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出現違緣的認知和對治(鄭育能)▪P3

  ..續本文上一頁叁者的態度,觀看假我怎麼辦、或觀看此時假我千變萬化的逃避行爲。其後我們將逐漸不會再懼怕腿痛的幹擾,安心的使用方法,這才是如實地修持忍辱和精進波羅蜜,可以逐漸讓我們的智慧實質地增長。

  

  我們在聽聞開示時,若一心想要學到某種妙法或好觀念,那只會遮蔽我們本具的妙觀察智,不能進一步消融自我。誦經時想要了解經文的意義,或持咒打坐時想要有什麼體驗等等,也是無法如實地達到「願解如來真實義」的目標。正確的方法是不起心動念地聽開示、念佛、誦經、持咒、拜佛、打坐、瞑想等才是真修行,才能逐步的穿越修行障礙。

  

  同理,見到我們認爲已經修得很好的高僧、大德或居士,只需要靜靜的待在其周遭,直視他的肢體語言、直聽他的有言和無言開示,我們的心自然能夠和他的智慧相應,找到我們需要的答案,甚至得到他的真實加持。

  

  一旦我們開口或起心動念想要得到什麼,我們能得到的就落入有相的有限利益了。

  

  此外,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依據無我利他的原則,常常練習以若有若無和安心的方式去應對進退(注:此時會自動放松身心,若還要兼顧有沒有專心、是否放松身心、或者不要起心動念等,就不能達到真正放松、專心、和不起心動念的目標),當下就是一種逐漸落實佛法生活化、隨時隨地修行的方式。

  

  有些人或多或少曾向自己提到:「我沒有做過壞事,我問心無愧」,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若真的人人如此,爲何社會風氣如此敗壞呢?我們腦中的意識流,從粗糙到微細的有極多層(注:只有最粗的幾層屬于意識,其它都是潛意識),每個念頭都是從最微細的一層開始發動,配合周遭的訊息和腦中的記憶,逐層往粗意識層面發展。

  

  而上一層的每一組粗意識訊息都是由許多較細層的細意識訊息所組成,例如單純的痛感,實際上是由許多較細心念組成,每一個較細心念又由許多更細心念組成等等(注:另一種有系統的說法是:從最微細心念生滅到粗糙妄念成串的發展過程,可用十二因緣法的次序來解說)。

  

  通常我們連粗糙的心念都無法察覺到,更別提微細的心念了。從察覺心念的能力和速度來說,四果聖人阿羅漢稱爲後知後覺,雖然在微細心念的生成過程中無法察覺之,但一個細念頭生成之後,其它念頭正要被牽引出來之際,阿羅漢可以覺照到。

  

  而一般妄念(注:專指不是爲了和周遭互動以維護生命所需的心念)之生成以及隨後的連鎖發展,很像小偷偷東西一樣,一旦被主人發現就不敢再繼續偷犯,立刻中斷更粗一層念頭的生成或不再連鎖産生,再回頭從微細心念開始隨機地發展,因此阿羅漢不會爲妄念所轉。

  

  初果聖人須陀洹雖然在更晚一些,才能覺照到念頭已經生成,但其見惑已斷,不會被念頭之連鎖生成所惑。由于其覺照力能夠在連鎖相生過程中發揮察覺作用,以終止不需要的粗念頭之産生,故須陀洹不與黑業相應,而稱爲初入聖位之流。

  

  我們一般人的妙觀察智被遮蔽住,對微細念頭生成和隨後連鎖發展成爲各層次的意識流的過程,根本上是不知不覺,常常在粗的意識流進一步和周遭的人、事、地、物等産生種種連鎖反應許久之後,才能知道做了什麼事,很少能夠在事情剛發展的時候察覺到。

  

  最常見的是,生氣時自己不曉得,氣了一段時間引起身體不舒服後才知道自己生氣了,在這之前做了多少不該做的事,通常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平常做了多少錯事,絕大部份無法覺知,這種情形就是地藏經所說的:「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現在舉一個實例來說明,我們在看電視報紙等媒體報導一些無法認同的新聞時,常出現的心態是:「這一些人怎麼會做這一類的惡業,他們真糟糕,一定會受到因果的製裁」。當許多人同時這樣想時,做了這一些惡事的人,會受到大衆心力的影響一直往下沈迷,無法發覺自己錯了而回心向善(類似俗語說的「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我們常常在無意中動了這一類的心念,不覺得這有什麼關系。但這種念頭實際上是我們的習氣,它就是將我們深深的絆在修行障礙中的無形黑色繩索。可怕的是,很多人都這樣想時,社會風氣會不斷的惡化,除了摧殘我們之外,也使我們的下一代更難生存。

  

  理論上,我們應該在此時發出「感謝他們的行爲提醒我們,要記得更努力修行,才不會輕易犯下同樣的錯誤」的心,並期望他們能有好因緣促使其回心轉意。這種感恩壞人的心態,是一種修忍辱波羅蜜的心行,我們周遭會形成一股沛然不可抵禦的祥和氣氛,除了無形中轉化社會風氣,也使自己種下順利脫離修行障礙的善因緣。很多人這樣想時,除了做這些惡事的人會很快回心轉意之外,我們的心力將能産生互相加持的作用,得到巨大的力量來消除黑業繩索的拉扯。

  

