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纲要》胜观部分摘要
衮却格西讲授
既然成佛一定要修空性慧,修空性慧就要讲诸佛的见地、清净见,那诸佛的见地、清净见为何?一般而言,佛陀所教授的见地不少,需要进一步去判定什么才是究竟的见地,怎么判定呢?根据佛的授记,能够真实阐述他究竟见地的是哪-位祖师呢?《文殊根本经》:「我灭度后四百年余年,有龙树者,大宏我教。」《楞枷经》:「我灭度后,于南印度地名布达,有吉祥比丘,名为龙智,离有无二边(即断常二边),显中道义。」所以龙树菩萨是承续佛陀真正见地的祖师。我们应该以龙树菩萨所造论著的见地及观点,做为学习的对象。
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来自文殊菩萨,他亲承文殊菩萨口传。文殊菩萨曾对宗喀巴大师说:「你要依据龙树菩萨以及月称菩萨的论典来安立清净见,同时要学习净罪集资。若能净除罪障、积集资粮一起做,就可以获得佛陀真正的密义(见地)」宗喀巴大师有次向文殊菩萨请问说:「我的空性见是对还是不对?」文殊菩萨回答说:「你的见地,从空性、自性空的这一边来说,是没有问题。但由缘起有而建立自性空,这一点必须要加强。为了能够透彻的通达这自性空是基于缘起有而安立的,你必须净罪集资。」
事实上,从「自性空」推到「缘起有」是很容易的;可是特别要由「缘起有」去建立「自性空」是不容易的,能够这样建立的只有中观应成派,自续派以下也都没办法。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证空性的心还是落于常边、还是落于常见,没办法完全遮破所遮品(该破除的对象)。以应成派来看,若证悟显现的缘起性,就可以遮止断见;然后由自性空的证悟,可以遮止常见。(才是圆满中观见。)
宗喀巴大师证空性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文殊菩萨对他说:「你一定要加强由「缘起有」去安立「自性空」的道理,为了这个缘故,你必须净罪集资。」于是大师就去拉萨附近的阿喀(地名)苦修。苦修的时候要献曼达、大礼拜,祈求本尊等,种种净罪集资的苦行。这期间他梦到一些传承的祖师,特别是佛护论师及其他注解龙树菩萨《中论》的祖师们,演辩空性的奥义。在获得本尊和传承祖师的加持下,最后证悟空性。宗喀巴大师证空性之后为了感念佛陀的大恩,造了《缘起赞》。
证悟空性谈何容易,了知都那么的困难追论其他,所以文殊菩萨化现的宗喀巴大师,为了能够做为后世佛陀教法随行者的典范,或者说,如何让众生能够学习一个宗规的缘故,他示现凡夫相,好像未曾证悟空性,先是依止文殊菩萨,然后净罪集资,祈求本尊,一直修,最后证空性,这是为了后世众生也能够这样效学的缘故而示现的。
格鲁派的口传传承中,《大手印根本颂》说:要能够证悟、彻见所有法的自性空性,取决于净罪集资,所以你要以百字明的持诵及大礼拜、献曼达等的法行做为前行。有心想要证空性的人,应该如大师所做的一样,先行净除罪障、累积资粮,同时对教授你空性道理的上师,要观他与本尊无二元别,向他作祈求,这样才有希望。圣天菩萨的一本论典这样讲,不用说亲证空性,只要你对空性的道理怀疑(透过思惟而产生疑问)的话,那么三有(生死轮回)的烦恼就已经开始动摇、在摧灭当中了。
佛陀的正法是去除和治疗痛苦最好的药,在正法中,最究竟的根本就是空性见。所以要真正去除痛苦,莫过于证得空性慧。这么有名气的空性,每个宗派都讲,而真正圆满安立空性理则的则是应成派。但因为众生根器不同,为了能够渐次往上引导、通达的缘故,所以有必要先了解不同宗派淋的安立点。虽然如此,但如果不能通达应成派的论典,往往会有个问题,就是安立世俗谛就不能安立胜义谛,安立胜义谛就不能安立世俗谛,这两个好像变成矛盾了。
关于证空性的次第,首先要在「差别事」(基础)与「差别法」(特质)上去证。差别「事」就是指人、众生本身,如果不证「人」(补特枷罗)本身的空性,要证别的空性是很难。无我(就是空性)一般分两种:人(补特枷罗)无我与法无我。就这两种来说,应成派的论点是:人无我与法无我,所遮破的「我」;「我执」,没有什么粗细分的差别。区分人我和法我,只不过是我执所依的基础不同罢了:一个是法,一个是人(补特枷罗)。证得人(人=士夫=补特枷罗)没有自性实有,或是自性实有是空的,称为证得人无我。若证得五蕴(身心支分)没有实有的自性,称为法无我。所以差别不过是在五蕴(法)和补特枷罗(人)也就是我执所依赖的基础不同罢了,但要遮破的我执其实是一样的。
就自续派来说,它也是中观派,他们的祖师都是龙树菩萨的弟子,这是不容怀疑的。中观远离断常二边,所以自续派也是主张中道。自续派虽然主张诸法胜义无自性,但却认为,世俗谛中诸法是自性实有、自相有。
