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如涅槃相。”除八不外,另有四不。
[22] 中论,观四谛品。
[23] 奥义书亦有类似之二谛法如`Svetaa`svatara Upani.sad V .I,谓梵有明与无明二谛,二者是相依存的。
[24] 大般涅槃经十三,圣行品十九之下,第七页。学佛园印制。
[25] 如大般若经善达品第十九论色、受、想、识之真谛云:“是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灭;不垢,不净是谓知色如。…色,乃性空;法,法性空……”这些语言的陈述是依中道而说的。其原式为:
生+灭=非生非灭
………………………
垢+净=不垢不净
[26] 本学报五期,第一七九页,在“论三论宗之理观”(四)二谛是“教”之教义一段。
[27] 见其所著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IV.P.104; V.P.121
[28] “中观论颂讲记”,五七页。
[29] 前书,五六页。
[30] 华冈佛学学报第一期张氏“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第一四一页。
[31] 中村元著「中国人之思惟方法”,第八一页。
[32] 同本注三O同书,同文,一八五页。
[33] 见李世杰著「中国佛教哲学概论”,欧阳鸷的序文。
[34] 同本文注三O,同书,同文第一四三页。
[35] 佛祖统记第六卷,大正十九卷,一七八页下。
[36] 慧达肇论疏引生公语。
[37] 黄忏华著:“佛教各宗大意”之“天台宗大意”第一篇第一章第四行指慧文“……及中论因缘所生法……顿悟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旨……”。又华冈佛学学报第一期一四二页,张曼涛先生“中国佛教之思惟发展”一文中提到“中村元氏说:由天台宗将此偈解释为说空、假、中三谛,呼为三偈谛。”但未说明是慧文说的。
[38] 中论,观四谛品。
[39]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吕澄著,天华佛学丛刊二十三,第一七七~一七八。
[40] 大藏经九十二册,七八六页,下。
[41] 同前,七八七页,上。
[42] 同前,上、中。
[43] 同前,下。
[44] 同前,七八八页,上。
[45] 同前,七八九~七九O页。
[46] 同前,七OO页,上。
[47] 同前,七OO~七O二页。
[48] 同前,七O二页,上。
[49] 大藏经,第九十一册,第一页。
[50] 同前,第一~二页。
[51] 同前,第二页,上。
[52] 同前,第四页,上。
[53] 同前。
[54] 同前,中。
[55] 同前,第五页,中。
[56] 同前,下。
[57] 同前,第七页,中。
[58] 同前,第六页,上~中。第八页,上。
[59] 同前,中、下,第九页,上。
[60] 同前,第九页,上。
[61] 同前,第十页,中、下。
[62] 同前,第十四页。
[63] 同前,第二O页,上、中。
[64] 同前,中。
[65] 同前,下。
[66] 同前,下。
[67] 同前,下。
[68] 同前,下。
[69] 同前,下,第二一页,上。
[71] 同前,第二九~三一页。
[72] 同前,第六四页,中。
[73] 同前。
[74] 同前,第六十五页,中。
[75] 同前,第七五页,中。
[76] 同前,第五四页,上。
[77] 同前,第五五页,中。
[78] 华冈佛学学报第四期,第一七六~一七九页。李世杰先生“天台哲学原理”。
[76] 同前,第五四页,上。
[79] 卍藏经九十一册,第八十二页,八十三页,下。
[80] 中国佛教月刊革新号四十一期,第四十三页,八十三页,方东美讲“论天台宗思想体系之特色”一文。
[81] 大藏经九十一册,四页,上。
[82] 同本注八O,第三十二页,下。
[83] 卍续藏,七四册,四O页,上。刘贵杰著「竺道生思想之研究”,八六页。
[84] 大正藏卷三七,三七七页,中。
[85] 大藏经九十一册,二九页,下。
[86] 同前,第五O一页,上。
[87] 同前,中。
[88] 同前,第四六一页,上。湛然述“止观大意”。
[89] 同前,九十二册,一九三七页,四明尊者教行录第三。
[90] 同前,第四卷,第八八五页,上。
[91] 同前
[92] 同前,九十一册,第四七三页,中。“始终心要”文。
[93] 同前,第四七四页,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文。
[94] 中论,观四谛品。
[95] 大藏经九十一册,第二九页,上及下栏六根法“顺理观为智;迷理故生起惑。有佛无佛性常住……理是谛法。”可知。
《天台宗之理事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