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三谛说初探
以《中观论疏》对〈观四谛品〉第十八偈解释为主
释如戒
福严佛学院
中华佛学研究第5期 (p291-342)
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
p. 291
提要
吉藏《中观论疏》中,对于〈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四种释义当中,我们不难发见,(1)第四句的「中道」是第一、二句(有、空)的双重否定而证成「中道」(从「中假义释」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此一论证方式)。(2)四种释义的主轴理论,是以「中假义」为主的诠释结构。(3)从这四种释所依的主轴理论──「中假义」看来,吉藏对第十八偈的诠释过程中,不免有倾向三谛圆融之嫌。特别是在对第十八偈作归结时说:「『既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亦未曾有一法不是空、不是假、不是中」。这个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汉语的主语不明,而产生在诠释上对缘起、空、假名、中道四概念视为平等地位的同义语。
因此,吉藏在诠释第十八偈的四句时,也就难免有彼此之间有相互交融的关系出现,而有倾向三谛圆融思想形态了。但是,吉藏对于三谛说之,大体上是以「约教二谛」为其脉络来诠释、会通(二谛与)三谛。换言之,吉藏是将三谛说之内涵放置于「二谛」的诠释脉络当中。从其内容看来,吉藏所要处理的工作似乎是二谛与三谛间的会通。但是,我们不如说是,二谛与中道关系之处理。也就是:真、俗谛与非真非俗谛,有、无与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的问题之处理。
关键词:1.破病渐舍释 2.依缘正义释 3.中假义释 4.三是义释 5.第三谛
p. 292
一、前言
谈到「三谛」说的思想时,在学界的研究当中,似乎是集中于天台智顗(538~597)的三谛思想;但是有关三论的嘉祥吉藏(549~623)的三谛思想相关资料,就笔者所知范围,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似乎极少(而有关两者所引用的《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作一思想诠释之比较似乎更少)。这如:
(1)池田宗让,〈吉藏における「三谛说」についての引用〉。(2)池田宗让,〈吉藏における三谛三观说──「安乐行品」の经文解释にみる〉[1]。(3)田中顺照,〈三谛偈〉,高野山大学编集,《高野山大学论丛》第七卷,日本:高野山大学,1972年3月10日印刷,1972年3月15日发行,页61~页75。
【作者将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主要先行探讨《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颂之缘起思想义涵;第二、是约略地说明吉藏对于十八偈颂之四种释内容;第三、是先行说明智顗的三谛思想,接着再从七种二谛探讨到五种三谛。】
(4)平井俊荣,〈二谛说より见たる吉藏の思想形成〉,《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2卷第2号(通卷第24号),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昭和39年3月,页670~页676。(5)粟谷良道,〈天台三谛说と吉藏二谛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1卷第1号(通卷第61号),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昭和57(1982)年12月,页138~页139。(6)粟谷良道,〈天台における假の思想──吉藏との比较──〉,《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通卷第64号),日本:
p. 293
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昭和59(1984)年3月,页734~页735。
【(4)、(5)、(6)二氏虽是对吉藏二谛说作研究,但是这三篇短文在本写作上也给予笔者一些思考上的帮助。】
(7)中村元,〈中道と空见──「三谛偈」の解释に关连して──〉,收录于《结城教授颂寿记念.佛教思想史论集》,日本:东京,大藏出版社,昭和39年3月31日,页139~页195。(8)宇井伯寿,《佛教泛论》,日本:东京,岩波书店,昭和37年2月28日第一刷发行,昭和45年7月30日第四刷发行,页546。
【(7)、(8)二氏大体上都认为,天台对三谛的解释虽是独创,但是与三论宗所传,对于第十八偈颂的解释,在见解上是一致的。】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是本文所要探讨动机之一;[2] 另一是,笔者初次在阅读《中观论疏》时发见:吉藏对于〈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四种释(破病渐舍释、依因缘正义释、中假义释、三是义释)诠释过程中,特别是「中假义」与「三是义」似乎有倾向圆融三谛之现象。而对于这个情形,让笔者想到两个问题:一是二谛与三谛之间是否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另一是,在〈观四谛品〉第十八偈本身,是否隐含着「第三谛」或言「中道谛」的思想成份?