而且在区分一切经为「了义」与「不了义」(凡是展示空性理则的称为了义经;其他开示世俗谛教法的,都是不了义经)也与应成派不同。以《心经》来说,中观应成派认为是了义的,自续派认为是不了义。为什么自续派说《心经》是不了义,不是如实义?因为他们认为《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这个无自性、自性空,只是文词上讲而已,文义上应加上「胜义」来给予限定,应该说,胜义无眼、耳、鼻、舌、身、意,胜义上无……,胜义无……,不能说是自性无,因为讲「自性无」其范围涵盖胜义和世俗两层面。如果诸法连世俗谛都自性无,就什么都没有,这样变成断见了,所以不是如实义,因此自续派认为《心经》是不了义的经典。
龙树菩萨的弟子很多,嫡传的弟子除圣天之外,以佛护论师和清辨论师这两位为主要,后来发展为应成及自续两派。佛护论师承续龙树菩萨正统,能够把龙树菩萨的意趣如实的抉择出来。清辨论师是王族出身,他的头脑智力非常好,种姓高贵,地位比较高,所以当清辨论师批评佛护论师的主张不是真正代表龙树菩萨的意趣时,佛护论师虽不这么认为,但也不能驳斥清辨论师。
直到月称菩萨的时候,才在他的《中观明句》驳斥清辨论师的说法是错误的,重新安立佛护论师的主张才是龙树菩萨的真实意趣。
这两派的宗见差距在什么地方呢?中观自续派说:诸法若有,一定是自性有。只要法有一点点自性,去观察寻找,一定找得到。若找不到,就没有这个法了!诸法没有的话,就变成断见了,这样就不能安立因果、三宝。所以他们说,诸法有自性,加上你的心施设假立,两个和合,所以法不能说自性空,自性空就完了。应成派则说:寻找诸法自性,一定都找不到,如果找得到的话,就变成自性实有了,自性实有的话,就不用观待缘起而有,如此变成常见、落于常边。自续派与应成派差别就在这问题上。
唯识派论典说:包括空性,还有一切有为法,都是自性实有的。为什么呢?唯识派认为一切唯识所现。诸法实有,外境也是实有的。虽然外境的存在方式,不过是心体的本质、心体投射的显现罢了,但因为心是实有,所以境也是实有。而能知外境的心后面还有自证分,这自证分以这个心为观察的对象(心自己本身观察自己即是自证分)。心变现出外境,成立外境与己心非异的后面那个心,即是自证分。而空性、一切有为法等外境与心是同一个体性,因此境也是因为心是实有而实有。也就是说,除了遍计所执性非实有,是可坏性的,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则是实有的,这是唯识派的看法。
接下来是小乘约有部(毗婆婆师)与经部,彼二者是「说实事师」(主张外境实有的人),说实事师主张「事物或诸法的存在,不是由心假立的,境本身就是实有的」。
诸法各有不共的存在理则,所以法本身是实有的。
小乘约有部与经部认为「诸法是实有的,不是由心假立的」,这种存有论是很粗糙的。细致一点的就是唯识派,主张:「无境,唯识所现」,外境不过是心所变现出来而已。更细的是中观自续派:「诸法存在的方式,名言有自性」,即主张胜义无,但在世俗谛上法有其自性。如果在世俗谛中自性也没有的话,那就找不到任何法了,就变成断见。所以法本身应有一点点自性实有,虽然法在胜义谛中一切无,可是在世俗诗中承认自性有。应成派则说:「这自性根本就没有的」,境本身哪有什么自性?都是自性空的。
唯识宗说:能取(心)所取(境)异体空的,即能取所取不是异体,境与心是同体,境的存在不过是基于心识,也就是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境与心的本质相同。
什么是唯识宗所要遮破的部分呢?什么是该破的呢?就是将显现的境与心拉开距离,”认为境是境,心是心,境与心本质上不相关涉,这就是该破的部分。
中观自续派的存有论是更细致一点,他说:诸法存在是二聚(名言、胜义)和合(另译现空二聚),「由正知的心(不是颠倒的心),」在自性实有的境上施设假名,两个和合,构成这个法。
中观应成派是佛教最高的见地:他们主张「存在的诸法,不过是由心名言假立」罢了。诸法不过是心给它一个名字,安立它说,这个是某某,便是某某,境本身没有一点点自性。如果不仅仅是由心名言安立,那就表示,境上还有丁点自性,这是不对的。以应成派看来,自续派以下的所有宗派,都落于常边,都是常见,是不能解脱的。因为它们或者主张全部都是实有,或者主张一点点实有,在安立应破除的部分不够透彻,不算中道。
所以诸法存有的方式,不过是由心以名言假立而存在。
应成派以下的宗派就是认为,如果诸法是自性空、自性无的话,那法就没有了,那怎么行?变成没因果了,这样就成断见。所以要安立有自性,认为这样才能离开断常二边。可是事实上不是的,因为它还留下一点点自性实有,还是没有破除的很干净。中观应成派就能够真实究…
《《菩提道次第纲要》胜观部分摘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