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P8

  ..续本文上一页社,昭和9(1934)年12月20日初版,昭和52年12月15日改订发行。

  ──《国译一切经》论疏部七(《回诤论》),日本: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43(1968)年10月15日初版,平成6年5月10日改订二刷发行。

  寺本婉雅着:

  ──《北京,ナルタン两版对校.西藏文龙树造中论无畏疏》,京都市,丁字屋书店,昭和11(1936)年8月10日发行。

  陆志伟着:

  ──〈汉语和欧语用动辞的比较〉,《燕京学报》第20期,十周年纪念专号,民国25(1936)年12月出版,页225~页243。

  印顺法师着:

  ──《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41(1952)年6月初版,民国81年1月一修订版。

  平井俊荣着:

  ──〈二谛说より见たる吉藏の思想形成〉,《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2卷第2号(通卷第24号),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昭和39(1964)年3月,页670~页676。

  ──〈止观寺僧诠とその门流〉,《印度学佛教学》第16卷第2号(通卷第32号),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昭和43(1965)年3月,页770~页779。

  ──《中国般若思想史研究~吉藏と三论学派》,日本:东京,春秋社,1976年3月31日第一刷发行。

  p. 341

  冢本善隆着:

  ──〈佛教史上における肇论の意义──三 鸠摩罗什〉,收录于冢本善隆编《肇论研究》,日本:京都,法藏馆,昭和30(1955)年9月20日发行。

  佐藤哲英着:

  ──《天台大师の研究》,日本:京都,百华苑,昭和36(1961)年3月30日发行。

  宇井伯寿着:

  ──《佛教泛论》,日本:东京,岩波书店,昭和37(1962)年2月28日第一刷发行,昭和45(1970)年7月30日第四刷发行。

  中村元着:

  ──〈中道と空见──「三谛偈」の解释に关连して──〉,收录于《结城教授颂寿记念.佛教思想史论集》,日本:东京,大藏出版社,昭和39(1964)年3月31日,页139~页195。

  田中顺照着:

  ──〈三谛偈〉,高野山大学编集,《高野山大学论丛》第7卷,日本,高野山大学,1972年3月10日印刷,1972年3月15日发行,页61~页75。

  粟谷良道着:

  ──〈天台三谛说と吉藏二谛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1卷第1号(通卷第61号),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昭和57(1982)年12月,页138~页139。

  ──〈天台における假の思想──吉藏との比较──〉,《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通卷第64号),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昭和59(1984)年3月,页734~页735。

  玉城康四郎着:

  ──〈经典思想上の『中论』──四 中国初期における三论受容の状况〉,收录于壬生台舜编《龙树教学の研究》,日本:东京,大藏出版社,1983年2月28日初版发行。

  p. 342

  廖明活着:

  ──《嘉祥吉藏学说》,台北:三民,民国74(1985)年10月初版。

  三枝氏着:

  ──《中论偈颂总览》,日本:东京,第三文明社,1985年12月25日初版第1刷发行。

  佛教学关系杂志论文分类目录编集委员会:

  ──《佛教学关系 杂志论文分类目录IV(昭和45年1月~昭和58年12月)》,日本:京都,永田文昌堂,昭和61(1986)年1月31日第一刷发行。

  宗喀巴着,法尊法师译:

  ──《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佛教出版社,民国77(1988)年7月再版。

  杨惠南着:

  ──《吉藏》,台北:东大出版社,民国78(1989)年4月初版。

  Chr. Lindtner, INDISKE STUDIER Ⅱ NāGāRJUNAS FILOSOFISKE VAERKER, Akademisk Forlag, Kobenhavn 1982

  Raghunath Pandeya, The Madhyamaka

  āstram of Nāgārjuna, volume two,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Varanasi Patna Bangalore Madras, First Edition: Delhi, 1989

  Louis de la Vallue Poussin, Mūlamadhyamakakārikās de Nāgārjun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Delhi, First Indian Edition: 1992

  [1] (1)、(2)是转引自:《佛教学关系 杂志论文分类目录IV(昭和45年1月~昭和58年12月)》,日本:京都,永田文昌堂,昭和61年1月31日第一刷发行,页420、页421;而这二篇笔者没有能读到,非常可惜!希望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

