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密教管窥
唐普式
一、印度密教的建立,与显密二教名称的来由
约在公元二、三世纪间,被称为中国八宗之祖,印度禅宗第十四代祖的龙猛菩萨,持诵大日如来受用身真言,用白芥子七粒,打开南天铁塔,入塔朝拜大毗卢遮那如来(即大日如来)(另一说:塔乃大日如来三昧耶形,入此三昧,可会法身说法,故得两部大法。早期为使人易懂,故说为入南天铁塔),并得金刚手大菩萨传法灌顶,授金刚界《金刚顶经》和胎藏界《大日经》两部大法。及后又写《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主要依此二经一论,建立了能够即身成佛的受用身法门。受用身法门是大日如来法身所说,体系完整而究竟;化度对象主要就是大乘实教的地上菩萨,其中,义理深奥,唯智可证,不是凡夫用意识能够认识清楚的。所以被叫秘密教,或简称为密教。唐朝时有人叫毗卢教。又因持颂真言为其特征之一,所以也叫真言宗。从此佛教中有密教之名词出现。因为密教能引导行者即身证佛位,所以称为一乘教,相对上将释尊应化身所说而以思维可解的三乘教,称为显教。从而历史上有显密二教之名相对待,这是显密二教名称的来由。
二、印度密教中的正纯密教与杂部密教
但在印度密教出现前,早有释尊及菩萨所说的真言出现,《苏婆呼童子经》下云:“世尊为利益未来一切众生,故说三俱胝五落叉真言及明。名曰持明藏。”
又慧琳护摩略记云:“都以今真言藏教,师呼曰持明藏。”所以凡是真言,都属于持明藏。印度密教出现前出现的真言,既属持明藏;秘密教中的真言,当然也属持明藏。然虽都属持明藏,但其宗体却有不同。系统的秘密教,金胎两部乃法身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法门,金刚界唯智法身说,胎藏界唯理法身说,目的在即身成佛。此等密教历史上称其为正纯密教,或简称纯密。而其它的真言,乃大日如来加持的应化法身(如释尊)、等流身(如观音菩萨)等如是之身,随众生所需而说的秘密方便法门。此等法门既不同于纯密,与不全同于显教的方便法门,其特点有:
1、无系统,常为显教的辅助之用。
2、显密杂说,甚或两部杂说。
其最大特点就是“杂”,但却存有密教的属性。自从龙猛菩萨建立密教以后,学徒为了将其和纯密划清界限,乃统称这些法门为杂部密教。简称杂密。结集此等秘密方便法门经典,统称杂部真言经。如宿曜经、守护国界经、孔雀明王经、陀罗尼集经等等,所以持明藏应包括全部密教。而有人将“持明藏”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又把纯密教作为另一个阶段,这是不恰当的,在逻辑中也是不允许的。
三、印度正纯密教的特点
正纯密教之特点很多,今择其大要如下:
①彻底性
“六大缘起”是佛教中解释法界形成和发展的最彻底、最有系统的学说。中道缘起说、真如缘起说、法界缘起说等等,对“大空本体”,怎样形成森罗万象法界的问题,只说“真空妙有”,至于怎样从空能出有,“妙有”有些什么,皆未作彻底研究。正纯密教揭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原是法界本有的体性,因地大而有“坚性”,始有实体。因水大而有“润性”,始有发展。因火大而有“炎性”始能光辉之。因风大而有“动性”,从而有转输与相应变迁之迹。因空大而有“无碍性”,同类六大,自他无碍。异类六大,亦自他无碍。六大中任何一大,皆具足其它五大。六大自性相互消长,从而法界变幻无穷。因识大而有“灵知性”。五大依真如而分;识大乃依本觉而生,乃识别万法之根据。不起“识大”,则惺惺寂寂中,一切皆归之大空。无边种性,恒自如如,而汇归大空本体,一法不立。由识大分位觉照和了别,乃成林林总总之世界。原真如法界中任何种子,在性海中本性犹明,不失清净之境;惟遇事住着,顿起无明,六大之身渐变为众生之身出现于世,此即众生缘起之要领也。
六大缘起,彻底解决了世界成因及众生缘起问题。
②系统性
六大缘起学说,对世界成因及众生缘起问题,如此明晰。依其规律,由本体建立法土和法身,由毗卢遮那性海构成金刚和胎藏两界曼荼罗,分摄三类法身和佛金莲宝和羯磨五部,再透过外金刚部而统摄天人六道,建立了非常严密的体系,从果开因,或从因向果,统摄佛教中无论表德,或遮情的全部法门,从而,肯定整个佛教中各宗派在成佛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这也是正纯密教所特有的。
③全面性
正纯密教有普门大法,表现在金胎两部曼荼罗中。若与金界或胎界总体曼荼罗中,所表的法性全部相应,在金刚界便成为“成身会”中的毗卢遮那如来(智法身),在胎藏界则成为中台九圣中的毗卢遮那如来(理法身)。智理二法身的二部曼荼罗之外,再无佛菩萨和其它法门,这就是普门大法。成就智或理二法身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普门之尊。如果成就金胎两界曼荼罗中任何一尊佛菩萨,就只是成就一门之尊。冯达庵大阿阇梨着《佛教真面目》有云:“一门之尊只代表局部法性,未得全部也。虽以毗卢遮那如来(大日如来)为本尊,亦一门摄。其未与二空真如相应者,纵见遮那尊相,不过应化身境界。若能开显全部法性,乃称普门之尊。修之者,又须真破三重妄执,方见遮那受用身”。正纯密教必须得普门之尊成就,始可得传法灌顶为阿阇梨,始可面世传法,故纯密之传承特别困难也。
四、正纯密教的传承
