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
内容提要:中国佛教史上永明延寿是一位伟人,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天台德韶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名师”。本文较详细地考察了德韶与吴越统治阶级和天台宗的关系,首先指出德韶之所以能够获得国师的地位,是他与钱氏几代国王皆有往来,并以通于术数,有预测功能,善于迎合吴越王的喜好,从而得到了钱氏家族的欢喜。其次考释了《永嘉集》中关于“同除四住”经文的来源的与后来人的诠释过程及其特点,最后指出天台宗在五代的重昌,除了得力于义寂的高名与学识、吴越王的鼎力支持外,作为其中穿针引线的天台德韶国师更是功不可没。正是由于德韶以博大的胸怀,不持宗门的偏见,力荐义寂于吴越王,才给了天台宗重光的机会。
永明延寿是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最初曾经做过官吏,30岁时才依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曾经介绍他:“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1]延寿虽然从翠岩令参禅师出家,然因“衣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2]韶国师“一见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谓师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3]果然,永明延寿不负师命,最终成为一代大家,将中国佛教的理论推上了又一高峰,被尊为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中国佛教理论的后来有深入地发展,离不开延寿的贡献,所以他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深深怀念。名师出高徒,将永明延寿推到了中国佛教的前台,使之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家的伯乐——“韶国师”,即天台德韶(891——973年),他除了在禅宗方面有过特殊的贡献之外,还对五代天台宗的重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即为研究德韶与天台宗的关系,敬请仁者方家指识。
一、德韶与吴越钱氏家族
史载“(德韶)处州龙泉陈氏子,年十五出家,十七岁依本州龙归寺受业,十八纳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庄宗同光年中,游方首谒投子山同禅师,次谒龙牙疏山,如是参历五十四员善知识。最后至江西抚州。谒法眼益禅师。倦于参问但随众而已。一日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师于座侧闻之。豁然开悟。白于法眼。眼曰。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4]德韶随处参禅,在法眼文益处开悟,又说偈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5]“法眼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6]宋越山晦岩智昭说法眼宗的家风是“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7]德韶一眼指出执顶为情,心内有法的禅弊,将法眼的“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宗旨鲜明地表达出来,因此他受到了法眼的夸奖,以法不是法而得法之禅髓,再现法眼宗的衣钵,被尊为法眼宗二祖。
德韶虽然得法眼真谛,但他并没有留在文益的身边。据《十国春秋》说,文益认为他将来必有大成,于是劝他离开。[8]德韶最终回到了家乡。按内典的说法,他游历天台山,参拜天台宗智顗禅师遗迹,觉得恍如自己的故居,决定定居天台。德韶长期住在天台的白沙寺,故以天台德韶而闻世名,又因解行俱优,得到了吴越钱氏王朝的尊崇,“向师之名延请问道”。[9]按外典的说法,德韶与钱氏几代国王皆有往来,并以通于术数,有预测功能,善于迎合吴越王的喜好,而得到了钱氏家族的欢喜。《五代史补》载:“僧昭(引者按,应为韶)者,通于术数,居两浙,大为钱塘钱镠所礼,谓之国师。一旦(应为日)谒镠,有宫中小儿嬉于侧,坠下钱数十文,镠见,谓之曰:“速收,虑人恐踏破汝钱。”昭师笑曰:“汝钱欲踏破,须是牛即可。”镠喜,以为社稷坚牢之义。”吴越王钱镠(852——932)未立王前乃是一名社会上的无赖,以贩盐偷盗为生,后来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而发迹,最后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在封建士大夫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錢鏐靠的不是出生于豪门贵族而起来的,《旧五代史》载,“初,庄宗至洛阳,镠厚陈贡奉,求为国王,及玉册诏下,有司详议,群臣咸言:“玉简金字,唯至尊一人,钱镠人臣,不可。又本朝以来,除四夷远藩,羁縻册拜,或有国王之号,而九州之内亦无此事。”郭崇韬尤不容其僭,而枢密承旨段徊,奸幸用事,能移崇韬之意,曲为镠陈情,崇韬僶俛从之。”[10]可见,钱镠虽然拥兵在手,权重一时,但是封王的事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仍然受到了世俗的压力。故钱镠对此非常在意,特别是在封王之后,老是担心自己苦心经营的吴越王朝会根基不稳,名不正言不顺,有朝一日被推翻,所以他在位时“有人献诗云:“一条江水槛前流。“镠不悦,以为讥己,寻害之。”到了晚年,他的这种态度才有所改变。《旧五代史》载:“僧契盈,闽中人,通内外学,性尤敏速。广顺初,游戏钱塘,一日,陪吴越王游碧浪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王喜曰:“吴越地去京师三千余里,而谁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契盈对曰:“可谓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人谓之佳对。”[11]德韶与僧契一样,揣摩了钱镠的心理,以一句戏言,正好说到了钱镠的心坎上,得到了钱镠的欢心。
