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围、有本质,你才有所谓的一个存在的一个说法。所以,这个自性有,依龙树菩萨他在《中观》里面说,他说如果法是自性有,它就必须自己有。不可以依靠因缘而有。因为如果是依靠因缘而有的话,那么,它的所谓的自性,就不是它本身的了。它不过是种种因缘罢了。所以呢,如果说不是依靠因缘而有,才有资格称为自己有,自性有。因此所以,这里我写:“自性有,就是自己有。”不依靠因缘。依靠因缘呢,就不是有它的自性。因为依别人的法来当为自己的性,那不叫做自性。自性,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那么,如果是自性自己有,
不依靠因缘呢,那么,这种法必然是在你的根尘识所知以外。那么,象这样的法,在我们世间是找不到的。就是说,我们世间所见所知一切法离不了这个根尘识。因为什么呢?因为根尘识本身就是因缘法。那么,如果一个法,它自性有,不但它的生、住、灭……,因为你如果说它有自性有,而可取,而说有生住灭,那么,这个如果这样子的生住灭,它也只能够自己生、自己住。
为什么只能自己生呢?因为他自己有,他不依靠因缘,因此那么,他的这个生,是不应该有因缘来生它。因为如果有因缘来生它的话,它就是因缘所生法了。它就不能是自己生、自己有。所以,自己有,自性有,就是包括了自己生。不但包括了自己生,它还包括了自己住。为什么说要这样子呢?因为它既然不依靠因缘而生,是有自己有,那么,它住,住在哪里?它住在因缘里面,还是住在因缘以外?因为他如果他住在因缘里面呢,他的存在就要依靠因缘让他存在。所以,当他在住的时候,他如果依靠别人而停留住的话,那么,他就又不是自性有了,就是依因缘而存在了。因此,凡是自性有,就必须自己有,不但自己有,必须自己生,而且不能依靠别人住。
那么,这样的说法就有很多矛盾。什么矛盾呢?因为如果自己生,就没有变。为什么自己生不能变呢?我们每次说生,一个东西的生,我们都有一种概念:本来没有这件东西,后来慢慢出现出来。而这个从生的出现过程,这是一种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是生的一个性质来的。那么,如果没有变化就不能称为生。那既然他自己生,他的变化用什么来变?他自己再生出自己,他依然还是他自己,哪里有变化呢?一点变化都没有。如果他自己生了,还生了另外一个东西,那么,那个东西不是属于他的,所以,他自己生,自己存在,他就不能变,不能变他就违背了这个生的定义。因此所以,若是自己生,他就矛盾,
他就不能生。自己住呢,他就不能住在这个世间。就是说,如果一个法它自己住,它就不可能在这个世间出现,你就不可能知道!只要他在这世间留住,它就要依靠这世间存在,那么,他就不能自己住了。所以,这法的自己的生,自己的住,有很多很多的矛盾,使得到它不能成立。
另外,就是说,如果一个法它自性有它的住,是依时间呢?依处所,依空间,还是依自己?这种种的问题,它都要产生矛盾,怎么样的矛盾呢?就时间,是就它本身;处所,也是他本身;空间,也是它本身了,一切都是它自己本身。那么,自己又怎么可以依靠自己?也不能依靠了。所以,如果自己有了法,存在也有问题!就是说,它停留住也有问题!为什么?我们说一个法住,这个住呢,其实是加上了时间的概念,才有所谓住。知道吗?没有时间,你没有可能产生一个法留下来,住下来。既然是依时间,时间是因缘所生法,那么,所以这个“自性有”也不可能住!意思是说,如果有法,有自性可取,而说它不生不住,这有很多疑惑。所以,很多疑惑说他不可能能够自己存在。
那么,通过第40颂,龙树菩萨进一步说,来讲到这个菩提:
——第41颂——
“若菩提可证,即处处常语,若住性可取,此说还有生。”
关于这个“若菩提可证”,龙树菩萨一直说,如果菩提不是空的法,而是有一个法——菩提,就不空。不空,就是自己有。就是前面的自性有。那么,就要处处常在。那么,这样子呢,如果有常住的菩提让你去取证的话,那么,如此说,这个菩提还是有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是说,如果有菩提可以证,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下:这可以证的这个菩提,是在证之前才有,还是证之后有?还是它本来有?