《金刚顶经》、《大日经》两部大经,皆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所说,故正纯密教以大日如来为教主,为初祖;金刚萨埵直承二部大法为二祖,龙猛菩萨得金刚萨埵传教灌顶为三祖,或称传持初祖,龙猛之后,其传承则需研究,史册上记载的人有:
1、在龙猛传承时代
①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其中一则说:“龙树(即龙猛)弟了号曰难陀,传授其法,持咒十二年,瑞应叠着,乃将所说之咒摄为一万二千颂,释理精微。陈那论师大为佩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道琳,尝学其法,道琳惜殁于印度,未能归唐宣传。至于难陀和道琳以后,传承如何,不见再有记载,也不见再有传人出现,基本已绝。
②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龙树时代(即龙猛)弟子有提婆等数人。其中有得阎曼德迦(大威德明王)法传承者,亦有得大手印传承者,各人的成就都很高妙,也提到龙智,不过对龙智的成就,在此书中却无叙述。其后事实证明,龙智为传承两部普门大法的人,其它的人,虽成就很高,只可惜所学都未超一门之尊法。故未能视为正纯密教普门大法的传人。
2、龙智时代
因为密教初兴,社会对其未了解重视,因此学人少。另一方面,因为密教传承以即身成佛为对象,尤其是要得普门大法成就,才可传法,因此,经几百年才传得一人。龙智时代,大法传人较多了。据海云着《两部大经师资相承法次第记》所载:
(一)“三藏金刚智云:毗卢遮那如来,以此金刚界最上乘法(普门大法),付嘱普贤金刚萨埵 ,普贤金刚萨埵经数百年,以法付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又经数百年以法付龙智阿阇梨。龙智阿阇梨又经数百年,以此法付金刚智三藏”。又《贞元录十四》、《金刚智三藏行记》云:“师年始十岁,于那烂陀出家,至三十一岁,往南天竺,于龙树弟子名龙智,年七百岁,今又见在,经七年承事供养,受学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受五部灌顶,诸佛秘藏无不通达”。可知金刚智乃普门大法传人,无有疑义。
(二)善无畏三藏,据海云《师资相承记》中载:“三藏善无畏云:此法(胎藏普门大法)从毗卢遮那佛付嘱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经数百年传付中印度那烂陀寺达摩掬多阿阇梨,达摩掬多阿阇梨付中印度国三藏释迦种善无畏,梵名输婆迦罗僧诃。“唐云善无畏,三藏学究五明,教闲三藏,五天艺业,无不备能,斛饭王五十二代孙,舍袭王位出家。”《宋高僧传》二云:初诣那烂陀寺,“寺有达摩掬多者,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颜如四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曾见之(注:玄奘见者乃七百岁,貌三十许,此恐误书也)。畏投身接足,奉为本师,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开元四年,无畏将大毗卢遮那梵夹经等来至中国,唐玄奘礼为国师,为大毗卢遮那曼荼罗灌顶大阿阇梨。此乃承传胎藏界一部普门大法者也。
(三)不空三藏,师子国人(今斯里兰卡)原是金刚智三藏侍者,随金刚智到中国后,始得授金刚界普门大法。再就善无畏弟子玄超学胎藏界法。金胎两部皆承,还恐密法未周,乃遵师金刚智遗命,于开元二十九年离大唐,往印度五天竺,徧求胜法。至南天竺,得遇长年普贤阿阇梨。”遂奉献金宝锦繍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及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见《宋高僧传》),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年还唐;此为传承金胎普门大法之金刚阿阇梨。
(四)玄奘三藏。《慈恩传二》、《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唐贞观年中,玄奘在南天竺磔迦国大庵罗林中,见一长年婆罗门,年七百岁而貌三十许,自称龙猛弟子,(当是龙智菩萨)乃就学“中观论”和“百论”等,而未学密乘。
(五)西藏所传,见过龙智的人:
1、《印度佛教史》第十十五章称:与护法论师同时代的毗卢波往吉祥山遇见龙智,乃学大威德秘法。
2、又同书第二十九章称:印度波罗王朝第二代提婆波罗王时代,罗睺罗曾与龙智会晤,而未说是否向龙智学习。
又西藏传记,历史上有两个龙智,着有书十二种,现在还存留在西藏。现在我们且不必考究龙智是一人或二人,但其所着十二种经论仪轨,并非普门大法,那就非正纯密教普门传承了。
从上可知,我们现在知道的,龙智以后,传承正纯密教普门大法的只有三人,就是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世所称的开元三大士。而这三人的师承名称皆不同,…
《印度密教管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