪曾發表一篇文章,或許可供我們參考。張氏在其文章中說:

  p. 298

  第一點是因爲〔漢語的〕主語不明,遂致中國人沒有「主體(Subject)」的觀念。……主語與謂語即是同等,則在思想上便不産生主從的分別,而一律是平等的。……因爲在語言構造上顯不出對于「主體」的重視來,所以,同時在思想上亦不把「主體」發展爲「主體」。[5]

  從張氏的說法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了解到中國佛教在解讀《中論》〈觀四谛品〉第十八的一項線索。

  總上所述,從羅什譯《中論.青目釋》〈觀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分析中,可以有二類「主語」做爲判定依據:一是以「衆因緣生法」爲一「主語」;一是將第十八偈整句詩頌視爲「一主語」。而造成這二種不同的判定,這可能是涉及到漢語之語言性格的問題:主語不明。[6]

  因此,僅僅是從漢語之語言性,我們也不難想到〈觀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哲學、思想诠釋,可以不必停留于「二谛」論的思想脈絡中。以上是本章對《中論》〈觀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分析,而在中國佛教的吉藏著書《中觀論疏》中,吉藏又如何解讀呢?有關此問題,我們將于下節當中探討之。

  叁、吉藏《中觀論疏》對第十八偈之解釋

  (一)四種釋之意涵

  在吉藏《中觀論疏》卷第十本中,在解釋〈觀四谛品〉第十八偈時,是以破病漸舍釋、依因緣正義釋、中假義釋與叁是義釋等四種來诠釋之。

  p. 299

  但是,依照吉藏的說法: 「釋此一偈多種形勢,今略述數條」[7]看來,吉藏的解釋方式,似乎是參考了許多學者說法而自成一體系。對于《中觀論疏》的研究中,學者認爲它除了以關內的羅什門下的舊說外,也特別參考了智琳的《中觀論疏》與周颙《叁宗論》的學說思想。其它如:江南和北地的中觀學者的學說,南.北地的成實學者,[8]修禅者之間,在他們當中對于《中論》〈觀四谛品〉第十八偈的獨自見解、诠釋中,從吉藏所言:「多種形勢」一語當中,吉藏不可能不知道和沒有參考這些學者的學說。

  在後述的四種釋義中,可以說是叁論宗的重要理論。雖然在吉藏那個時代,對于〈觀四谛品〉第十八偈有著諸多解釋方式,但是做爲攝山以來,吉藏自身認爲對于第十八偈的解釋可有四種方式。今將「漸舍」與「叁是義」的名目說明如下。(依因緣正義釋在此略過,因吉藏「因緣釋」大致上是建立于「中假義」的基礎中,見後述。)

  1.「漸舍」

  「漸舍」一語可說是叁論宗獨特的用語。從止觀寺僧诠至興皇寺法朗以來,[9] 作爲叁種二谛義理論的意義之一,這如《二谛義》卷上說: 次明,所以大師明此叁種二谛者,有數意:……一者爲釋諸佛所說常依二谛,……二者爲釋經論,……又所以明叁重二谛者,此叁種二谛並是漸舍義,如從地架而起。[10]在引文中,

  p. 300

  吉藏認爲:一是「爲釋諸佛所說」,一是「爲釋經論」。但是大致說來,這叁重二谛無非是「用空廢有」、「用二廢不不二」的「漸舍法門」。[11] 而其「漸舍義」似乎也意味著:一方面是次第舍離二邊;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修行道上的內證層次。就這一點看來,我們也可以說:叁重二谛的「漸舍」是一種依于修道上的內證的二谛論,而其終極是證得「中道第一義谛也」。[12] 而在《二谛義》卷上也說: 然諸佛說法,治衆生病,不出此意。爲是故明此叁種二谛也。此之叁種,只一緣。[13]

  從引文中,「一緣」的強調似乎也可以看出吉藏的意趣:得如此悟,所以便入涅槃。雖然在《二谛義》卷上也曾說到: 「又所以明叁種二谛者,爲對由來人(=成實學者)」。[14]但是,從前述:「山門〔僧诠〕相承興皇〔法朗〕祖述」當中,我們更可以從僧傳的記載了解到:僧诠是一位以中觀實踐爲主的禅修者,更勝于中觀的學解。[15] 那末,

  p. 301

  此中的「漸舍義」,我們也不妨說爲是:僧诠是以中觀實踐的內證層次。

  2.「中假義」

  如從吉藏《中觀論疏》卷第二本的記述,這一中假義的理論是由攝山僧朗大師所確立的。[16] 而所謂的中、假,《叁論玄義》曾說: 「有、無爲假,非有非無爲中」;[17]此中「非有非無爲中」指的即是「實相般若」,在該論中,吉藏也曾引攝大乘論師之義理來說明「中」。如雲: 「如:攝大乘論師明:非安立谛[18]不著生死,不注涅槃,名之爲中。」[19]其次,若是滯守于中假義者,而對中假起定性見,那末在叁論宗則稱此等學者爲「中假師」。而吉藏也曾在《中觀論疏》卷第二本說: 「中假師聞假作假解,亦須破此假。〔法朗大〕師雲:中假師罪重,永不見佛。」[20]如是,在吉藏的諸多著書中,中假義似乎是其思想理論的核心之一。

