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华严经》<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游行”义

  从《华严经》<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游行”义  

  ◎释演祥

  一、前言

  处于乱世的现代,交通发达了,人心也跟著动荡不安了!僧团中的出家僧侣,更是难以安心立命于一住处。回溯中国古代的修行生活,除了戒律的规定(须受戒后满五年夏安居,方可离师),基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因素,想要出外参学、游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于佛经中“游行”的典故,是否可做为现代修行的方向?抑或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而有其不同的精神涵意?

  若要细说“游行”,须从佛教历史上去探索,在佛陀尚未制戒时,没有明显的提出出家受戒必满五年后,才可离师到处去参访请法。佛陀的弟子们跟随著佛,到处游行听闻佛法,或是一个人独自出游修行—此时的“游行”并没有弘法的意味,这是原始佛教的历史背景。到了佛入灭后,经历了部派佛教之后的初期大乘,慢慢的有了固定的僧团住处,尤其佛教传入了中国,因为文化不同,因此僧团必须自耕、自食,所以不再需要到处游走;若从此时北传的大乘僧团来看“游行”的涵意,似乎不再那么单纯,然而现代的我们,动不动就说要去游行、参访,是否误解了经典中“游行”原有的内在涵意?

  笔者在众所熟知的阿含、法华、华严等经中,发现了一些与“游行”有关的线索,也许可以就此连贯大乘时期与之前的原始时期,提倡“游行”的相同用意。本文虽以《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题,其实,主要目的只是在突显此大乘时期的入世求法精神,然后与早期的佛陀时代作一连贯性的探讨,来看佛教史上“游行”意涵的延伸,希望能对“游行”一词有更宽广的认知。笔者最深的期盼,是希望藉由佛陀的教法,进一步能使出家僧侣安住身心于伽蓝内精进修行,以期将来能“游行”人间 — 无畏的化导迷妄中的众生步入佛道。

  二、简介《华严经》<入法界品>

  《华严经》的境界可说是诸佛与大菩萨的不可思议解脱行,可令声闻、缘觉等二乘人闻之目瞪口呆、如聋作哑,无以应对。(1)此经的内容是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界身(毗卢遮那如来)在华藏庄严世界海的海印三昧中,与文殊、普贤等海会圣众,为诸大菩萨所说的圆满*轮。(2)

  《华严经》(3)三十四品之中,以〈十地品〉与〈入法界品〉两品,称为华严最重要的部份。据知在龙树以前并无完备的华严,只有〈十地品〉、〈入法界品〉的流布,一名《十地经》,一名《不思议解脱经》。而之后出现的《普贤行愿品》即是〈入法界品〉异译的扩充(4),其中的普贤菩萨开示了善财十大愿王之文,并强调其所参的五十三善知识之所有一一解脱法门,若欲深入,则须由此普贤十大愿为能入之方便,而彰显普贤愿海之功德。(5)

  《华严经》的教旨,是以“一真法界”无尽无碍为性体,是故通摄一切,圆融自在。其终品的〈入法界品〉,是表示菩萨顿入法界的果,善财童子是渐入法界的因;法界的“能入”(能缘的理)、“所入”(所观的智),其实是一致的,本末融会时,只有“一心”的唯一法界。此品的因缘是由貌如孩童的善财初因文殊的开示指引,发心访问了五十多位善知识,最后到了普贤跟前,证入无生法界。在此,最为特别的是:于“圆顿教”的经典中,最后出现了诸如天女、海神、童女、外道、商人、船头、工匠…等不同年龄、阶级、宗教等的“善知识”,有关于此,近代的学者们,都有详细的探说,以下,略举两位知名的日本学者之看法:

  (中村元)就这件事情的涵义而言:“不管是从甚么样的人那里,也可以学得道理。”

  (镰田茂雄)“无论什么样的职业,如果他长时期的专注于他所精通的正道(专门之道),他就可以成为老师。(6)

  那么,此中的讯息,是否隐藏著有归劝小乘行者,多虚心广学、修善的意味?想必也只有发菩提心、自利利人的宽宏雅量,才能如此谦卑的遍历游行、虚心求教吧!因为菩萨行是自利、利他的融合,不采取小乘自利的声闻,而缘觉也接近于声闻,那么“抑小扬大”才是本经的宗旨所在。所以善财的求师,无论是婆罗门、船师、香商等的访道,不分在家、出家,甚至于外道,主要还是在菩提心的有无,这也是佛陀思想的本怀。

  再说到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之中,当然缺少不了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在华严系统里面的菩提心,是由因位看到的“一心”,果位是佛智—光明遍照的报身卢舍那佛,总体的佛有别体的德,文殊是根本智,普贤是大悲;文殊普贤是因,舍那是果。普贤在此即是因人的代表者,所以此经是以行愿之普贤为主,而以智慧之文殊为宾。(6)可见善财最初虽由文殊的教化与指引,开始游行参访各善知识,最后还是由文殊菩萨介绍了普贤菩萨,成为善财此行中最重要的善知识,因为:其大乘菩萨道的实践精神是无人能比的。(7)

