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慧文和慧思两代禅师的禅法思想和止观实践。认为,慧文一方面奉行北方普遍遵行的禅修,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将宗教理论悟解与大乘禅法实践加以结合。并指出,慧思早年偏重坐禅和苦行,但在师事慧文后,因受慧文影响,在保持北方禅僧苦行坐禅传统的同时,加入了“定慧相资”的止观内容,开始对“观”法的重视。从慧文重视《大智度论》,到慧思和智顗依《法华经》、《大智度论》,并逐渐转向以《法华经》为立宗经典,有一个思想发展的过程,这对于理解天台宗的形成颇有助益。文章最后论述了天台先驱者与早期楞伽师在禅法方面的相似之处,指出正是这种相似使得他们的禅法遭受到佛陀——僧稠系统为代表的北方禅师的排斥,转而向南方地区传播。
【关键词】 观心 因定发慧 定慧双开 止观实践
--------------------------------------------------------------------------------
佛教天台宗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在它的实际创始人智顗之前,尚有先驱者慧文和慧思两位禅师。慧文和慧思早年在北方传授禅法,是众多的禅法派系之一,致力于止观实践。他们的禅法及其境遇都与早期楞伽师相似,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
有关慧文生平的资料很少,在道宣的《续高僧传》中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因此他的籍贯、生卒年月等均已不得而知。现在我们只能从道宣的《慧思传》以及智顗、灌顶等人的有关著述中,了解慧文的大致面貌。在早期形成的天台宗传记著述中,如唐代慧祥的《弘赞法华传》、唐代僧详的《法华传记》等,都还没有提到慧文。所以,最有价值的还是道宣《慧思传》对慧文的追记。据《慧思传》说,“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慧思传》,见《续高僧传》卷一七,《大正藏》卷五十,562c。】。从这一记载看,慧文是在北方地区聚徒坐禅且有一定影响的禅师。又由灌顶《摩诃止观》的缘起部分所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可知他主要依《大智度论》立说,并指导禅修。因此,慧文一方面奉行北方普遍遵行的禅修,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禅法思想,为天台止观学说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慧文的宗教活动时期大约在北朝魏、齐之际(535~557),身后没有留下禅学著作。宋代天台宗史书《佛祖统纪》认为,慧文是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时的“行佛道者”。还认为,慧文于“高齐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师以心观,口授南岳。岳盛弘南方,而师之门人在北者,皆无闻焉”【《佛祖统纪》卷六,《大正藏》卷四九,178c。】。这是志磐在综合当时存在的各种史料和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虽有一定历史依据,但其资料价值远非《慧思传》可比。
根据《摩诃止观》“文师用心,一依《释论》”之说,《佛祖统纪》卷六还作了以下发挥:
文师既依《大论》,则知尔前非所承也。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因阅《大智度论》引《大品》曰: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此,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师依此文,以修心观。《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师又因读《中论》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师既一依《释论》,是知远承龙树也【同上书。】。
关于这段文字,姑且不论是否出自慧文,就其与慧思、智顗禅法思想的一致性而言,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同时,从慧文重视《大智度论》,到慧思、智顗依《法华经》、《大智度论》,并逐渐转向以《法华经》为立宗经典,确实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对于理解天台宗的形成颇有助益。
据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等的记载,在智顗之前,禅法相承共有八家,其中所谓“第七文禅师”,即指慧文;“第八思禅师”,即指慧思。除了慧文、慧思与智顗三代前后相承,其余六师大约都是同时代人,曾互相参证,未必亲传。道宣的《慧思传》说,慧思在慧文处悟“法华三昧”,又往鉴师、最师等处述己所证,皆蒙随喜。他的《智顗传》又说,智顗受学于慧思,慧思从道于就师,就师受法于最师。