  若我們能隨時掌握到這一類心念之生滅,則可以輕易的脫離修行障礙。遺憾的是我們即使知道這一層道理,但因爲通常不知不覺,每次見到類似的事情時,還是身不由己的犯同一錯誤。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自然要常發慈悲心、常存感恩心、慚愧和忏悔心,多發大願心,更需要長時間依照正法努力修行,期望能夠在變化氣質之後,逐漸了然我們的心念起伏,智慧現前地做自己的主人,不被時時刻刻所累積的黑業(不知不覺中所造)牽引向下沈淪,而有機會解開黑業繩索的糾葛,脫離修行的障礙。

  

  對絕大多數的在家人來說,雖然很不容易當世修行成就,越過修行障礙的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的修行,但要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則不會很困難。爲了便于說明,本文暫且將障礙分成兩個階段來談:初步階段是在專心修行時的障礙;後階段則是日常生活中能否修行的障礙。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明顯的兩種階段,有人甚至在這前、後階段之中,糾葛不清、反複交替而遲遲未能突破,但這種分類法具有便于說明的好處。

  

  從常理來看,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定修行方式有誦經、持咒、拜佛、拜忏、打坐、經行、參禅、瞑想等等。不論是那一種修行法,只要持續的時間久一點,就會因身心障礙出現,而進入修行障礙的初階段(注:這就是有色身就一定會有壞苦的無常觀)。而這種持續時間有多長,和身體的習慣有關,例如經行時身體在輕松狀態下不斷的動,要進入修行障礙階段就得花上極長的時間(注:所以幾乎所有的佛教道場在共修時,都會包括經行或使用繞佛之念佛法)。

  

  相反的使用雙盤的禅坐對一般人來說,和日常生活的姿勢有很大的不同,一、兩個小時就會進入障礙初階了。以一般人常用的誦經法來說明,例如筆者以慢步經行姿態來持金剛經,持第一遍時的舒服覺受無話可說,但開始持第二遍時,偶爾會有雜念出現,持第叁遍就會逐漸浮出不耐煩心,持到第十遍以後,不但很不耐煩而且常常會忘記到底是在念那一段經文,需要翻開經文來確認。相反的,當筆者在同樣的時間內持不同的經典,則不太會有不耐煩心出現,除非身體不舒服或體力不繼。

  

  再者,若筆者以雙盤的方式,單持一部金剛經,那在第五遍時就會極度不耐煩了。換不同經典或持極長的經典,則可以捱到雙腿劇痛出現後,才會有極度不耐煩心出現。綜合這些討論,建議讀者從不同修行方法之中安排合理的交替,以得到維持較長的舒服覺受時間爲主要的修行法,來滋養自己長遠地精進修行的心力和體力,但也要每隔兩、叁天,至少用一次以單一法門快速進入初階段障礙的方法,來挑戰極限、提升自己。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能否持久,和身體的新陳代謝及修行內容是否不斷變化有關。例如打坐時,身體的姿勢固定不動且某些部位受到壓迫,充滿了代謝廢物的體液無法順利回流,變成有毒狀態,該部位爲了自救,當然往大腦送出求救訊號,要求變換姿勢以利血液暢通,便于取得營養和氧氣。

  

  若我們以心力強製身體不動,無法得到養分和氧氣的部位,會不斷的送出求救訊息,而且愈來愈急切,使酸麻痛的感覺愈來愈厲害。若將心維持在平穩狀態還是使身體不動,則會出現和車禍受傷者血管斷裂者同樣的反應,腦部發出信息要求無法得到養分和氧氣的部位開始造新的微血管和淋巴管,此時會出現極度的劇痛現象。

  

  何時才能變成不痛呢?當微血管長成爲細小的血管時才算是氣通而不痛了。只要有一兩個星期懈怠不坐,新的微血管或細血管會被吸收而完全消失,但下次要達到同一程度會難上許多。相反的,若腿一痛就搖動身體甚至放腿,則一直會在外圍繞啊繞的,打坐功夫不容易進步(注:有人提到,爲什麼一定要讓腿痛呢?何不改用其他輕松的法門?由于有許多人認同並贊歎苦行的好處,因此這是一種見仁見智的看法,筆者認爲和因緣有關)。

  

  對于用來約製心的方法方面,我們的腦部第一次接收到新鮮的信號時,會老實的照單全收。但第二次以後,就會故意忽略其中部份訊號,只挑一些自以爲是的地方,和已經儲存的記憶作比對以求了解。若重複同樣的訊號,腦部會忽視絕大部分的訊號,只檢測其中的極小部分,除了不一定每次都作反應,並會插入愈來愈多的其它訊號到意識中。

  

  在這時候,會發現妄念很多很雜,也會出現愈來愈嚴重的不耐煩心。當我們誦經修行時,若重複同樣的經文多次,當然無法在後面幾次之中,專心而安詳的將每一個字誦得清清楚楚

  

  (注一:這就是深植在我們內心深處之假我的本來面目,是它爲了使其「善變、善忘、好逸惡勞、持續性的妄想執著」等本質能夠維持,以掩蓋根本智慧,而發起的一種緊張反應。

  

  注二:近年來,高僧淨空法師推薦我們持大部經典如無量壽經等,使我們能夠回頭重複經文的時間拉得很長,就是爲修念佛法門的行者,開啓一扇避開嚴重修行障礙的方便法門)…

《修行出現違緣的認知和對治(鄭育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