  且说此品的主要人物“善财”,是实地活跃的求道者,其游行历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后,终得悟入法界。依此贪爱缘起的开显,而指向法界的悟入。此品立五位行门,法界理事得见圆彰,依此证入,故名为《入法界品》,其宗教文学的妙味与高价,就在善财的“游行”历程之中。(8)

  在《入法界品》庞大的篇幅之中,当然载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与义理,尤其是将菩萨十地阶位的本旨,寄托于善财,而指示了菩萨行的路径。若要细探,可谓是佛法八万四千的法门森罗万象,数之不尽!在此,笔者仅以善财“游行”参学的精神为主旨,来阐扬此品的要涵。

  三、“游行”之涵意

  佛教中的“游行”一词,并非一般所谓的“游山玩水”或“闲逛”(9)。从梵文原典的比对,可知“游行”一词 Vi+carati (√ Car) ,(10)源于印度的原始佛教时期,是游方行化之意,也就是遍历修行,或说法行化之意。(11)发展到中国后来的禅宗,即将之称为“行脚”或“参学”,一般游行的出家僧侣,则称为行脚僧。(12)

  在部派佛教的律典中,有明文记载著:

  已度五夏(安居)以上之比丘,熟知有犯无犯、重罪轻罪,复能持守,波罗提木叉而宣说者,得游行人间,随处受学;若未满五夏者,纵娴三藏,不得游行受学。(13)

  又于原始佛教的《阿含经》中说:

  长游行之人,有五种艰难:一、不诵法教,二、忘失所诵之教,三、不得定意,四、已得三昧复忘失,五、闻法不能持。(14)

  以上两处参考资料,皆是出自大乘佛教未兴起时的记载,可说是对“游行”的限制,而且并不鼓励出家者要常“游行”。若以《华严经》或其他大乘经典来加以比较,那么,“有部”律的规定与《阿含经》所说的五种艰难,是否有相通之处?以下的章节,即采此两个不同时期的经典,略探所示之“游行”义。

  四、略探佛教之“游行”义

  为了探讨“游行”在佛教中的涵义,此章将佛教历史粗略的分为两段,事实上,这样的分法也不完全是清楚划分的,因为佛教所有的典籍,都是在公元以后才有的记录,所以,即使是公元前的原始佛教,其经典的撰写也是在之后才有的。而部派佛教时期之中,大乘佛教也已存在。因此,两期的分法,在此只略举代表性的经典来区别之,其年代的划分则不加以标示。

  (一)原始佛教时期

  此处以《阿含经》为原始佛教的代表经典,以下即提出两段经文,分别探讨其“游行”义:

  1.尊者释家子婆咎……白曰: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世尊复问婆咎比丘:云何安隐无所乏耶?尊者……白曰:世尊,我昼夜不眠,精勤行道,志行常定住道品法,世尊,如是,我常安隐无有所乏。世尊复念:此族姓子,游行安乐,我今宁可为彼说法。(15)

  此中的“游行”义,从其上下文的描述,可知这位佛陀时代的修行者,是顺从佛陀教义的阿兰若比丘,虽无固定住处受人供养,却能依法修行而得身心的安乐,据佛陀的观察,知道他在外的“游行”得益良多,因此,当他来与佛请安时,佛陀即特地为他开示法义。可见此中的“游行”—即是游于寂静的荒郊野外,独自依止正法的修行。

  2.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我于舍卫国受夏坐讫。世尊,我欲游行人间,世尊告曰:舍梨子,汝去随所欲,诸未度者当令得度,诸未脱者当令得脱,……舍梨子,汝去随所欲。(16)

  从这段经文可明显的看到,即使是佛的大弟子 — 被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结夏安居竟,想要将所知所悟的佛法散播世间,也须经过佛陀的同意。此中的“游行”,却是佛陀交代弟子要随众生的好乐心,去随缘的“游行教化”之意。

  以上,随举二种典型的“游行”义(一是自修,另一是教化),从其中可约略的看出,当时的佛陀是如何的教导弟子:即使是佛陀在世,也不让弟子们长期的依赖在身边,所谓“见法即见佛”,佛陀就像一位知心的老师、善知识,当修行上有问题需要他时,就会有因缘到来,即便见得佛。所以,佛陀鼓励弟子们“游行”的目的,也是希望出家僧侣能够独立自主,先能“游行”自修,后能“游行”教化众生,这就是原始佛教时期,出家弟子的修行方式。

  另有一种最普遍的“托钵”,虽也是“游行”中一种形式,但其主要目的,却是在与众生结善缘、种福田,这种“游行”方式,在大乘佛教时期已不盛行,所以在此,不加以探讨。

  (二)大乘佛教时期

  关于大乘经典非佛说的争议,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吾人可以肯定的是:大乘经典所弘扬的菩萨道精神,确实是佛陀出世度众的本怀!如果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即本著小乘的自利解脱为目的,舍弃人间而入涅槃,那么,大乘经典就不可能问世;也就是说,佛陀不舍五浊恶世的众生,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入世普济众生,这种大菩提心、大菩萨行,就是“大乘经典”所要阐扬的主旨,即使非佛一字一句亲口所说,却是具体实践佛陀精神的真义。如此能够代表…

《从《华严经》<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游行”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