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欲、勤、心、观、修有二种,谓∶
并因缘聚散远离修。
不劣不散彼二所依随顺修。
修果者∶
谓已善修治三摩地故,随所欲证,所通达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又于别别处所法中,证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愿乐能,办种种神通等事;又能引发胜品功德。
五根所缘者∶谓四圣谛。
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
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
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系念起不忘失行。
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
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简择行修习。
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及能修治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
如五根,五力亦尔;差别者,由此能损减所对治障,不可屈伏故名为力。
七觉支所缘者。谓四圣谛如实性。
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
念是所依支,
择法是自体支,
精进是出离支,
喜是利益支。
安、定、舍是不染污支;
由此不染污故,依止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
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
如是四句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
修果者∶谓见所断烦恼,永断。
八圣道支所缘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
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分别支。
正思惟∶是诲示他支。
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见戒命清净性故。
正精进∶是净烦恼障支。
正念∶是净随烦恼障支。
正定∶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
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
修习者∶如觉支说。
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
四种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
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
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
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
四种法迹者。谓无贪无嗔正念正定。
无贪、无嗔、能令增上戒学清净。
正念能令增上心学清净。
正定能令增上慧学清净。
奢摩他者。谓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
毗钵舍那者。谓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普遍寻思,周审观察,为欲对治粗重相结故,为欲制伏诸颠倒故,令无倒心善安住故。 又依奢摩他、毗钵舍那,立四种道∶
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非毗钵舍那;此类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
或有一类,已得毗钵舍那,非奢摩他;此类依毗钵舍那,进修奢摩他。
或有一类,不得奢摩他,亦非毗钵舍那;此类专心制伏惛沉、掉举双修二道。 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此类奢摩他毗钵舍那二道和合平等双转。
三根者。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云何末知当知根?
谓于加行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
云何已知根?
谓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
云何具知根?
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 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
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根,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
何等究竟道?
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何等为十?
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云何名为一切粗重?
略说有二十四种。
谓一切遍行戏论粗重、领受粗重、烦恼粗重、业粗重、异熟粗重、烦恼障粗重、业障粗重、异熟障粗重、盖粗重、寻思粗重、饮食粗重、交会粗重、梦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劳倦粗重、坚固粗重、粗粗重、中粗重、细粗重、烦恼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
云何系得?
谓于粗重积集,假立系得性。
云何离系得?
谓于粗重离散,假立离系得性。 云何金刚喻定?
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或加行道摄,或无间道摄。
加行道摄者∶谓从此已去,非一切障所碍,能破一切障。
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
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
云何名为无间转依?
谓已证得无学道者,三种转依。
何等为三?
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
云何尽智?谓由因尽所得智,或缘尽为境。
云何无生智?谓由果断所得智,或缘果不生为境。
十无学法,当知依止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说。
如是道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云何道相?因此寻求真实义故。
云何如相?以能对治诸烦恼故。
云何行相?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
云何出相?趣真常迹故。
于诸谛中十六行相,皆通世间及出世间;世间出世间有何差别,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别故;有障、无障性差别故,有分别、无分别性差别故。
所以者何?于诸谛中,无常苦等十六世间行相,不善通达真如性故,烦恼所随眠故,依名言门起戏论故。
出世行相与此相违,出世行相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
如无常行相于无常义,余行相于余义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法品第二 云何法决择?
法者∶谓十二分圣教。何者十二?
一 契经
二 应颂
三 记莂
四 讽颂
五 自说
六 缘起
七 譬喻
八 本事
九 本生
十 方广
十一 希法
十二 论议
何等契经?
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如来观察十种胜利,缉缀长行,略说诸法,谓易可建立,易可宣说,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资粮速得圆满,速能通达诸法实性,于诸佛所得证净信,于法僧所得证净信,触证第一现法乐住;谈论决择,悦智者心,得预聪明,英睿者数。
何等应颂?
即诸经,或中或后以颂重颂;又不了义经,应更颂释,故名应颂。 何等记别?
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别得失生处差别,又了义经说明记莂,记别开示深密意故。
何等讽颂?
谓诸经中,以句宣说,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何等自说?
谓诸经中,或时如来悦意自说。
何等缘起?
谓因请而说,又有因缘,制立学处,亦名缘起。 何等譬喻?
谓诸经中,有比况说。
何等本事?
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何等本生?
谓宣说菩萨本行藏相应事 何等方广?
谓菩萨藏相应言说,如名方广,亦名广破,亦名无比。
为何义故名为方广?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为何义故名为广破?以能广破一切障故。为何义故名为无比?无有诸法能比类故。
何等希法?
若于是处宣说声闻。诸大菩萨及如来等。最极希有甚奇特法 何等论议?
若于是处无有颠倒。解释一切深隐法相
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三藏所摄。
何等为三。 一素怛缆藏
二毗柰耶藏
三阿毗达磨藏
此复有二。 一声闻藏
二菩萨藏
契经、应颂、记莂、讽颂、自说此五∶声闻藏中,素怛缆藏摄。
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毗柰耶藏并眷属摄。
方广、希法此二∶菩萨藏中素怛缆藏摄。
论议一种∶声闻、菩萨二藏中阿毗达磨藏摄。
何故如来建立三藏?
为欲对治疑随烦恼故, 建立素怛缆藏。
为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毗柰耶藏。
为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复次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
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毗柰耶藏。
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复次为欲开示正法义故,建立素怛缆藏。
为显法义作证安足处故,建立毗柰耶藏。
为令智者论议决择,受用法乐住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如是三藏所摄诸法,为谁所行?
是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心心所法所行。
如契经说∶诸心、心所法,有所缘、有行相、有所依及相应。
彼于此法。
为何所缘?谓契经等。
作何行相?谓蕴等相应义。
为何所依?谓他表了忆念习气。
何等相应?谓互为助伴,于所缘行相平等解了。
云何于法?所缘差别?
若略说有四种,谓∶
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遍满所缘复有四种,谓∶
有分别影像所缘。
无分别影像所缘。
事边际所缘。
所作成就所缘。
有分别影像所缘者,
谓由胜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
无分别影像所缘者,
谓由真实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
事边际所缘者,
谓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尽所有性,者谓蕴界处。
如所有性者,谓四圣谛十六行相…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