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教精髓的“大乘典籍”,即是我们当要份外珍惜并弘扬于世的法宝。以下,即列举几段经文,分述“游行”义:
1.《般若经》
尔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知路非路者,心缘何住?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心正不乱,何以故?善念身、念受、念心、念法,菩萨摩诃萨凡所游行城邑聚落,闻利养名,如佛戒说烦恼系缚,善自忆念身,与身相应恶不善法,以如实智悉远离之。(17)
此中的“游行”者,不但是发大菩提心的菩萨,而且对般若波罗蜜的空慧已能如实了知,因此,在游行人间时,非但不为欲望所转,而且更能反观自身的无常、无我。这样的境界,当然是凡夫所不能及;所以,可以不受戒律的严格规定,而可自在的“游行”。
2.《大宝积经》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若诸众生,求于佛法力无畏者,摄受何法而修行之?……佛告迦叶:若诸众生,求佛智慧力无畏者,是等众生,无有少法为其可得,……有所得者,即为著想,……当知是人不名为向无上佛道,何以故?……若有随逐则有游行,若有游行则便失坏,云何失坏,谓失安隐,云何安隐,谓无分别。(18)
在此阐扬“三律仪会”中,佛陀为大众演说诸菩萨行,此段经文即是强调法空慧的修行,希望弟子们不要执著于法的“有所得”,如同《金刚经》的般若空智,目的在破人、我执与法执一样。若执著于法的得失,身心就无法安定,而有种种妄念分别的“游行”。所以,此中的“游行”,是因执著于有我、有法而勤修者,对外境的事物产生种种的分别,因而不能安隐修行的漂泊,在此也称之为“游行”。
3.《大宝积经》
若游行时,思量于法,爱欲于法,……于法游行时,无有苦受,行住坐卧睡……乃至无有威仪之苦。(19)
这段经文刚好与上一段有明显的对比,此中的“游行”义,即是无分别的安隐之行,也可说是动中的修行,经由思惟法义,而能不受内外事物的牵绊或影响,在“游行”之中,虽念念不忘正法,却因而更能体会法义,而放下一切的人我之执与法执!
4.《法华经》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20)
以上的偈颂,取自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安乐行品〉末段的赞颂。查回原梵本的〈安乐行品〉其原文(梵语)为[sukha(快乐的)-vihara(住处)-parivarto(品)],安乐行的“行”-是名词“依止处”(住处)之意;其义可释为“安乐的依止在一处而修行”。由此可推知,此品在《法华经》中,代表修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与规定,这也是众所公认的一篇戒品(须(安住四法):行处与近处,及不可亲近者……)。
此品之中,规定出家僧众、弘法的法师,应该远离人群并树立诸多的环境界定,才能合法的修行,并达到将来弘扬大乘经典《法华经》的资格;可想而知,佛陀为了嘱咐弟子们修持并宣扬大乘经典,特别重视出家弟子的内在修为与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更显现了此品在此经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将近末尾的偈颂中,出现了一段本人以为很重要的文句: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表示修持此经者,能得到如此莫大的利益。笔者认为,这里似乎显示著修行的次第:也就是说,能够在于住处,依止〈安乐行品〉而修持,之后才能四处游行、无畏的说法,就像佛陀的光明智慧,普照大地。所以,此中的“游行”,是证果位的解脱者,能自在无畏的四处游行教化—如佛陀一般的弘法于世。
5.《华严经》
尔时善财童子,正念菩萨所言不虚法门,…常不离佛法势力,为诸如来之所护持,其心悉与一切佛等,…其身充满一切刹网,…己身容受一切法界,如是念已,渐渐游行,经十二年。(21)
善财童子的参学,在此也以“游行”一词表示,然而,从“…如是念已,渐渐游行,经十二年。”这段经文的显示,不难发现—其身虽在动荡,其心却是安住于正法之中,可说是边“游”边修“行”,路途中的思惟,即是动中的修行。即使时间不断的流失,其道业却是不断的在增长。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五十三参的长途旅游,就像菩萨修行的阶梯一般(五十三位次),一层一层艰辛的往上爬!
