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出现违缘的认知和对治(郑育能)▪P4

  ..续本文上一页

  

  不论是无法忍受的打坐之腿痛或许多其他信号插入意识中,都是属于进入初阶段的修行障碍。

  

  若采用控制呼吸的打坐、诵经、念佛、持咒方法,使呼吸变慢,可以很快就有舒服的觉受出现。当您初次参加道场的念佛共修、早晚课、或法会活动时,会发现有些人将气拉得很长,念了很长的句子或许多声的佛号后,其声音都可以维持不断。在钦羡之余,您也可能跟着做。很短时间之后,确实察觉这样子念可以很快就进入舒服的状态,所以经常如此念。

  

  这就是一般需要出声音的共修法会上,大部分人都将气拉得很长的原因。有些人在禅坐时也喜欢应用这一种控制呼吸法,以求容易得到舒服觉受,或者使自己可以轻易的接受腿痛的困扰(注:其实「直观打坐时的腿部剧痛」也算是开发世间、出世间智慧的一种方式。

  

  如能接受它,可以有三种可能:有机会觉照到微细心念的起伏,在当下得到深刻的体验;平常比较容易自动启动觉照心;另外,在痛到极点的时候,由于自我保护系统的作用,可能会将身心系统暂时关闭,在当时若不昏倒,会有一切都与我无关的神秘经验出现,这种体验虽然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但和「顽空」多少有一点相应,算是一种小突破,可以增强信心。

  

  因此禅宗之曹洞宗有些派别提倡只管打坐,就是要修行者不理会舒服或腿痛的觉受。)。我们在紧急时,为了要迅速压制剧烈波动的情绪、或专心求佛菩萨慈悲加被,将呼吸迅速变细变慢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平常需要练习好这种控制呼吸的修行法。但这方法有缺点,除非您是需要领众的维那,为了维持法会庄严,必须使带腔的声音愈长愈好,不得已之下,需要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心,以牺牲自己服务大众,一般人不应以它为主要修行的方法。

  

  其缺点之一是:控制呼吸是一种很强很粗的念头,不容易放下,也很难察觉比较微细的妄念,其伴随的舒服觉受又会掩盖我们的智慧,而妨碍心念自动变细的过程。由于不易使心念变细,要有所成就当然也较自然呼吸法难上许多(注:例如念「阿弥陀佛」时,不故意拉长换气时间,也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念过「佛」字以后才换气,就是自然呼吸的念佛法)。

  

  第二个缺点是:呼吸不是自然的减缓,会造成脑部被动地缺氧,脑部活动逐渐迟钝,身心反应也变慢(注:这是打坐时采用控制呼吸法容易接受腿痛的原因)。

  

  久而久之很可能使人心肠变硬,头脑也会变笨(注:实际上此时已经开始进入修行障碍的初阶段,舒服的感觉会愈来愈淡,其时间也越来越短暂,最后会出现烦恼心,但心变柔软的速度极为缓慢)。

  

  最糟糕的情况是心肠变硬之余,也出现不容易察觉别人的苦受之「不慈悲心或甚至残忍心」而毫不自觉。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遗传基因中的IQ因子会劣化,使得宝宝的智商从遗传方面得到的条件变差,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建议在平时的修行中,留意自然呼吸法这一点,不要被舒服觉受所迷惑。(注一:并非所有的控制呼吸法都不好,很多修行法门就是以此为基础,但一定要能和「空」相应才能成就,即是要能随时放轻松、放下,不执着于舒不舒服觉受的好恶。

  

  由于会伴随许多幻相而容易走入歧路,又因为「与空相应」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极难做到,故修此种法门一定要有明师在旁指点才好。注二:许多高僧大德强调念佛是用心念佛,而不是用口念佛,就是要我们不要使用这种控制呼吸、将气拉长的念佛法。)

  

  什么时候有机会可以脱离初阶段之修行障碍呢?不论是腿痛或脑中自行插入其他讯号,当这一类的讯号太常出现时,头脑会有选择性的过滤反应出现。此种本能反应使得家住铁轨旁的人在火车通过时,不太会受到影响,照样过日常生活。也就是当重复极多次的不耐烦心、得意心之「起因」或「随后之反应」相同时,意识会逐渐不予理会。

  

  腿痛的起因和反应比较单纯,容易变得很相像,故只要毅力足够、精进心强,可望在一辈子之中克服之。但是插入意识的讯息会重复的可能性相当低,必须要用强制的方法将心约束在单调的环境中,才能逐渐使对不耐烦心的「后续反应」相似,最后达到意识逐渐不理会的目标。当意识逐渐不理会不耐烦心时,身体可以容易放轻松,身心会变安详,呼吸自然地减缓,其后意识的活动频率自动的减少,妙观察智会逐渐少分现前。当脑中对绝大多数的不耐烦心、得意心都不会引起意识的明显反应时,大约是到了接近成熟的阶段,只要因缘具足,就可望脱离初阶障碍。值得一提的是,每往前进一菩萨阶位,意识能察觉或受影响的深层潜意识活动之范围会愈深愈广,故在修行障碍阶段的修行之中,会愈容易察觉到许多妄念。