菩提,觉悟的意思,就是觉悟的智慧。这个觉悟的智慧,如果它可以让你取证的话,而如果它又在证之前就有的话,那么,就有矛盾了,就不用去取证了嘛。那么,如果你在证之后才有,那么,它是随因缘生了!就是因为没有,你通过修道,去取证了,这样它是随因缘生的。还有那么,另外一种说法是什么呢?它本来就有,本来就是了。那如果菩提本来就是的话,它就“本有”喽!那么本有就,它还说过,不依世间住,也不依它住,那么,没有人可以取证它,如果真的是它本来本有的话,就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法可以取证它。
那么,如果菩提自有呢?我这边说呢,自有就自住嘛。因为在前面说了,如果自己有的法,它就自己住,就要常常住。那么,不管你证不证呢,皆得到菩提!也就是说,这个“证悟菩提”这句话就有矛盾。那么,所以说呢,自住的法它不可以让人家取证。因为取证是必从因缘!因为“取”本身是因缘法。所以,你说菩提要去取证的话,取,就是因缘所生法。
所以,什么样叫菩提呢?原来心取这个有,就叫做烦恼,那么,心知道万
法是空的,这就是菩提了。所以呢,这空有的见,都是因为心去取证。也就是说,我们说一个人取证菩提,就是他证悟到空性。当我们这样讲的时候,是因为心去明了世间的法,它本性是空的。这样呢,我们说这叫做菩提。
如果有另外一个法叫菩提,叫你取证,那就是产生这个自性有。
所以,当一个人他心再也不取有无的时候,我们就说,他证悟到一切法的本性、空性,那个时候,我们说:这个证悟这个菩提,所以证悟菩提并不是有一个菩提让你取证。绝对不是!
——第42颂——
“若谓法有实,无智作是说,若谓法有处,取亦不可得。”
就是龙树顺着前面的话再讲下来,他说:如果说法真的实在有的话,这是没有智慧的人经常这样说。那么如果说法有处所,处所是什么呢?就是有这个、那个的范围。处所,是它有多大啊?在哪里存在呀?这叫法的有处,就是有这个、那个等等范围。那我说:这个范围是不可得的!乃至取的这个心理活动也是不可得。因此也就是龙树菩萨说“取亦不可得”!
就是说,如果说这个法有处所的话,你要取它,也不可能取得到。事实上是没有处所。那么,这样说,那些而迷惑的无智的人,经常说什么?无智的人经常说:业力、因缘都是真实的。那么,修道也是真实有道可修,有真实的解脱可证,乃至佛都是真实的有!这些都是我们佛法教内的人,执著有的人,没有智慧的人经常这样说。
那对于一个智慧的人呢,他听到“业力、因缘、修道、解脱、乃至佛”,他都知道是种种因缘,佛善巧随众生因缘而说。那么,到底这样说,是不是佛没有了呢?并不是用“有”跟“无”来看任何一个法,原因是你对那个法,去生起一个法的见,然后,你就生起这个法存在,没有存在,那是生起有无的见。如果你远离了法的见,有跟无也不可得。所以我说:“佛是有,是无是。”不是我说,龙树菩萨也这样说:一切法不实!包括佛也不是实有的!那么,如果你认为佛是实有,上次我说过了,那么,你本身也是实有,没有差别的!所以,执实有者没有智慧。但是,执实无者也是没有智慧。就是说,如果你认为:哦,这样的话就没有佛喽?那也是没有智慧!
一个觉悟的人,他是远离有跟无。是离这个执著来说佛法,就是说,他说佛法是依众生言说,他远离那些执著。
而所以,这个迷误的人,他就认取这个心,认取这个法,来去修道。就是说,他认为呢,有什么法让我修,我的心呢,要修到怎么样?才有怎么样的结果出来!这些都是迷的人,他就常常做这种事情!他认为有东西可以让他修,有道可成,有道可修!这样都是属于有为法。那么,就是他执著什么?就是执著,还是实有。
如果一个觉悟的人——悟者,他觉悟到心跟法本性是空的,那么,他当时修,是修而修的道。如果有东西在修呢,是造作。因此,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为道人。”《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分别心供养这个功德,他是从凡夫,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菩萨、罗汉、佛,最后,如果你以无为的心供养无为道人的功德最大。也就是说呢,一切罗汉、菩萨、佛,都是要证悟到无为。就是心呢,再也不造作了。心不造作呢,就没有所谓修,和所谓证。
我们看43颂:
——第43颂——
“法无生无我,智悟入实性,常无常等相,皆由心起见。”
意思是说,我们所取的这个法,本来没有一个法在生。那么,这个能取的心呢,也没有一个是我。就是我们佛法里面,将世间一切法分为“能知”跟“所知”,也分为“能取”跟“所取”。所取,就是心所取的对象,就是那些法。所取这些法,实在没有一个法在里面生出来。那么,能取的这些心呢,也没有实在一个是我。
有智慧的人,就从这两件事情里面悟入真实性。他便知道“常”跟“无常”等等。就是常、无常等等是什么?苦、乐、空、有、解脱、生死,等等这些,都是颠倒相。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皆由心生起的各种见。就是说,常跟无常都是种种颠倒。还有那关于这个“无我”,佛法里面跟我们讲无我,我们千万不要执著无我是真理!所以我说,“不是无我,是离所是”。是远离了你所认为所是的那个东西。你不再认为他是那样了。那么,这个名称,我们说这个人,他知道无我。而不是他去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或者无我的道理,或者无我的什么真理,绝对…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