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心不相应行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将有为法分为心法、色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种。“行”是造作之意,即是因果所形成的,但是和我们的心不相配合,所以叫做心不相应行。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说,它们都是假法。所谓“假法”就是于色、心、心所等法的作用上假立的名称。比如说:河水流入海中,即是“海水”,其实海水也是水,只不过它有咸味,而海水就是我们假名安立的。“自来水”亦复如是,只是蓄水池中的水从自来水管中流到家里来,而人们就假名安立之为“自来水”。
1.得:得就是得到、获得之意;当众生造业完成,便“得”了此业因。得了之后,果报出现,称为“成就”。先得后成就,得是指某法系属于得者,成就是指所得之法完成其果,得后不一定立刻成就,成就前一定先得。例如:做善事得将来的乐报,此报应出现称为成就乐果,做恶事得将来的苦报,此报应出现称为成就苦果,供养佛得大功德或学生用功读书得到文凭等。根据佛法说,“得”是假名而有,并没获得任何东西,只不过是个名称罢了。比如:我们拿到一块布,就认为得到了它。如果把这块布放在杯子上,你认为杯子得到布吗?没有。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得到布呢?那是因为以因果来看,当因变成果的时候,我们就认为有所获,有所得。同样地,水升上天,天并没有说它得到水;水滴在地上,大地也没有认为它得到水。
2.命根:唯识宗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具有一种功能,维持我人一期寿命。当阿赖耶识住持,生命得以维持;反之,身变烂坏。唯识宗以外的宗派把这种维持身命的功能称之为命根,命根跟六识不相应,是不相应行。
以佛教的轮回来看,众生在生死轮回中,舍弃了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执取另一身心,就好象搬家一样,身体有如屋子,从这栋房子搬到那栋似的。以前的人不知道第八识在维持我们一期的寿命,以为有东西在维持生命,故命根也是假立的名称,其实是各种因缘在维持生命,不是单一的命根在作用而已。比如:云飘浮在天空中,是否有东西使它如此?这只不过是地心吸引力、水蒸气的冲力在竞赛,水蒸气的冲力大,云朵就到处飘浮、漫空遨游。
3.众同分:就是不同的众生有相同的部分。这是当时印度人的分类,现在不适用了。例如:人与人相似,即是人与人有相同的手、脚、眼睛、耳朵等器官;乌龟与乌龟相似。以现代语言来说,众同分就是指某一类众生有共同的内涵。
4.异生性:异生是凡夫的异名,以其思想、见解、种类、地域各异故。异生性,即是指凡夫性。依觉悟来分别故,就有圣人与凡夫之分。证初果的圣者就没有异生性。
人类的思维、规定、划分东西,有时真是莫名其妙。比如说:同样是人,你是人生的,他也是人生的,但是某一个人是你太太生的,你说是我的儿子━━我 的。如果是你妹妹生的,那你就不说是我的了。真奇怪,众生生众生,但是我们就执著在其中,认为某人是我的,甚至说他是我的命根,孩子死了,我人生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因为他的心有所执著,看不开,放不下,痛不欲生,人生悲剧也就因此而发生。因烦恼而自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逃避问题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佳法。唯有面对现实,认请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改造自己烦恼和污染的身心,才能使人离苦得乐。实际上,孩子不幸去世,与他人生有没有意思有何关系?只不过他把整个人生放在孩子的身上。别人的孩子死了,他的心念没执著,就没有如此的感觉。同样地,众同分也是一样,认为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人比较高等,牛是低等动物。当业报轮转时,牛投胎做人,你又认为他和你相同了。凡夫执著,认为有生死轮转的是众生,众生有异生性,没有生死轮转的解脱者为圣人等种种名称。比如:证阿罗汉的圣者,从外表来看,与凡夫没什么差别,只因他烦恼解脱了,故称之为阿罗汉。从众同分来看,凡夫与凡夫相似,阿罗汉与阿罗汉相似;从异生性来看,有凡夫的众生及解脱的圣人。因为如此执著与分别,就有众生是凡夫,佛陀是圣人之别。佛觉悟后,并没有这么样讲,他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众生性,所以是众生。但是众生也有佛性,既能作众生,也能作佛,众生性及佛性平等平等。但甚少人能证得正果,这是因为被无明烦恼(众生性)障蔽了佛性。佛与众生是平等的,但是我们以凡夫的心来思维、规定与划分,有圣人和凡夫之别,就看到佛与众生不平等。