p. 294
所以,基于上述的三谛研究趣向与问题点是构成本文探讨动机所在。如此,有关吉藏三谛说的探讨方式,笔者是以《中观论疏》对〈观四谛品〉第十八偈解释为一探索点。而全文的组织架构,笔者拟将五部分来探讨:
一、前言,此将说明本文的探讨动机与组织架构。 二、《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之分析,此是针对下一章节吉藏《中观论疏》对第十八偈之解释,我们有必要对于《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本身,来加以探讨、分析第十八偈的原意及其可能性之诠释。 三、吉藏《中观论疏》对第十八偈之解释──破病渐舍释、依因缘正义释、中假义释以及三是义释等四种释。首先说明其名目之意涵,再说明、分析其解释的构造以及更进一步探讨:《中观论疏》对第十八偈的诠释过程当中,在那一个释义中会趣向「三谛」说之迹象。 四、吉藏对于三谛说之看法,此是主要探讨:吉藏自身对于二谛与三谛之间如何看待处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到:(1)吉藏的三谛说之语辞用法、用例;(2)吉藏三谛说论据态度。最后,对于吉藏三谛说,提出个人的看法。 五、结论。
以上是本文的组织架构以及说明。
二、《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之分析
有关《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分析,基于吉藏《中观论疏》当时所能引用版本来看,此处祇将汉译鸠摩罗什译本与梵文原典的译文列之如下,并且在梵文原典的偈文之后附上一个暂时性的译文:
§鸠摩罗什译《中论.青目释》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3]
§梵本原典[4]
ya
pratītyasamutpāda
ūnyatā
tā
pracak
mahe /
sā praj
aptir upādāya pratipat saiva madhyamā //
(凡是缘起法,
p. 295
我们解说为空性,空性是相待的假说,它就是中道。)
首先,我们先依梵文偈颂之结构来分析。在此偈颂的上半偈,其文法结构是以ya
……tā
……句型为主(中文意思可译为:凡(ya
)…者,它(tā
)即…),即是关系代名词与指示代名词的文法结构。偈中ya
是指涉tā
所包含的内容,而tā
所指示的则是
ūnyatā
(空性)一语。其次,就上半偈的性(li
ga)、数(vacana)、格(vibhakti)来看,关系代名词ya
与pratītyasamutpāda
(众因缘生法)二者在性、数、格均是一致,都是阳性、单数、主格,而指示代名词tā
所指谓的
ūnyatā
(空性),二者也是在性、数、格上一致,都是阴性、单数、对格,作为pracak
mahe(动词:说、称为,第一人称、复数、为己)之受词。因此,这上半偈的意思,我们可译为:举凡是众因缘生法,我们称他为空性。
再就下半偈文法结构而言,下半偈是由两个指示代名词sā(第二个sā是由saiva=sā+eva)所构成的两个小子句,此sā字是作为下半偈的主词。而由指示代名词sā所指示的是上半偈
ūnyatā
(空性)而言。其次,upādāya是「依……之故」之意,而madhyamā是形容词(中、中间),是修饰阴性字pratipat(行、道、道迹),因此,pratipat madhyamā可译为:中道。再者,就下半偈的性、数、格来看,由sā所指示的上半偈
unyatā
(空性)同是阴性、单数。而sā与praj
aptir(假名、
p. 296
假施设)、madhyamā三者间,同是阴性、单数、主格,这也就是说,「假名」与「中道」所指涉的是上半偈的
ūnyatā
(空性),而非是pratityasamutpād
(众因缘生法)。因此,这下半偈的意思,我们可译为:由于空是假名的原故,所以〔空性也〕称之为中道。如此,如将上下偈合起来,则第十八偈的整个意思,我们可译为如下:
举凡是因缘生法,我们称她为空性;由于空性是假名的原故,所以〔空性也〕称之为中道。
由上述梵文《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依于梵文偈颂的文法结构来看,「假名」、「中道」二者所论议的是「空性」并非是「众因缘生法」。若将梵文《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偈之结构以图表方式画出,可如下图如示:
另外,如果我们回到鸠摩罗什译《中论.青目释》: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来看,(1)如果我们以「众因缘生法」为「主语」或言「大前题」看待,那末,「众因缘生法」则可能被解作:此一「众因缘生法」,它一方面是空,另一方面是假名,第三方面是中道。也就是说,空、假名、中道三者都是「众因缘生法」的谓词或宾词,而且这三个谓词是对等的,是属于「同位格」的关系,三者均是作为「众因缘…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