《宋高僧传·德韶传》载德韶“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12]钱镠逝世后,其子元瓘继位,元瓘之后是佐,佐之后是倧在位。钱俶是倧之异母弟,当时镇守台州,为台州刺史。钱俶是一位历史著名的护法国王,天台隶属台州,钱俶对住在天台的德韶恩施有加。僧传载:“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韶有先见之明,谓曰:“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禅师号。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钱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题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寿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类。”[13]德韶以其特殊的身分和灵验,不仅获得了吴越诸王的信任,而且还曾经参与了忠懿王钱俶登王位活动。《吴越备史》卷四云:“大元帅吴越国王。王名俶,字文徳,文穆王第九子也。母吴越国恭懿太夫人吴氏。王以天成四年(930)岁己丑八月二十五日生于功臣堂,天福四年(940)十二月承制授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忠献王累授王特进检校太尉。开运四年(948)春三月庚寅出镇丹丘,下车数月,有僧徳韶语王曰:“此地非君为治之所,当归国城,不然将不利矣。”王从其言,即求归。秋九月甲戌,发自丹丘归觐也。是日大风,东南有云,如楼阁之状,识者异之。冬十二月,内衙统军使胡进思、指挥使诸温钭淊等幽废王于义和后院,乃召诸大校及率中外军庶奉迎王于南邸。晡时王见府僚将校于帅府之外帘,谦让者三,诸将校以王素有徳望,俯伏称贺。即日王以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莅事于元帅府之南序,即台州也。”[14] 《新五代史》卷六七则载:“俶字文德。佐卒,弟倧以次立。初,元瓘质于宣州,以胡进思、戴恽等自随。元瓘立,用进思等为大将。佐既年少,进思以旧将自待,甚见尊礼。及倧立,颇卑侮之,进思不能平。倧大阅兵于碧波亭,方第赏,进思前谏以赏太厚,倧怒,掷笔水中曰:“以物与军士,吾岂私之,何见咎也。”进思大惧。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倧以诗题图上,进思见之大悟,知倧将杀己。是夕,拥卫兵废倧,囚于义和院,迎俶立之,迁倧于东府。”[15] 钱俶上台,乃是朝廷内部党争的结果,远在杭州之外、独占一方的诸王钱俶因没有处于政治旋涡的中心,因之被拥立上台。德韶在促使钱俶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酬谢他的功劳,錢俶在取得政权后,“迎德韶入杭州,尊为国师。”[16]国师之法最早出现在西域,后来汉地开始采用。能获得国师的人,要求既要有学识,又要有名望,所以获得这项殊荣的僧人在中国内地不多。自德韶被委以国师之前,在中国汉地只有北齐法常、天台智顗和神秀、慧忠、悟达几人获得了国师的名号。其中法常以学识齐名,智顗是隋炀帝的菩萨戒师,神秀因对朝廷平叛有功,慧忠为皇帝说法,悟达领天下释教,可见,能获得国师的僧人决不是一般等闲之人。[17]德韶能被吴越王钱俶尊为国师,说明钱俶对他充满了信任和十分的尊敬。更有意思的是,五代时法眼文益弟子先后出了三位国师,除了德韶以外,文遂为江南国导师,惠炬为丽国师。而德韶等人因为处于国师的有利地位,故“化旺东南,遂刱法眼宗旨”。[18]
值得指出的是,前引《五代史补》说“(德韶)大为钱塘钱镠所礼,谓之国师。”可能有误,钱镠长德韶41岁,80岁辞世。德韶18岁受戒,此时钱镠已有59岁,后唐庄宗同光年(923——926年)中,德韶开始“游方首谒投子山同禅师。次谒龙牙疏山。”此时德韶是32岁,钱镠时为73岁。之后德韶参历五十四员善知识,到江西抚州再拜法眼文益门下得道,还需要一段时间。钱镠辞世时,德韶约40岁,所以钱镠应在晚年时与德韶认识并且结缘的,两人的交往也就几年的时间。所以《五代史补》说钱镠礼请德韶为国师的说法应不成立。钱俶比德韶小41岁,10岁“承制授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19]约17岁开始做台州刺史。[20]18岁被拥戴为新王,《吴越备史》载“开运四年”有误,“开运”是后晋的年号,只有二年,之后进入后汉天福元年,接着进入乾佑年间。《新五代史》卷七十一《十国世家年谱》第一一载錢俶在乾佑元年(948)得王位,《旧五代史》亦云:“俶,元瓘之子,倧之异母弟也。倧既为军校所幽,时俶为温州刺史,众以无帅,遂迎立之,时汉乾祐元年正月十五日也”,故应此为准。錢俶立为王时,德韶已经是59岁,以其学识的资历,以及名望,都已经成立,此时迎请…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黄夏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