  [2] 另外须说明的是,在笔者所知有关吉藏研究的专书中,如:(1)平井俊荣着:《中国般若思想史研究~吉藏と三论学派》,东京:春秋社,1976年3月31日第一刷发行;(2)廖明活着:《嘉祥吉藏学说》,台北:三民,民国74年(1985)10月初版;(3)杨惠南着:《吉藏》,台北:东大,民国78年(1989)4月初版;在(1)、(2)二氏中并未有对三谛思想作一单独探讨。而杨氏虽在该书有立〈中道是二谛外的第三谛〉(页168)来探讨,但是,杨氏认为:吉藏「非有非无」不是中道,「非真非俗」才是中道。笔者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吉藏在很多时候似乎是将有、无与俗、真两义互用,遣辞上又不大一贯(见后述);第二、在吉藏《中观论疏》卷第十本曾说:「非空、非有是中道」(《大正藏》册42,页152b8)。因此,杨氏的这一见解是需要保留。

  [3] 《中论》卷4:《大正藏》册30,页33b11-12。

  [4] 梵文偈颂引自:Chr. Lindtner, INDISKE STUDIER Ⅱ NāGāRJUNAS FILOSOFISKE VAERKER, Akademisk Forlag, Kobenhavn 1982,页207。或是参照:三枝氏:《中论偈颂总览》,日本:东京,第三文明社,1985年12月25日初版第1刷发行,页766。而有关中期中观家应成派佛护、月称对于第十八偈的批注部分,请参见附录部分。而清辨的批注部分在此不再多述,大致上说来汉译与藏译并无太大差异。

  [5] 张东荪,〈从中国语言结构上看中国哲学〉,《东方杂志》卷33第7号,页89~90(1936);转引自:陆志伟,〈汉语和欧语用动辞的比较〉,《燕京学报》第20期,十周年纪念专号,民国25年12月出版,页226。

  [6] 但是,如果我们到鸠摩罗什译《中论.青目释》文本中,我们可以发见:青目释是将第十八偈的内容分析为二主语,如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大正藏》册30,页33b15。

  [7] 《大正藏》册42,页152a4-5。

  [8] 请参阅:平井俊荣,〈第三章 三论教学成立史上の诸问题〉,〈第一章 吉藏の著作〉,《中国般若思想史研究──吉藏と三论教学》,日本:东京,春秋社,1976年3月31日第一刷发行,页171~页242,页353~页404。

  [9] 吉藏《二谛义》卷上曾说:「所以山门相承,兴皇祖述,明三种二谛」。《大正藏》册45,页90c1-2)。

  [10] 《大正藏》册45,页90c18-27。

  [11] 《二谛义》卷上曾说:「所言废者,约谓情边,即须废之。……此则用空废有,若更着空,亦复须废。何者?本由有故有空。既无有,何得有空?……此之空有,皆是情谓,故皆须废;乃至第三节谓情言有,亦皆须废。何者?并是谓情。皆须废之也。」《大正藏》册45,页91c10-22。

  [12] 《二谛义》卷上曾说:「二与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二是偏,不二是中。偏是一边,中是一边,偏之与中还是二边。二边故名世谛,非偏非中乃是中道第一义谛也。」《大正藏》册45,页91a8-14。

  [13] 《大正藏》册45,页91a14-16。

  [14] 《大正藏》册45,页91b8-9。

  [15] 如《续高僧传》卷7记载:「乃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食受〔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并花(华)严、大品等经,……僧诠受业朗公,玄旨所明惟存中观,自非心会析理,……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大正藏》册50,页477b19-27)。相关研究可参阅:(1)玉城康四郎,〈经典思想上の『中论』──四 中国初期における三论受容の状况〉,收录于壬生台舜编《龙树教学の研究》,日本,东京,大藏出版社,1983年2月28日初版发行,页88~页90;(2)平井俊荣,〈止观寺僧诠とその门流〉,《印度学佛教》卷16第2号(通卷第32号),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昭和43年3月,页770~页779。

  [16] 《中观论疏》卷第二本云:「问:若尔,摄山〔僧朗〕大师云何〔名〕非有非无名为中道,而有而无称为假名,……问:大师何故作是说?答:论文如此,故大师用之。〈四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大正藏》册42,页22c27~页23a3。

  [17] …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