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广义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一节 观音特性▪P2

  ..续本文上一页  第三问 谁之般若波罗蜜多

  五智皆须般若波罗蜜多为用。大经此段文字,意重法界体性智之般若波罗蜜多。若约本经,则意重妙观察智之般若波罗蜜多。(台宗中道即妙观察智。)

  第四问 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所用

  实证般若波罗蜜多者,身心凡有所接受,或有所作为,一切皆在灵明之中;恒能不被迷惑。是为般若波罗蜜多之大用。

  以上问答既明,则般若波罗蜜多之旨可洞达矣。然其要领不论属于何智,终须与法界体性相溶化;觉一切法都无所有,亦不可得;乃能运用无碍。经云审谛观审,兼明修因须仗妙观察智也。

  此乃教人真参实究之道。学者对此四问题,若能心领神会,而终归无所有不可得;庶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也。

  真实参究,即思与修俱。若但闻教生信,不过种一远因耳。若得相应,无有是处!楞严耳根章,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般若波罗蜜多亦必如是,方能的实心领神会也。然不消归无所有不可得,犹未彻底焉。

  

  

  经云: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不外二执(我执法执)也。

  五蕴之义,既详章首。我执者,误认自身为应付环境之主宰。环境受我支配者,斯顺于心;否则违拂矣。其遇势力不相及,被环境屈伏者,则暂流于消极,低首下心。此非能忘我执,不过转骄慢为卑抑耳。此卑抑心仍由我执而来;盖图我身之苟存也。一旦得势,心态即变矣。(如越王勾践等)。我执之行,能所角立;五蕴洪流,积集无已。法执者,误认万法为具有实体之存在;我身亦为其中之一分子。执色法为实有,固是法执。执心法为实有,亦是法执。此等法执,即是五蕴根本所依。

  以妙观察智直缘二空真如,一切法相皆无所有;诸执遂失根据;五蕴当下顿空。

  依渐教程序,先破俱生我执,亲见生空真如;即知解除阿赖耶识之道,得免五蕴增积。及破俱生法执,亲见法空真如;即知解除异熟识之方,得离五蕴习气。若约顿教,不落程序。但径会法界体性,以妙观察智直缘生空真如及法空真如,一切法相顿归无何有之乡;我法二执无从立足,五蕴源流皆失;故当下顿空。

  然所谓空者,只空其执著,不空其性理。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般若门所谓空,专指绝对者。此绝对之空,性理条然不紊。真契般若波罗蜜多者,心恒不失历历明明之致。若涉晦昧,即落顽空;其以遮遣为能者,则又流为恶取空;皆因蔑视性理也。

  从见地言之,空又分四类:

  (一)大乘真空

  (二)小乘偏空

  (三)外道顽空

  (四)魔道恶取空。(恶取空即拨无因果者,见唯识论七及地持论二。

     空不碍有,有不碍空;从浅释之,即无性缘生,缘生无性之义。众生为五蕴所拘,误执幻有为实体。其所谓有,固幻有中之假相;其所谓空,亦幻有中之假相;不过一属详明,一属晦昧耳。去其执著,始悟有空无非幻迹;莫不消归于真空焉。但真空之体性,虽无实质可言;而所含条理,无量无边。所谓幻有,皆依条理出现。若失其条理,则幻有莫由而兴。故欲会般若波罗密多,万不能蔑视真空中一切性理。

  照见者,无明破时所生之正见也。

  真空中包括万有条理;虽无迹象可指,而正智却能默契。凡夫不能觉者,为无明心法所迷也。无明一破,慧光大显;对于无迹象之条理,靡不照见洞明。此乃随智所生,故曰正见。依般若照力而见,故曰照见。此等照见境界,本分五大类。观自在功能则重在观察五蕴中种种缘生理趣也。

  缘生理趣,以一切种性为基。盖所谓缘生,即是诸种性随缘出现为法相也。照此基本诸性者,大圆镜智之用也。照诸种性缘生理趣者,妙观察智之用也。若各别种性齐现而互不相妨,则平等性智之用也。而操纵诸缘者,则成所作智之用也。

  譬如暗室燃灯,乍见室中诸物。此亦如是,以般若灯光照见五蕴窟内种种宝性也。

  室内陈列诸物,有时黯然无所见者,光力不及也。众生本心亦复如是。性理具含于心内,无穷无尽;而茫然无所觉者,亦以慧光不显耳。室暗乍明,诸物即现;心暗乍破,众性即耀;理致颇相似也。然能耀之性,非无因缘而毕露;当现行时,乃彰明较著焉。此等现行之性,在凡夫流入五蕴之内。深会般若波罗蜜多者,则觉无非法宝矣。

  色法原是法界随缘变现之幻相,而有一定之轨则。心内坚性流露;表于外者,按其坚率高下,或铁或石,乃至其他种种含有坚性之物;此由身识发之而成触尘。心内光性流露,表于外者;按其光浪状况,或青或白,乃至其他种种含有光性之色;此由眼识发之而成色尘。声香味等可例知也。此等识力,过而不流;则法性流行之妙,能自了了;万法皆显宝性矣。若被留碍,便成色蕴。余四蕴可例知也。然留碍主力,却是分别意识。此识本依妙观察智而来。识强则智弱;智强则识弱。(识智平衡得中道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显智泯识;五蕴皆消归自性。斯乃大乘照见五蕴皆空之正义;非若余乘遮蕴不起也。(如小乘灭尽定,虽能使五蕴不起作用,而不见五蕴中种种宝性。)

