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佛果所要具足的那些因缘现象。那另外一个呢,就是他的智慧,要达到佛的那样的智慧。嗯,这两件事情他要完成才称为佛嘛!
但是,在解脱生死,是不需要这两件事情。所以,阿罗汉是解脱生死了。解脱生死了,他再也不执取生死了。那么,你说他怎么样呢?他死后不再执取生死,就叫做捏盘。
就是说,在一些大乘的论典,他们说;阿罗汉是自取捏盘。但是,阿罗汉是不执取生死。为什么呢?他知道生死不是实在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我。他先觉的条件他知道无我,对不对?既然无我,谁在生死?如果一个阿罗汉真正知道无我,那么,谁在生死?没有人生死,他如果知道无我的话,谁入捏盘。因果缘尽了嘛!
但是,有一类修证的人,他在死的时候才证得,这些可能会执著捏盘。
就是说对于这个阿罗汉的解释,本来在小乘部派里面,就有很多种说法了。那么,到了大乘呢,更进一步以这个人无我,法无我来分别,更进一步说,一切众生要成佛。这个呢,我不同意“一切众生要成佛。”
问:……?
答:呵呵,起先我要说,这个经典是佛依不同众生的需要而说的,那么,佛在讲《法华经》,有《法华经》的对象;在讲其他经,有其他经的对象。那如果你问我:“一切众生最终是否都要成佛?”我同意一切众生本来跟佛没有差别。而所谓的成佛果呢,就不一定是需要的。地藏菩萨就不成佛的啦!为什么
每个都要结束?那地藏菩萨都可以,阿罗汉为什么不可以呢?所以,不见得一切众生都要成佛。
成佛是,一个是因缘的现象;一个是智慧达到最圆满,一切智,一切皆知。
但是,以阿罗汉的要求:烦恼的解脱,他的确是完成了。而至于说成佛不成佛,在他来说,这不重要了。
那相反来看,我来问你了:地藏菩萨到底成不成佛?呵呵……不曾听说,他被授记什么时候成佛,他可以呢,当然别人也可以。
其实,在有一些大乘的经典里面说,有一些菩萨是不成佛的。这类菩萨,有个名称————叫一阐提菩萨,他们是不成佛的。
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们今晚到此为止。
大家向佛问讯,三问讯!
大家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放掌!
我们现在来看《六十颂如理颂》的第六十个颂:
——第60颂——
“此善法甘露,从大悲所生,依如来言宣,无分限分别。”
这个就是说,前面那些颂就是善法的甘露,是由佛的大悲心所生出来。那么,我——,就指龙树菩萨,依佛的言教而宣说,没有不分别为谁,也不是为了什么特别的原因。
那么,上那些论师写颂的时候,一般在这里,他们经常都会这样讲。就是说,写这部论是因为佛那样讲,他也照佛那样讲而讲,并不是为了跟人家争论。他都会这样说的。
接下来,就是总结。在这个总结里面,他说:
“此中如是离可说,随智者见即成就。智者随观随顺门,如是皆从大慧转。”
意思是说,以上所说的法,他说“离可说”,是离言说这缘法。就是说,本来没办法用语言来所表示的,那么,但是,随着这些智者的见解到这些颂文,离言离理的观察就能够成就。如法如理的观察。
就是说,你听了这六十颂,你就要远离道理,远离语言的来去观察六十颂的内容。然后,随着观察而入随顺法性之门。
一般说上,所谓的修观,我们都说随着那个法的道理,他的真实性。随着他的真实性,一直观、观、观……这样观进去,所以他说随顺门,就是随顺法性之门,这样观察进去。
“如是皆从大慧转”就是说你观察的这些呢,着在这个转变,都是从大很
的智慧里面才能够转出来的。不是一般的,小小的智慧。
“一切法中真实性,智者随运如理观。所相如运信得主,拔彼众生离诸苦。”
这个“一切法中真实性”,就是万法的真实的性质是什么呢?他说,你要去观察。他说:有智慧的人,个随所应。就是说,会随他所应的机缘,。就是说,看他是什么机缘,他就而采用相应什么机缘的方式来观察。
那么,机缘有三乘。所以,随入机缘,进入他所得的理,如理而观。就是说,他从他那个部派,那个机缘里面所学到的佛法道理,这样一直观进去。而观这个呢,最后就可他要观察到他的法的真实性。
“所相犹是信得主。”那么,这一切都是来自能够建立威信的佛陀的一切善巧言教。威信,就是从佛的智慧那边来,才能够建立起来这个威信。
“拔彼众生离诸苦,”就是说佛呢,教导这些观察最后,他以三乘的教法,度众生离苦海。那佛度众生离苦海是随因缘度的,不是他想要,就要的。所以,我后面说:“唯有洋上才能度”。
“此义甚深复广大,我为胜利故赞说。如大智言今已宣,自他痴暗皆能破。”
“此义甚深复广大”就是说,这个六十颂里面讲的——性空的道理,他说是很深的道理,而且,这个所讲的道理包括很广很广,所以他说此文义甚深广大、难解。
“我为胜利故赞说,”那就是我为了殊胜的利益而赞叹,而说出来。
“如大智言今已宣,自他痴暗皆能破。”就是说呢,就犹如佛一样。佛说:我今天开始,我能够自度度他,能够度度一切痴暗,一切烦恼,我都能够破。然后,就龙树菩萨学佛的讲那句话,就犹如佛那样,他说:他讲的这些甚深的道理,能够自度度他。
“破彼痴暗烦恼已,如如所作离魔障。由是能开善趣门,诸解脱事而何失?”
