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韶为国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德韶与《永嘉集》
作为一代国师,德韶在世时除了参政以外,其所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促成了天台宗的发展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四教仪缘起》云:“宋修僧史僧统赞宁《通惠录》云:“唐末吴越钱忠懿王治国之暇究心内典,因阅《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句不晓,问于雪居韶[21]国师。乃云:“天台国清寺有寂法师,善弘教法,必解此语。”王召法师至诘焉。法师曰:“此天台智者大师《妙玄》中文。时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中国教藏残阙殆尽。今惟海东高丽阐教方盛,全书在。”彼王闻之慨然,即为遣国书贽弊使高丽求取一家章疏。高丽国君乃敕僧曰:“谛观者报聘,以天台教部还归于我。”观既至,就禀学寂公于螺溪,终焉大教,至是重昌矣。观能探索大本,录出《四教仪》之文成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后至孤山圆法师校勘刊板但行。今上卷之文者,盖由辞句简要,义旨易明,学者诚资之,可了其一。化大纲岂曰小补之哉,下卷则破斥南北古师文义浩,漫故得以缓之。如此文末指云:“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抑可见。”后卷之大略也。王为寂师建伽蓝螺溪之上,曰定慧院,进号净光大师,追谥九祖,并东还教藏悉付于师,教门中兴,实基于此。而韶公适与智者同姓,乃又毘赞宗乘,且居邻佛陇,人咸疑其为智者后身。云之道浸息,而海东高丽、新罗诸国盛弘此教,扶宗继忠法师云:“智者缘在此方,而教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池中诸鱼闻教禀戒报生者尔然。”闻此说者颇讥以为诞殊,不知教理有凭也。流水十千,天子即脱鱼报,岂外此乎。”[22]
《永嘉集》全称《禅宗永嘉集》,唐代僧人永嘉玄觉(665~713)撰,庆州刺史魏静辑。玄觉早年曾学天台,后来随学六祖慧能,改宗入禅门。全书共十篇:第一慕道志仪、第二戒憍奢意、第三净修三业、第四奢摩他颂、第五毗婆舍那颂、第六优毕叉颂、第七三乘渐次、第八理事不二、第九劝友人书、第十发愿文。旨在用天台止观的义理来解释禅宗的禅,揭示禅定之用意及修的过程。忠懿王钱俶看不懂的一段经文在《永嘉集》“三乘渐次第七”里,全段曰“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佛尚为劣,二乘可知。”这段经文的最早出处是来自于天台大师智顗的著作《妙法莲华经玄义》,该书卷第五上云:“又三藏菩萨全不断惑,望圆教五品有齐有劣。同不断惑是故言齐,五品圆解常住。彼全不闻常住,是故为劣。若三藏佛位断见思尽,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佛尚为劣二乘可知。当知,三草蒙笼生用浅短,故其位皆粗。若干慧地性地,望五品位有齐有劣。例前(云云)。若八人六地见思尽,七地修方便,至佛断习尽,望圆教似解有齐有劣。”这是用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判教理论来说明修行的结果。“三藏”是“藏教”,属于小乘。“四住”是指为生起三界一切见思烦恼之根本依处,故也称四住地。即:(一)见一切住地,指三界之一切见惑。(二)欲爱住地,指欲界之一切思惑;思惑之中,尤以贪爱为重。(三)色爱住地,指色界之一切思惑。(四)有爱住地,指无色界之一切思惑。以上四住地,若再加上无明住地,则称为五住地。“无明”即为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为三惑之一。[23]五品是:第一品,初发一念信解心。第二品,加读诵。第三品,加说法。第四品,兼行六度。第五品,正行六度。天台宗以止观修行理论为其特色,以修行菩萨位为其目标,强调伏断无明在修行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是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故又称十信心。在三藏小乘教里,以五十二位相配,初信断见惑,二信至七信之间断思惑,最后之三信尽尘沙,十信断尽,进入初住以上则伏断最初无明。天台宗又以圆教为最高,认为到了菩萨四十二位时是妙觉位,将伏断更高的无明,到了五十一位等觉位时,将全部断尽最后的无明。天台宗的理论的特点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故又从圆教的观点来看,三惑同体,三观一心,前后没有次第的必然联系。换句话说,无明与成佛是一体的,“无明即是法性,见思破即是无明破,无明破即是见法性。”[24]伏断无明,即可见佛。所以《永嘉集》的这段话意思是说,三藏小乘教里的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清净,所以他有或与佛等齐,或仍有未得解脱的两种情况。如果将三界中的一切见惑、贪爱为重的一切思惑悉除同时除去,则这时就与佛等齐。若仍然还有三思三惑的无明,此小乘佛还没有得到解脱。佛尚且是这样,则声闻乘与缘觉乘之二乘人也可以得知了。
