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出現違緣的認知和對治(鄭育能)▪P4

  ..續本文上一頁

  

  不論是無法忍受的打坐之腿痛或許多其他信號插入意識中,都是屬于進入初階段的修行障礙。

  

  若采用控製呼吸的打坐、誦經、念佛、持咒方法,使呼吸變慢,可以很快就有舒服的覺受出現。當您初次參加道場的念佛共修、早晚課、或法會活動時,會發現有些人將氣拉得很長,念了很長的句子或許多聲的佛號後,其聲音都可以維持不斷。在欽羨之余,您也可能跟著做。很短時間之後,確實察覺這樣子念可以很快就進入舒服的狀態,所以經常如此念。

  

  這就是一般需要出聲音的共修法會上,大部分人都將氣拉得很長的原因。有些人在禅坐時也喜歡應用這一種控製呼吸法,以求容易得到舒服覺受,或者使自己可以輕易的接受腿痛的困擾(注:其實「直觀打坐時的腿部劇痛」也算是開發世間、出世間智慧的一種方式。

  

  如能接受它,可以有叁種可能:有機會覺照到微細心念的起伏,在當下得到深刻的體驗;平常比較容易自動啓動覺照心;另外,在痛到極點的時候,由于自我保護系統的作用,可能會將身心系統暫時關閉,在當時若不昏倒,會有一切都與我無關的神秘經驗出現,這種體驗雖然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但和「頑空」多少有一點相應,算是一種小突破,可以增強信心。

  

  因此禅宗之曹洞宗有些派別提倡只管打坐,就是要修行者不理會舒服或腿痛的覺受。)。我們在緊急時,爲了要迅速壓製劇烈波動的情緒、或專心求佛菩薩慈悲加被,將呼吸迅速變細變慢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平常需要練習好這種控製呼吸的修行法。但這方法有缺點,除非您是需要領衆的維那,爲了維持法會莊嚴,必須使帶腔的聲音愈長愈好,不得已之下,需要發「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菩薩心,以犧牲自己服務大衆,一般人不應以它爲主要修行的方法。

  

  其缺點之一是:控製呼吸是一種很強很粗的念頭,不容易放下,也很難察覺比較微細的妄念,其伴隨的舒服覺受又會掩蓋我們的智慧,而妨礙心念自動變細的過程。由于不易使心念變細,要有所成就當然也較自然呼吸法難上許多(注:例如念「阿彌陀佛」時,不故意拉長換氣時間,也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念過「佛」字以後才換氣,就是自然呼吸的念佛法)。

  

  第二個缺點是:呼吸不是自然的減緩,會造成腦部被動地缺氧,腦部活動逐漸遲鈍,身心反應也變慢(注:這是打坐時采用控製呼吸法容易接受腿痛的原因)。

  

  久而久之很可能使人心腸變硬,頭腦也會變笨(注:實際上此時已經開始進入修行障礙的初階段,舒服的感覺會愈來愈淡,其時間也越來越短暫,最後會出現煩惱心,但心變柔軟的速度極爲緩慢)。

  

  最糟糕的情況是心腸變硬之余,也出現不容易察覺別人的苦受之「不慈悲心或甚至殘忍心」而毫不自覺。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遺傳基因中的IQ因子會劣化,使得寶寶的智商從遺傳方面得到的條件變差,那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建議在平時的修行中,留意自然呼吸法這一點,不要被舒服覺受所迷惑。(注一:並非所有的控製呼吸法都不好,很多修行法門就是以此爲基礎,但一定要能和「空」相應才能成就,即是要能隨時放輕松、放下,不執著于舒不舒服覺受的好惡。

  

  由于會伴隨許多幻相而容易走入歧路,又因爲「與空相應」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極難做到,故修此種法門一定要有明師在旁指點才好。注二:許多高僧大德強調念佛是用心念佛,而不是用口念佛,就是要我們不要使用這種控製呼吸、將氣拉長的念佛法。)

  

  什麼時候有機會可以脫離初階段之修行障礙呢?不論是腿痛或腦中自行插入其他訊號,當這一類的訊號太常出現時,頭腦會有選擇性的過濾反應出現。此種本能反應使得家住鐵軌旁的人在火車通過時,不太會受到影響,照樣過日常生活。也就是當重複極多次的不耐煩心、得意心之「起因」或「隨後之反應」相同時,意識會逐漸不予理會。

  

  腿痛的起因和反應比較單純,容易變得很相像,故只要毅力足夠、精進心強,可望在一輩子之中克服之。但是插入意識的訊息會重複的可能性相當低,必須要用強製的方法將心約束在單調的環境中,才能逐漸使對不耐煩心的「後續反應」相似,最後達到意識逐漸不理會的目標。當意識逐漸不理會不耐煩心時,身體可以容易放輕松,身心會變安詳,呼吸自然地減緩,其後意識的活動頻率自動的減少,妙觀察智會逐漸少分現前。當腦中對絕大多數的不耐煩心、得意心都不會引起意識的明顯反應時,大約是到了接近成熟的階段,只要因緣具足,就可望脫離初階障礙。值得一提的是,每往前進一菩薩階位,意識能察覺或受影響的深層潛意識活動之範圍會愈深愈廣,故在修行障礙階段的修行之中,會愈容易察覺到許多妄念。