这是说,当一个人了解这个性空的甚深意义之后,他就破了烦恼心,然那么,过后他的心不再痴迷了,他就知道原来所作的一切,本来是如如不动,本来是寂静的。就是说,诸法本来是寂静的,。本性呢,就离魔障的,一切法本来没有所谓魔障可得的,所以他说:“如汝所作离魔障。犹是能开善趣门。”因为他有这样的觉悟以后,从此开始,他一切所行的他都知道是善法,非常微妙的善法,就是离开善恶是非的善法。“诸解脱事而何失?”这个时候,他就了解生死不可得,那就知道:这个解脱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失去。意思就说呢,即从来没有所谓的不解脱的意思。为什么?因为法本来就没有我。没有我本来就解脱嘛。我们因为执著有我,所以说我没解脱。本来就是没有的,但是,我们认为:我有烦恼,我要解脱。
“持净戒者得生天,此即决定真实句。设破戒者住正心,虽坏戒而不坏见。”
这里说呢,他说持戒的人升天,是绝对真实的话。那么,他之所以要讲这个,是因为这样:就是说,一个人他觉悟了,这个空性的真理,那么,但他要还是很清楚:的。这个业性虽然空,而因果依然的显现,显现还是空的。这个是真实地在那边变化着中。
这个真实是指什么?就是不论你是曾经造过恶没有,都不会影响到升天这回事。他用这句话来比喻什么?比喻下一句话:就是破戒也能够住真心。他说:“设破戒者住正心,虽坏戒而不坏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破了戒而能够住正知心,就是所谓空的正见的自在,。这个正心自在。那么,他虽然破了戒,但是没有破见,在这里,我写这个评语说:“罪从心起,还要从心灭。”就是
说,破了戒,他还再住回真心,那这样,这个证空的人呢,他依然正信业力因果。那么,后面我说:心清净并没有破坏恶业的生起。就是说,就算一个人他是阿罗汉,他的恶的业的因缘也会出现的,不要以为没有。就是说,不要以为?哦,我清净了了,什么恶业都不现前了。绝对不是这样子!就是说,当一个人他破了戒,他有这个正见,业力因果呢,发生在身上,他已经不迷惑了。他不会是说:哦,恶业没有了。那为什么他要讲这句话?我们看下去:
“种子生长非无义,见义利故广施作,不以大悲为正因,智者何能生法欲?”
就是说,他说“种子生长非无义?”,就是说,这个业力的种子,不去造业的种子,它会生长变成。并不是没有。就是说一个人他证空之后,并不是说业力,种子,果报什么都消灭掉,绝对不是!
所以,证空并没有灭这个业。所以,善恶业,种子,照样依然地生长,但是,这个就已经他知道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了。又但是因为他知道性空,所以,他就不住捏盘,而见到业缘的利益,这个即种子生长的种种利益,可以利益众生。因此所以,他就广大地修善业。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他下一句说:
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个大悲心推动,为了成佛的正因,那么,已经证空的智者,哪里还会生起要去觉悟圆满的希望心呢?就是说,因为这个大悲心推动使他朝向成佛。但是,当一个人证悟空性的时候,他并没有成佛。还没有成佛,是否他还会继续去做呢?他已经没有心要做了,就而是因为有这个大悲心的那个因,就是过去有那个因,所以,他那个因一直在推动,最后朝向圆满的觉悟。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修道的过程里面,他有发种种的愿,发种种菩提心,生起大悲心,当他在证悟空性之后,他再也不会有这个愿望了,要怎么样怎么样了,
都是过去的那个大悲心的业,那些力量在推动着,他的心就随着因缘去度化众生。
到这里,呢,这个六十颂的解释就到此结束了。
还有另外一张呢?今天是两张哦。哦,背后。OK!那这个六十颂讲到这里,这里我把就它每一颂的重点列出来,大家往下看。因为它的颂文本身是比较文言文。那么,我们就看每一个颂:
第一个颂的重点呢,他说:
“诸法是离缘生,所作如是离”
啊,你们有带那个颂文来吗?很多人都没带哦,听经都懒惰!就是这个《六十颂》,每一个颂他要说的内容,我把他列出来。第一个:就是开头的,是0。那个不算在里面哦。
就是说,他在说诸法本身就离缘生的这些现象,甚至所作,所作是我们做的一切行为,一切业,也是这样的离哦,离这个缘生的法相。
第二个,真正第一颂,他说呢:
“以无依心离边见,知缘生外境有非实有”
以这个无依的心,离开边…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