  

  也由于要调伏的念头更多,进步的步伐会愈来愈慢也愈不容易。比较麻烦的是,在前一阶段容易得力的放松方法,到下一阶段反而容易成为使身心紧张的因子,变成另一种形式的障碍。因此古来高僧都劝我们要随时都当作是初发心,不执着过去的经验。我们无法记得前几辈子的事,很难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意识,能轻易的察觉多少层的潜意识活动。

  

  但是能够很快进入修行障碍阶段,也能很容易找到脱离方法的人,是可以归类为高阶位之「再来的修行人」,他们能够在一辈子中有几次机会,每次突破一个阶位以上的修行障碍,其境界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对我们常人来说,若修行某一法门不久后就出现得力现象,一段时间后进入严重的初阶段修行障碍,则这一法门应该是前辈子努力修行过的法门,从此处下手努力修行可望较快有突破的机会。以这种角度来看,我们修行不得力,很可能就是在比较高的层次的关系,所以不宜随便羡慕别人的成就。同理,我们也不要看轻修行不得力的人,应常常学习他们面对障碍毫不会产生退心的坚毅精神。

  

  我们能在初阶段之修行障碍中,常常用忍辱和精进的修行方式来提升自己,久而久之,在不相应的修行环境中,虽然仍旧没有好体验发生,但意识能够不太起反应,慢慢就能自动放松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就变成相对的舒服环境,于是身心很容易维持安详,宿世智慧会逐渐被启发,因而可以慢慢体会佛法,并将之应用到生活上,虽然在修行时仍然不得力,但已经是达到「变化气质」的目标了。

  

  若随后继续努力修行,修行时有短暂的好体验、身心进入舒畅状态的次数会开始增加。这很类似初阶段修行障碍的状态,是一种关键时刻。应该要放下得失心,否则会很快地退回去,重新面对初阶段的障碍。因为此时很可能会想要捕捉身心舒服觉受,而陷入另一种期待有所成就的紧张状态。对于努力持戒的人来说,应该更加注意感恩和忏悔的修行法。

  

  而对一般没有持戒的人来说,这种紧张状态极容易诱发补偿心理,比起最初进入修行障碍时,更爱到处找高人求药方,找高僧灌顶加持,或者喜好神通,以致产生退转心。因此,对于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指引更应该殷切的遵行,对顺境、逆境都不太在意,使修行时的好体验不至于引发贡高我慢之心,也能欣然接受日常生活中身心顺畅与否的假相,才能进入修行障碍之后阶段。

  

  突破前面的修行障碍初步阶段之后,专心修行时可能经常达到身心轻安状态,则障碍会转到日常生活中,那是更难突破的「后阶段修行障碍」。此时轻安状态会对修行的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不易与空、智慧相应,除了可能产生楞严经所叙述的五十种阴魔的干扰外,也会比较没有意愿去注意心念的微细活动,因此极难往前进步。此外,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周遭讯息和身心反应,比起修行时的心念,都算是极为粗糙的讯号。除非努力提起心力,我们很难了了分明微细念头的起伏。

  

  若无法察觉它的起伏,智慧不易现前,当然会被因缘所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力。所以从一般的修行法门下手,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近代许多高僧大德,根据念佛法门,劝我们平常要以诚挚心多多念佛、念菩萨圣号,就是一种对治这种修行障碍的方便法门。但如何从一个以上的法门中达到「安住于忍」的目标,若没有明师随时指点,是相当难的事。专修念佛法门的人在这阶段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被修行障碍所阻碍而忘记要提起念佛心,即使念佛也很容易被舒服觉受所转,而很难以无所求的态度专心念佛。

  

  不论是处在修行障碍的初阶段或者后阶段之中,我们除了要以无所求心,常常亲近善知识,多听、多看他们的著作、录音带、影片、CD,或者找机会多多参加共修之外(注:此时可体会到亲近正统道场的好处),有空应该多多参阅「原始佛典」以及相关论典和祖师大德著作所讨论的三十七助道品,以便从中得到恰当的指引,如实地达到「安住于忍」的地步。

  

  三十七助道品和大乘佛典所叙述的其它方法不太相同,它是佛陀针对世人所开示的教法,故是相当容易了解及照着修持的

  

  (注一:三十七助道品是世尊教导弟子面对各种阶段的修行障碍,而特别方便开示的法门。针对当时的印度人而言,它们应该是最有效、最实用的法门。对于处在末法时代的我们,它仍然是最有效的法门之一。虽然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属于只求自我解脱的南传佛法,但北传佛法之圣典也将之包含在内,都是以之为基础再加上菩萨道的精神,并强调每一阶段之修持都应该不舍任何法门。若我们以应机对治的方式看待,则可以从这些佛陀的智慧语言中,启发可以解决自己问题的机缘,这就是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注二:一般的新兴宗教出现时间短,尚未累积很多「如何面对修行障碍」的经验,其信徒若碰到问题,也可以参考这一些世尊的慈悲教诲。

  

  注三:练气…

《修行出现违缘的认知和对治(郑育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