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者的态度,观看假我怎么办、或观看此时假我千变万化的逃避行为。其后我们将逐渐不会再惧怕腿痛的干扰,安心的使用方法,这才是如实地修持忍辱和精进波罗蜜,可以逐渐让我们的智慧实质地增长。
我们在听闻开示时,若一心想要学到某种妙法或好观念,那只会遮蔽我们本具的妙观察智,不能进一步消融自我。诵经时想要了解经文的意义,或持咒打坐时想要有什么体验等等,也是无法如实地达到「愿解如来真实义」的目标。正确的方法是不起心动念地听开示、念佛、诵经、持咒、拜佛、打坐、瞑想等才是真修行,才能逐步的穿越修行障碍。
同理,见到我们认为已经修得很好的高僧、大德或居士,只需要静静的待在其周遭,直视他的肢体语言、直听他的有言和无言开示,我们的心自然能够和他的智慧相应,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甚至得到他的真实加持。
一旦我们开口或起心动念想要得到什么,我们能得到的就落入有相的有限利益了。
此外,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依据无我利他的原则,常常练习以若有若无和安心的方式去应对进退(注:此时会自动放松身心,若还要兼顾有没有专心、是否放松身心、或者不要起心动念等,就不能达到真正放松、专心、和不起心动念的目标),当下就是一种逐渐落实佛法生活化、随时随地修行的方式。
有些人或多或少曾向自己提到:「我没有做过坏事,我问心无愧」,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若真的人人如此,为何社会风气如此败坏呢?我们脑中的意识流,从粗糙到微细的有极多层(注:只有最粗的几层属于意识,其它都是潜意识),每个念头都是从最微细的一层开始发动,配合周遭的讯息和脑中的记忆,逐层往粗意识层面发展。
而上一层的每一组粗意识讯息都是由许多较细层的细意识讯息所组成,例如单纯的痛感,实际上是由许多较细心念组成,每一个较细心念又由许多更细心念组成等等(注:另一种有系统的说法是:从最微细心念生灭到粗糙妄念成串的发展过程,可用十二因缘法的次序来解说)。
通常我们连粗糙的心念都无法察觉到,更别提微细的心念了。从察觉心念的能力和速度来说,四果圣人阿罗汉称为后知后觉,虽然在微细心念的生成过程中无法察觉之,但一个细念头生成之后,其它念头正要被牵引出来之际,阿罗汉可以觉照到。
而一般妄念(注:专指不是为了和周遭互动以维护生命所需的心念)之生成以及随后的连锁发展,很像小偷偷东西一样,一旦被主人发现就不敢再继续偷犯,立刻中断更粗一层念头的生成或不再连锁产生,再回头从微细心念开始随机地发展,因此阿罗汉不会为妄念所转。
初果圣人须陀洹虽然在更晚一些,才能觉照到念头已经生成,但其见惑已断,不会被念头之连锁生成所惑。由于其觉照力能够在连锁相生过程中发挥察觉作用,以终止不需要的粗念头之产生,故须陀洹不与黑业相应,而称为初入圣位之流。
我们一般人的妙观察智被遮蔽住,对微细念头生成和随后连锁发展成为各层次的意识流的过程,根本上是不知不觉,常常在粗的意识流进一步和周遭的人、事、地、物等产生种种连锁反应许久之后,才能知道做了什么事,很少能够在事情刚发展的时候察觉到。
最常见的是,生气时自己不晓得,气了一段时间引起身体不舒服后才知道自己生气了,在这之前做了多少不该做的事,通常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平常做了多少错事,绝大部份无法觉知,这种情形就是地藏经所说的:「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现在举一个实例来说明,我们在看电视报纸等媒体报导一些无法认同的新闻时,常出现的心态是:「这一些人怎么会做这一类的恶业,他们真糟糕,一定会受到因果的制裁」。当许多人同时这样想时,做了这一些恶事的人,会受到大众心力的影响一直往下沉迷,无法发觉自己错了而回心向善(类似俗语说的「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我们常常在无意中动了这一类的心念,不觉得这有什么关系。但这种念头实际上是我们的习气,它就是将我们深深的绊在修行障碍中的无形黑色绳索。可怕的是,很多人都这样想时,社会风气会不断的恶化,除了摧残我们之外,也使我们的下一代更难生存。
理论上,我们应该在此时发出「感谢他们的行为提醒我们,要记得更努力修行,才不会轻易犯下同样的错误」的心,并期望他们能有好因缘促使其回心转意。这种感恩坏人的心态,是一种修忍辱波罗蜜的心行,我们周遭会形成一股沛然不可抵御的祥和气氛,除了无形中转化社会风气,也使自己种下顺利脱离修行障碍的善因缘。很多人这样想时,除了做这些恶事的人会很快回心转意之外,我们的心力将能产生互相加持的作用,得到巨大的力量来消除黑业绳索的拉扯。