  

  也由于要調伏的念頭更多,進步的步伐會愈來愈慢也愈不容易。比較麻煩的是,在前一階段容易得力的放松方法,到下一階段反而容易成爲使身心緊張的因子,變成另一種形式的障礙。因此古來高僧都勸我們要隨時都當作是初發心,不執著過去的經驗。我們無法記得前幾輩子的事,很難准確的說出自己的意識,能輕易的察覺多少層的潛意識活動。

  

  但是能夠很快進入修行障礙階段,也能很容易找到脫離方法的人,是可以歸類爲高階位之「再來的修行人」,他們能夠在一輩子中有幾次機會,每次突破一個階位以上的修行障礙,其境界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對我們常人來說,若修行某一法門不久後就出現得力現象,一段時間後進入嚴重的初階段修行障礙,則這一法門應該是前輩子努力修行過的法門,從此處下手努力修行可望較快有突破的機會。以這種角度來看,我們修行不得力,很可能就是在比較高的層次的關系,所以不宜隨便羨慕別人的成就。同理,我們也不要看輕修行不得力的人,應常常學習他們面對障礙毫不會産生退心的堅毅精神。

  

  我們能在初階段之修行障礙中,常常用忍辱和精進的修行方式來提升自己,久而久之,在不相應的修行環境中,雖然仍舊沒有好體驗發生,但意識能夠不太起反應,慢慢就能自動放松自己。日常生活的環境就變成相對的舒服環境,于是身心很容易維持安詳,宿世智慧會逐漸被啓發,因而可以慢慢體會佛法,並將之應用到生活上,雖然在修行時仍然不得力,但已經是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了。

  

  若隨後繼續努力修行,修行時有短暫的好體驗、身心進入舒暢狀態的次數會開始增加。這很類似初階段修行障礙的狀態,是一種關鍵時刻。應該要放下得失心,否則會很快地退回去,重新面對初階段的障礙。因爲此時很可能會想要捕捉身心舒服覺受,而陷入另一種期待有所成就的緊張狀態。對于努力持戒的人來說,應該更加注意感恩和忏悔的修行法。

  

  而對一般沒有持戒的人來說,這種緊張狀態極容易誘發補償心理,比起最初進入修行障礙時,更愛到處找高人求藥方,找高僧灌頂加持,或者喜好神通,以致産生退轉心。因此,對于金剛經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指引更應該殷切的遵行,對順境、逆境都不太在意,使修行時的好體驗不至于引發貢高我慢之心,也能欣然接受日常生活中身心順暢與否的假相,才能進入修行障礙之後階段。

  

  突破前面的修行障礙初步階段之後,專心修行時可能經常達到身心輕安狀態,則障礙會轉到日常生活中,那是更難突破的「後階段修行障礙」。此時輕安狀態會對修行的人産生極大的吸引力,不易與空、智慧相應,除了可能産生楞嚴經所敘述的五十種陰魔的幹擾外,也會比較沒有意願去注意心念的微細活動,因此極難往前進步。此外,因爲日常生活中的周遭訊息和身心反應,比起修行時的心念,都算是極爲粗糙的訊號。除非努力提起心力,我們很難了了分明微細念頭的起伏。

  

  若無法察覺它的起伏,智慧不易現前,當然會被因緣所轉,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力。所以從一般的修行法門下手,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近代許多高僧大德,根據念佛法門,勸我們平常要以誠摯心多多念佛、念菩薩聖號,就是一種對治這種修行障礙的方便法門。但如何從一個以上的法門中達到「安住于忍」的目標,若沒有明師隨時指點,是相當難的事。專修念佛法門的人在這階段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被修行障礙所阻礙而忘記要提起念佛心,即使念佛也很容易被舒服覺受所轉,而很難以無所求的態度專心念佛。

  

  不論是處在修行障礙的初階段或者後階段之中,我們除了要以無所求心,常常親近善知識,多聽、多看他們的著作、錄音帶、影片、CD,或者找機會多多參加共修之外(注:此時可體會到親近正統道場的好處),有空應該多多參閱「原始佛典」以及相關論典和祖師大德著作所討論的叁十七助道品,以便從中得到恰當的指引,如實地達到「安住于忍」的地步。

  

  叁十七助道品和大乘佛典所敘述的其它方法不太相同,它是佛陀針對世人所開示的教法,故是相當容易了解及照著修持的

  

  (注一:叁十七助道品是世尊教導弟子面對各種階段的修行障礙,而特別方便開示的法門。針對當時的印度人而言,它們應該是最有效、最實用的法門。對于處在末法時代的我們,它仍然是最有效的法門之一。雖然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是屬于只求自我解脫的南傳佛法,但北傳佛法之聖典也將之包含在內,都是以之爲基礎再加上菩薩道的精神,並強調每一階段之修持都應該不舍任何法門。若我們以應機對治的方式看待,則可以從這些佛陀的智慧語言中,啓發可以解決自己問題的機緣,這就是佛以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注二:一般的新興宗教出現時間短,尚未累積很多「如何面對修行障礙」的經驗,其信徒若碰到問題,也可以參考這一些世尊的慈悲教誨。

  

  注叁:練氣…

《修行出現違緣的認知和對治(鄭育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