为了更加清楚善财五十三参的内容(法门),以下,即将经文中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专修的法门、境界与菩萨阶位,列表陈述之:(22)
身分 名字 法门、境界 位次
1 比丘 功德云 普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 一、发心住
2 比丘 海云 普门善根普照光明法门 二、治地住
3 比丘 善住 菩萨无碍法门 三、修行住
4 良医 弥伽 所言不虚法门 四、生贵住
5 长者 解脱 如来无碍庄严法门 五、方便具足住
6 比丘 海幢 清净光明般若波罗蜜三昧法门 六、正心住
7 优婆夷 休舍 离忧安隐幢法门 七、不退住
8 仙人 毗目多罗 菩萨无坏幢智慧法门 八、童真住
9 婆罗门 方便命 菩萨无尽法门 九、法王子住
10 童女 弥多罗尼 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 十、灌顶住
11 比丘 善现 随顺菩萨灯明法门 一、欢喜行
12 童子 释天主 巧术智慧法门 二、饶益住
13 优婆夷 自在 无进功德藏庄严法门 三、无嗔恨行
14 长者 甘露顶 如意功德宝藏法门 四、无尽行
15 长者 法宝周罗 满足大愿法门 五、离痴乱行
16 长者 普眼妙香 令一切众生欢喜普门法门 六、善现行
17 城王 满足 幻化法门 七、无著行
18 城王 大光 大慈幢行三昧 八、尊重行
19 优婆夷 不动 菩萨无坏法门 九、善法行
20 出家外道 随顺一切众生 菩萨至一切处行法门 十、真实行
21 长者 青莲华香 善知一切诸香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2 海师 自在 大悲幢清净法门 二、不坏回向
23 长者 无上胜 至一切趣菩萨净行庄严法门 三、等一切佛回向
24 比丘尼 师子奋迅 菩萨一切智底法门 四、至一切处回向
25 女人 婆须蜜多 离欲实际清净法门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26 长者 安住 不灭度际菩萨法门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27 菩萨 观世音 大悲法门光明之行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28 菩萨 正趣 菩萨普门速行法门 八、真如相回向
29 天神 大天 菩萨云网法门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30 地神 安住 菩萨不可坏藏法门 十、法界无量回向
31 夜天 婆娑婆陀 菩萨光明普照诸法坏散众生愚痴法门 一、欢喜地
32 夜天 甚深妙德离垢光明 菩萨寂灭定乐精进法门 二、离垢地
33 夜天 喜目观察众生 普光喜幢法门 三、发光地
34 夜天 妙德救护众生 教化众生菩萨法门 四、焰慧地
35 夜天 寂静音 菩萨无量欢喜庄严法门 五、难胜地
36 夜天 妙德守护诸城 甚深妙德自在音声法门 六、现前地
37 夜天 开敷树华 无量欢喜知足光明法门 七、远行地
38 夜天 愿勇光明守护众生 随应化觉悟众生长养善根法门 八、不动地
39 天神 妙德圆满 无量境界自在法门 九、善慧地
40 释迦女 瞿夷 分别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法门 十、法云地
41 佛母 摩耶夫人 大愿智幻法门 纯悲之体圆现智佛
42 童女 天主光 无碍念清净庄严法门 十一地无念智之无染慈悲
43 童子师 遍友 无所得法门 遍周十方为世师范
44 童子 善知众艺 善知众艺菩萨字智法门 以德艺附赞成成化
45 优婆夷 贤胜 无依处道场法门 安物养生无生不济
46 长者 坚固解脱 菩萨无著清净念解脱法门 一切无著诸功德行以广修功德
47 长者 妙月 菩萨净智光明解脱法门 悲智圆满破世昏惑
48 长者 无胜军 菩萨无尽相解脱法门 能胜一切无明生死邪见魔军
49 婆罗门 尸毗最胜 诚愿语菩萨法门 于法界万境示真寂法
50 童子童女 德生、有德 菩萨幻住解脱法门 智悲齐满
以上十位是“等觉位”十一地知识
51 菩萨 弥勒 入三世智正念思惟庄严藏法门 超等觉位 证“妙觉果”
52 菩萨 文殊 菩萨无边际陀罗尼法门 至果同因 末始不二
53 菩萨 普贤 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法门 即获佛德 显同果海
上表列出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修行进位有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佛,共四十三阶位。也就是说,善财在初见文殊说法时,即已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发起深广的菩提心,从初发大心的凡夫,进为十信的外凡位(23)。因此,文殊为令其入菩萨道,即便指引善财遍历“游行”,参访诸大善知识;善财的精进不懈、依教奉行,最后终于感动了文殊菩萨引见普贤菩萨,在听闻普贤的修行历程后,善财已能究竟普贤所行的诸大愿海,并得授记“不久当与一切诸佛等同无异”(24)。
综合以上所列的五段经文,来看大乘时期的“游行”义,比较特别的善财童子,其“游行”历程极富戏剧性:1.缘起—受文殊菩萨的指引与鼓励而起行,2.目的 —“游行”是为了参访五十多位善知识,问修行菩萨道的内容与实践方法。3.结果—不虚此行,得证菩萨十地果位,并得授记将得佛果。因此,善财的“游行”特具深意,事实上此“游行”历程,即是释迦牟尼佛修道证果的真实历程;可想而知,佛陀一生的“游行”具有两个阶段:一是参访善知识的遍历修行,二是证果后的游走人间,普行教化。这两点也是佛教不分时期的相同特征,无论是…
《从《华严经》<入法界品>一探佛教之“游行”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