若我们能随时掌握到这一类心念之生灭,则可以轻易的脱离修行障碍。遗憾的是我们即使知道这一层道理,但因为通常不知不觉,每次见到类似的事情时,还是身不由己的犯同一错误。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自然要常发慈悲心、常存感恩心、惭愧和忏悔心,多发大愿心,更需要长时间依照正法努力修行,期望能够在变化气质之后,逐渐了然我们的心念起伏,智慧现前地做自己的主人,不被时时刻刻所累积的黑业(不知不觉中所造)牵引向下沉沦,而有机会解开黑业绳索的纠葛,脱离修行的障碍。
对绝大多数的在家人来说,虽然很不容易当世修行成就,越过修行障碍的阶段进入下一阶段的修行,但要达到变化气质的目标,则不会很困难。为了便于说明,本文暂且将障碍分成两个阶段来谈:初步阶段是在专心修行时的障碍;后阶段则是日常生活中能否修行的障碍。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明显的两种阶段,有人甚至在这前、后阶段之中,纠葛不清、反复交替而迟迟未能突破,但这种分类法具有便于说明的好处。
从常理来看,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定修行方式有诵经、持咒、拜佛、拜忏、打坐、经行、参禅、瞑想等等。不论是那一种修行法,只要持续的时间久一点,就会因身心障碍出现,而进入修行障碍的初阶段(注:这就是有色身就一定会有坏苦的无常观)。而这种持续时间有多长,和身体的习惯有关,例如经行时身体在轻松状态下不断的动,要进入修行障碍阶段就得花上极长的时间(注:所以几乎所有的佛教道场在共修时,都会包括经行或使用绕佛之念佛法)。
相反的使用双盘的禅坐对一般人来说,和日常生活的姿势有很大的不同,一、两个小时就会进入障碍初阶了。以一般人常用的诵经法来说明,例如笔者以慢步经行姿态来持金刚经,持第一遍时的舒服觉受无话可说,但开始持第二遍时,偶尔会有杂念出现,持第三遍就会逐渐浮出不耐烦心,持到第十遍以后,不但很不耐烦而且常常会忘记到底是在念那一段经文,需要翻开经文来确认。相反的,当笔者在同样的时间内持不同的经典,则不太会有不耐烦心出现,除非身体不舒服或体力不继。
再者,若笔者以双盘的方式,单持一部金刚经,那在第五遍时就会极度不耐烦了。换不同经典或持极长的经典,则可以捱到双腿剧痛出现后,才会有极度不耐烦心出现。综合这些讨论,建议读者从不同修行方法之中安排合理的交替,以得到维持较长的舒服觉受时间为主要的修行法,来滋养自己长远地精进修行的心力和体力,但也要每隔两、三天,至少用一次以单一法门快速进入初阶段障碍的方法,来挑战极限、提升自己。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否持久,和身体的新陈代谢及修行内容是否不断变化有关。例如打坐时,身体的姿势固定不动且某些部位受到压迫,充满了代谢废物的体液无法顺利回流,变成有毒状态,该部位为了自救,当然往大脑送出求救讯号,要求变换姿势以利血液畅通,便于取得营养和氧气。
若我们以心力强制身体不动,无法得到养分和氧气的部位,会不断的送出求救讯息,而且愈来愈急切,使酸麻痛的感觉愈来愈厉害。若将心维持在平稳状态还是使身体不动,则会出现和车祸受伤者血管断裂者同样的反应,脑部发出信息要求无法得到养分和氧气的部位开始造新的微血管和淋巴管,此时会出现极度的剧痛现象。
何时才能变成不痛呢?当微血管长成为细小的血管时才算是气通而不痛了。只要有一两个星期懈怠不坐,新的微血管或细血管会被吸收而完全消失,但下次要达到同一程度会难上许多。相反的,若腿一痛就摇动身体甚至放腿,则一直会在外围绕啊绕的,打坐功夫不容易进步(注:有人提到,为什么一定要让腿痛呢?何不改用其他轻松的法门?由于有许多人认同并赞叹苦行的好处,因此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看法,笔者认为和因缘有关)。
对于用来约制心的方法方面,我们的脑部第一次接收到新鲜的信号时,会老实的照单全收。但第二次以后,就会故意忽略其中部份讯号,只挑一些自以为是的地方,和已经储存的记忆作比对以求了解。若重复同样的讯号,脑部会忽视绝大部分的讯号,只检测其中的极小部分,除了不一定每次都作反应,并会插入愈来愈多的其它讯号到意识中。
在这时候,会发现妄念很多很杂,也会出现愈来愈严重的不耐烦心。当我们诵经修行时,若重复同样的经文多次,当然无法在后面几次之中,专心而安详的将每一个字诵得清清楚楚
(注一:这就是深植在我们内心深处之假我的本来面目,是它为了使其「善变、善忘、好逸恶劳、持续性的妄想执着」等本质能够维持,以掩盖根本智慧,而发起的一种紧张反应。
注二:近年来,高僧净空法师推荐我们持大部经典如无量寿经等,使我们能够回头重复经文的时间拉得很长,就是为修念佛法门的行者,开启一扇避开严重修行障碍的方便法门)…
《修行出现违缘的认知和对治(郑育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