智者大师这段话,实际上关系到修行的理论解释与最后境界问题,即怎样看待伏断修行的烦恼障——无明,达成佛境界。玄觉在《永嘉集》里引用了,是用以说明小乘渐教只能趋于佛的境界,尚不能达到大乘顿教的即心即佛的自在境界。忠懿王钱俶虽然“治国之暇究心内典”,但是可能不大懂得天台教义,因而无法用天台教理来读懂这句经文。在其之后,佛教界更是不断有人加以引用诠解。德韶的弟子永明延寿在《宗镜录》里就对此诠释曰:“今念法身相好,事理永殊,乃至藏教佛,与圆教十信心位齐。以同除界内四住烦恼故,十信虽与三藏佛,同除界内烦恼齐。而十信又圆伏界外根本无明,藏教尚未识住地无明,云何称伏?三藏佛位,犹称为劣,况二乘乎。所以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佛尚犹劣,二乘可知。””[25]《宗镜录》是一部“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的佛教理论著作。延寿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广搜博览,互相质疑,而撰成的一百卷大书。该书对当时各宗派间之宗旨分歧,持调和之态度,虽然受到《华严经》和华严宗的“一心”理论影响很大,但是天台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延寿将此段经文放在了“于宗镜中最初信入,有何位次?”[26]一问中而加以解答,其基本思路仍然是天台的,旨在说明小乘境界不如大乘境界,“而十信又圆伏界外根本无明,藏教尚未识住地无明”,圆教高明于三藏教。他又认为,“今圆教五品之位,以理观缘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生命是众生之息命,涅槃是法身之息命,虽不可数,而可散动。明寂,对于数息也。烦恼是底下之秽恶,菩提是尊极之净理。”[27]“今略明圆信初入之位,其五十二位智断行相,广在彼明,故知圆信顿修,与渐证权机,功行炼磨,日劫相倍,入此宗镜,功德无边。”[28]延寿强调了“顿修”与“渐证”相互“炼磨”的重要性,但是他又将此归结为“譬顿在众教之首,故以华严为乳耳。”[29]如是将天台与华严相融合,曰:“所有叹说,应如是知,应如是信解,为法界法门,圆。无始终,于一念中,岁月晦。明重重无尽,一毫之内佛境众生境色相无边,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30]
与延寿同时的天台高丽僧谛观也对智者的话做了重要诠释。谛观是高丽王派遣携带中国佛教典籍天台三大部来中国学习交流天台佛学义理的僧人。谛观拜天台义寂为师,深研天台之学,并且整理撰写了《天台四教仪》一书,“由是盛传诸方,大为初学发蒙之助云”[31],将中朝佛教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谛观在《天台四教仪》中说:“七贤七位藏初机,通教位中一二齐。别信并圆五品位,见思初伏在凡居。果位须陀预圣流,与通三四地齐俦。并连别住圆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圆别信住二之七,藏通极果皆同级。同除四住证遍真,内外尘沙分断伏。八之十信二惑空,假成俗备理方通。齐前别住后三位,并连行向位相同。别地全齐圆住平,无明分断证真因。等妙一觉初二行,进闻三位不知名。”[32]这是谛观对智者大师藏、通、别、圆四教义理作了一个诠释的著作,他将四教义理用偈颂的形式做了总结,指出“同除四住”具有普遍真理的意义,坚持了天台教义的宗旨。谛观又说:“次从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与藏通二佛别教七住齐,三界苦集断尽无余。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若别十信即伏而不断,故定属圆信。然圆人本期不断见思尘沙,意在入住断无明见佛性。然譬如冶铁粗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时自然先落,虽见先去,其人无一念欣心。所以者何?未遂所期故。圆教行人亦复如是,虽非本所望自然先落。永嘉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即此位也。解曰:四住者,只是见思,谓见为一,名见一切处住地。思惑分三,一欲爱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三无色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品思。此之四住,三藏佛与六根清净人同断,故言“同除四住”也。言“若伏无明,三藏则劣”者,无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别惑。三藏教止论界内通惑,无明名字尚不能知,况复伏断,故言三藏则劣也。”[33]这里对《永嘉集》的话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了别教的“十信”属于“伏而不断”,只有进入定境才是圆教的“十信”。别教中的无明与三藏教中的无明,区别只在于前者是三界之外阻障中道认识的惑,后者则是在三界之内的普遍存在惑,所以三藏教是不能得到解脱的。
另一位同时代人孤山智圆(976~1022)也对此文做了阐述,他说:“二以梵王对圆人肉眼。简问意者:“六根净人六见大千,何异梵王?”答:“意《法华》肉眼尚超小圣,何况梵王天眼开辟者。”荆溪云:“肉眼虽见,广由于天。《大品》等者,明大乘肉眼不假开辟,故…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黄夏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