5.无想定:有些众生和外道,认为想念是烦恼,是生死的根本,要断除之。所以在修禅时,放弃种种的念想,做到完全没有想,以如此业习去修,最后会从三禅进入无想定,此定在四禅之内。因为他们内心的定力深厚,使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的心、心所暂时不生,然而还有第七识。无想定是假立的名称。
6.灭尽定:禅定之一,为圣者所修。入此定者不但前六识的心、心所、第七识暂时不生,同时我执暂时也不起,依此假名安立为灭尽定。由于不与六识相应,所以灭尽定及无想定属于不相应行。禅定种类繁多,修禅者灭六识当中的舌识与鼻识,没为此定立名,我们就不觉得有那么一回事。比方说:外面让人行走的地方,叫做走廊。我说法的前面,有人也在走动,那为什么不叫走廊?这就是我们假名安立的结果,那是假名有。
7.无想报:又叫无想天,此是修习无想定者所得的果报。即是在欲界中修成无想定者,此生舍报后,而感得色界无想天果报,在第四禅天中第三广果天,五百大劫住于无心,外道认为是真涅槃。无想天果报不过是广果天果报中的一类天人,在彼天入定而假立无想报,并非有无想天界的存在,因此也是假法。比如:人类生活的地方,称为人意,那么生活在河水、海水中的鱼,它们所居住的地方叫什么?是不是“鱼间”?我们没给它名称,这些都是假名安立。无想报就是修无想定的人所得的果报,今生舍报后投生到那边,才把它叫做无想天。又比如:很多和尚住的地方,称为修行道场;没和尚住了,就不是修行道场;蓝毗尼园之所以被称为圣地,是因为佛陀降生在那里,在佛陀出世之前,并没有人称它为圣地。这些都是执著、分别后而假名安立的,它并没有一个实体。
8.名身:“名”是诠诸法的自性的语言,如松、竹等名称。即世间的任何东西(法)必然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段的时间被我们知道,我 人就执著之,而给予一个名称,称为名身。比如:海边的一片沙,称它为沙滩。沙离开了海,把它铺在这里,就不叫它为沙滩了。名身就是我们对世间的一切法,认为它有自性、单独的自体━━本体,站在众生位,说有一个自我。那是否每个法都有本体?根据佛陀说每个“法”并没有独立的自性,但众生执著,认为有,然后就给它名称。现在让我们以“水”为例:水受仍霍发在空气中,称之为“水蒸气”;水蒸气升到天空中,称之为“云”;云遇冷形成水滴,水滴落下来,称之为“雨水”;雨水掉在河里,称之为“河水”;河水流进海里,称之为“海水”。你们看,一种“水”就有如此众多不同的名称!皆因凡夫的我们执著与分别,认为它们各有各的自性,就认为雨水不是海水;海水不是河水;河水不是自来水,而各别给予名称,称为名身。
9.句身:“句”是诠诸法差别的语言,如:花开、鸟啼等句。就是在名身中分别它的差别,比如花:花开、花落;水:热水、冷水等,称为句身。所谓名身,是现代词语中的主词;句身,就是词组。
10.文身:就是词句。比如:这朵花开得很美丽。
身是聚集义,就是合集多字、多名、多句,总称为身。
名、句、文都是声音上的音韵屈曲。是人为的分别所安立的,它并没有实体,都称为不相应行法,因为我们的身心(主要是内心)跟它不相配合。比如:我们想花开、花死,我们的身心并没开,并没死。但是心想:我很讨厌那个人。内心生起瞋恨,讨厌那个人,此即是思想与内心相应配合。比如:一个人开口闭口就说“他妈的”,有些人的内心并没有对某人的母亲不尊敬,那只不过是他的口头禅罢了。好象我现在虽然口讲“他妈的”,但是我内心并没和它相应,叫做不相应。如果一个人说:“我恨死你!”他真的恨,这就是他的思想与内心配合,叫做相应。
11.生:先无今有,叫做生。佛法中说“生”不可得。好象冰溶成水,世人认为“冰”没了,“水”生了。如果你去问化学家,经过检验后,他认为冰就是水,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如果冰放在显微镜下看,是氢氧合成的水;水因冰溶解而有,并非新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我们把冰叫做“硬水”,水叫做“软水”,因为它的名称都是水,所以我们就认为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生、灭都是因缘的变化,我们看到有生灭,是因为执著因缘变化中有一个东西出现及消失。我经常以瀑布为例:如果适逢旱灾,水源干涸,你认为瀑布灭了。过了一个时期,大雨滂沱,它处的水又流过来,你就认为美丽壮观、一泻千丈的瀑布又生了,这只不过是别处的流水在此泻下来罢了。人的“生”亦复如是,假设我今天在这里死去,明曰投生到他乡,这只不过是我这个业报转移到那边继续作用罢了,这期间并没有我在生与灭。如果在我的因缘变化中执著有一个实体在出现及消失,那么生死之见就因此而生了。
12.住:有位暂停。即生后保持一段时间,叫做住。实际上,“住”的期间也有微小,少许的变化,但是它变化的范围小,我们把它叫做住。
13.老:住别前后。前为少壮,后为老衰。即是我们的身体中的各种器官慢慢不能管用,如人老耳朵聋,眼睛花,头脑迟钝等。实际上并没有老,而是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一些现象,我们称之为老。
14.无常:暂有后无,即死也。在此无常之意…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五节 心不相应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