  大般若经四云:“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与色空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与受想行识空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知与五蕴皆空相应,即是般若波罗密多。

  色法自性本空,于人身互不相妨。因识执缠着,误认确有实质;且各有相当势力。如石能碍人,火能烧人,水能溺人,臭气能闷人,砒霜能杀人,皆因自身惑于识执;既不能消弭色法于无形,复甘居劣势,不能鼓起抵抗之力也。若体力修练强大,不受色法拘束;自然石不能碍,火不能烧,水不能溺,种种自在。是谓与色空相应。得此境界,虽不知般若波罗蜜多为何义,实既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矣。有传达摩祖师口诀者,谓“练力至极,石不能碍,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则入道有其基。”此为学一乘禅者之方便法门。所谓入道,即入般若波罗蜜多之道也。虽非大乘,既得般若波罗蜜多基础矣。”

  受蕴与色蕴相关甚深。苦乐之来,实由于肉体之如何享受而起。如嗜酒肉烟花之类,得之则乐,不得则苦,皆其例也。或与现时肉体无关,而预计将来之苦乐而生忧喜者;虽属心法,要以色法为基。若夫消遣其心,如弈棋吟咏等事,乃不属于色法耳。(但消遣其心。乃避免舍受之寂无聊赖。其中亦有活泼之乐,与疲劳之苦;不限于忧喜也)。色蕴先空,受蕴斯去过半。若先求受空,关于心法者,不可不从定门入手;关于色法者,须兼入戒门也。受蕴既空。则五受如一,心无所系。是谓与受空相应。得此境界,便隐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

  想蕴为诸蕴基本。因色心诸法,皆依想而现法相也。想若不立,诸法皆失其相。想既成蕴,余蕴乃各得增其积习焉。破想蕴者,对于一切法之流行,一想便舍,不令再住。既不失俗谛上之认识,复不碍他性之活动;即想离想,蕴斯破矣。滞于所想之相不能舍弃者,实由痴心使然。欲去痴心,须从慧门入手。即究“法相之现,乃依诸缘假合而来。如镜中虚像,毫无实际。”彻悟此旨,便知所想并无留恋价值;不妨随想随舍。能如是,便与想空相应,亦即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行蕴即夙生经历所积之习惯,而暗操三业支配权者也。修行者虽破受想二蕴,心无挂碍;而身之所作,口之所宣,意之所缘,仍循积习而起。习气良善者,尚足利益众生。其不良者,或贻众生以苦恼也。乃若习于生灭无常之事迹,不求绝其根株;犹为解脱之障碍。若欲解脱生死流转,不可不进破行蕴。常途破法,不外增益慧力;使彻照行相纯是幻迹,归于寂静。禅宗以颠倒俗谛之法施之,收效颇速;诚方便法门也。证到此境,即与行空相应;亦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识蕴通于八种识,以六七两识为关键。此蕴未净,纵能会得生空真如,终不能与证法空真如之妙;盖俱生法执犹在也。行色二蕴得其资助,依然密密缠著,异熟时作;以故色心二法均不能圆满自在。欲净除识蕴,不外提高智力以泯识,修智之法,密宗乃有专轨;即仗三密加持力,使后得智逐渐发展。充其量,能使识蕴完全消灭;是谓与识空相应。非惟得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且可与一切智智相应矣。

  宗家不离凡夫习气而受用,即行蕴未净。而复受色法拘碍,即色蕴未净。其功力只除受想二蕴耳。

  然此文意指先破五蕴,以契般若波罗蜜多。若先会观自在法性,五蕴不攻自破。

  破蕴显性,乃从因向果法门。性明蕴遣,乃以果摄因法门。前渐后顿,其揆一也。但如何能迳会观自在法性?仍仗三密加持之力耳。

  经云:度一切苦厄

  度者,脱离之谓。所度之境有二:曰苦,曰厄。

  度,与渡通。渡江海者,得由此岸达彼岸。众生之困于苦厄者,使之脱离而到安乐之境,与渡到彼岸同义。佛门恒言度生,或化度,无非此意。事之难忍受者曰苦;险之难避免者曰厄(与阨通);困状虽非齐一,要皆众生大恶存焉。能一一度之脱离,惟空五蕴。

  与浅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已破分别二执者,苦境之来虽不能避免;却怡然不觉其苦;是谓度诸苦境。

  受想二蕴既空,即与生空相应。(我人寿者等相并空)。无分别我执,亦无分别法执,是谓与浅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然未能空诸异熟,苦境仍然随缘流露。但既不加分别,虽不免苦性之表现,而却无凡情难受之痛楚。荆州天王道悟禅师,临终呼号不已,即任苦性流行,而实能觉痛楚本空者。若提婆达多之陷地狱,更安之若素;尤殊胜矣。(提婆达多拨无因果生身陷入地狱,见大涅槃经三七,而法华经十二则授记天王佛。)

  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已破俱生二执者,厄境之来,得转逆为顺,却安然渡过难关;是谓度诸厄境…

《心经广义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一节 观音特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