  3.「叁是義」

  有關「叁是」所指示的爲何內容,在吉藏《二谛義》卷1曾說:

  p. 302

  二悟不二假中義,此二谛並聖。何者如《中論》雲:「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從來明:此是叁是義:一、因緣即是無(空);二、是假〔名〕;叁、是中〔道〕。此之二谛,豈凡夫所知!唯聖能了。[21]由這段引文中,我們可以清楚知道:(1)在正統的叁論家,對于第十八偈的稱呼,相傳是以「叁是義」稱之。此點可從引文中「從來」二字得知。(2)「叁是義」所诠表的對象是二谛之內涵──「假中義」。另一方面,如回來看吉藏《中觀論疏》卷第二本當中,曾作一設問:

  問:若爾攝山〔僧朗〕大師,雲何非有非無名爲中道,而有而無稱爲假名,即體稱爲中,用即是假,雲何無別?答:此是一往開于體用,故體稱爲中,用名爲假。問:大師何故作是說?

  答:論文如此,故大師用之。〔《中論》〕〈〔觀〕四谛品〉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22]如果我們在這裏將前述《二谛義》卷上所明「從來」之說──叁是義,與《中觀論疏》卷第二本當中,所說的中假義作一連結,我們可以發見:「叁是義」或者「中假義」同樣是出自于攝山大師僧朗所用的中觀理。

  總上所述,吉藏自身對于〈觀四谛品〉第十八偈的解釋方式,可以說是攝山大師僧朗與山中師僧诠以來傳統的解釋。其次,從四種釋當中,也可看出其叁論宗的思想解釋內涵。底下,我們將來看看吉藏的四種釋的诠釋。

  (二)四種釋之诠釋方法

  1.破病漸舍釋

  p. 303

  吉藏在《中觀論疏》卷第十本中,就「破病漸舍釋」诠釋第十八偈中說到: (a)「因緣所生法」者,破自性故且言「因緣」,此一轉意也。(b)「我說即是空」,惑人複謂:乃無性有而有因緣。故今明:緣生〔亦〕是無〔自性〕耳,何時〔明〕因緣生是『有』?此二轉也。(c)「亦爲是假名」,惑者複雲:即是空,即作無解。故今明:只空是假。何故爾?成實師明:真谛空非假。故今更反擲:只空即是空,即彈空心。(d)彼即謂:若爾二谛相即,前有即空,今空即有,只是空、有二谛。故今明:此即是中道,何時是二谛,借「中」以彈二。[23]對于上述引文中,在珍海《中論疏記》卷第八本中,曾引吉藏《十二門論疏》說:前述叁句(a~c)是破斥外道、有部與成實師等。[24]現在依于引文分析吉藏的疏義對于破斥外難的作用。

  (a)第一轉:文中所提到「因緣法」者,是爲破外道所執的一切法是實有「自性」。因此,吉藏說一切法是依「因緣」生,來轉依、消解外道的自性執。 (b)第二轉:外人見「自性」義遭到破斥,就以爲諸法雖無有實「自性」可得,但可有實「因緣」法。故吉藏以「空」來說明其「因緣」法亦是「無」(=非實在)。另一方面,在吉藏《十二門論疏》卷上本也說到: 從因緣門以入室,下半偈破內道義。……薩婆多〔部〕雲:未來有自性法假緣即生,如:木有火性,假緣成于事火。是故破雲:名有自性即不緣緣,今即假緣即無自性。令薩婆多〔部〕從因緣 門悟法性空。

  p. 304

  [25] 從《中觀論疏》卷第十本所說「惑人」,如比對吉藏《十二門論疏》卷上所指謂的是薩婆多部,那末對于吉藏所提到,應再有一節轉之來,教人應「因緣」法是「有」之見亦應放棄。這樣子,或許在理解上會比較有個基點。

  (c)「亦爲是假名」者,恐外人轉執「空爲實無」解,因此明此「空」非實無或虛無,唯是以「假名說空」。惟吉藏繼而又指出:(1)此中「惑者」指的是成實論師所執持的「真谛空非假」論;(2)說「只空是假」只是在彈斥「空心」。

  而在珍海《中論疏記》卷第八本中,也提到吉藏《十二門論疏》說:「成實師雲:雖無自性之法,而世谛有于叁假,是故今明:若無自性即無有法。令悟此叁假即是四絕。」[26]從引文劃線部分可知,成實師是將「空」作「無」解。

  在(d…

《吉藏叁谛說初探(釋如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