八家禅师在禅法上都重视观心法门,即所谓“融心”、“本心”、“寂心”、“了心”、“踏心”、“觉心”等。这种禅法与僧稠系统“四念处”小乘禅法距离较大,但与达摩系统安心壁观大乘禅法比较接近。尤其是慧文“多用觉心”,更与达摩的“理入”说有相似之处。所谓“觉心”,指本觉妙心,相当于佛性。因为一心之灵性本来离却迷妄,本来觉悟,故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多用觉心,就是要因定发慧,通过禅定修习,发现本觉之性,带有止观并重的色彩。这一思想,相当于达摩禅通过凝住壁观而体悟凡圣等一、与道冥符。这也就是说,慧文的禅法同样具有宗教理论悟解与大乘禅法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只是,达摩依据的是四卷本《楞伽经》如来藏佛性思想,而慧文依据的是《大智度论》般若智慧学说。
湛然又说:“如此观之,虽云相承,法门改转。慧文以来,既依《大论》,则知是前,非所论也。”【《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藏》卷四六,149b。】这表明,慧文的禅法因以《大智度论》为依,所以又与其他诸师并不一致,具有一家之特色。由他所传授的观心法门,后来为慧思、智顗继承,智顗在临终前曾以《观心论》口授弟子。湛然对此评述道:“观心,乃是教行之枢机。”(《法华玄义释签》卷一三)从天台宗的立场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它标志着从慧文到智顗的一脉相承关系。后来,《佛祖统纪》将道宣《慧思传》所说“从受正法”,改写为“师以心观,口授南岳”【《佛祖统纪》卷六,《大正藏》卷四九,178c。】,即以“心观”口授替代“正法”之传,以突出天台宗“一心三观”的师承关系。虽然它没有多少史实依据,但从慧文“观心”法门角度看,也不能说毫无道理。
从以上分析看出,在禅师辈出的北朝,慧文虽非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他的禅法个性鲜明,带有某种革新的意义。与达摩相似,他不仅遵行禅法实践,而且重视智慧解脱。这两个系统的禅法,最终演化为最有影响的佛教宗派,决非出自偶然。但在北朝时期,他们的禅法影响远逊于僧稠系统。
道宣对一般禅者单纯坐禅入定而不重智慧、忽视经典的现象,曾经提出过如下的批评意见:
顷世定士,多削义门。随闻道听,即而依学。未曾思择,扈背了经。每缘极旨,多亏声望。吐言来诮,往往繁焉。或复耽着世定,谓习真空;诵念西方,志图灭惑。肩颈挂珠,乱掐而称禅数;衲衣乞食,综计以为心道。又有依托堂殿,绕旋竭诚;邪仰安形,苟在曲计。执以为是,余学并非。冰想铿然,我倒谁识。斯并戒见二取,正使现行,封附不除,用增愚鲁。向若才割世网,始预法门,博听论经,明闲慧戒。然后归神摄虑,凭准圣言。动则随戒策修,静则不忘前智,固当人法两境,真俗四依。达智未知,宁存妄识?如斯习定,非智不禅,则衡岭、台崖扇其风也。【《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总论》,《大正藏》五十,597b。】
在他看来,隋唐时期禅僧的这类风气,渊源于北朝重禅定轻智慧的习惯。因此,纠正的方法应当是“归神摄虑,凭准圣言;动则随戒策修,静则不忘前智”。道宣指出,南岳慧思、天台智顗的定慧双修、止观并重,与北方地区普通僧侣的单纯坐禅不同,开了一代禅学新风。对此,汤用彤先生曾发表过以下精辟见解:“北朝末叶,衡岳慧思、天台智顗极言定慧之必双修,或亦意在纠正北朝一般禅僧之失欤!”【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561页】天台止观学说至智顗而成熟,但追溯其源头,确实应归之于慧文的禅法。
二
慧思(515~577),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县境)人。他于十五岁(529)出家修道,“诵《法华经》及诸大乘,精进苦行”【《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大正藏》卷四六,787a。】。年二十(534)时,受具足戒。此后一段时期,他仍以持诵《法华经》和实践苦行为主。据慧思自着的《立誓愿文》,表明这种苦行实践乃基于深刻的末法思想。这时期的慧思,俨然一位谨守戒律、注重苦行、认真实践的北方禅僧,他与当时北方禅者最大的区别,是以《法华经》为所依,通过对《法华经》的持诵,为后来开悟“法华三昧”奠定基础。从慧思《立誓愿文》可知,当时北方社会的战乱环境和生存状态,与佛教的人生哲学完全相符,所以有必要偏于禅坐和苦行实践,以作对治。
其后,慧思又因感梦而“勤务更深,克念翘专,无弃昏晓,坐诵相寻,用为恒业。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慧思传》)。所谓“坐诵相寻,用为恒业”,是指以坐禅和持诵《法华经》为日常功课。而在他阅读《妙胜定经》后,“叹禅功德,便尔发心修寻定支”(《慧思传》)。意思是说,从此而更加注重禅定修习。
但在归依慧文之后,因受其师影响,慧思“性乐苦节,营僧为业,冬夏供养,不惮劳苦,昼夜摄心,理事筹度”(《慧思传…
《天台先驱者的止观实践(潘桂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