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黄龙宗禅诗研究

  黄龙宗禅诗研究

  吴言生

  [太原]五台山研究,1999年第4期

  9-17页

  --------------------------------------------------------------------------------

  【作者简介】吴言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

  【内容提要】黄龙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黄龙宗禅诗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从黄龙宗宗风出发,联系佛教经论、禅宗公案、机锋,揭示出了黄龙宗禅诗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提、水月相忘等美感特质。探讨黄龙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黄龙宗/禅诗/美感特质

  --------------------------------------------------------------------------------

   黄龙宗是由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9)创立的、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宗派。通过对黄龙宗禅诗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龙宗禅诗呈现出独特的诗禅感悟。其美感特质,主要表现为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提、水月相忘、自信无求、雄猛奔放、艳情闺思、妙谛通禅、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黄龙宗禅诗以玲珑晶莹的喻象、高华明澈的意境、洒脱无羁的风致、深邃超妙的感悟,为中国诗歌拓展出崭新的境域。

     一、随缘任运 日用是道

   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参禅妙悟,即心成佛,彻见心性,契证至理。“一是一,二是二,头上是天,脚下是地,饥即餐兮困即睡。”(注:《续古尊宿》卷1《惟清》。)黄龙禅塑造了峰巅老僧、牛背牧童、闲卧高人等形象来表征这种感悟: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注:《五灯会元》卷17《志芝》。)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注:《五灯会元》卷17《从悦》。)

   千万座山峦,雄浑苍莽,构筑于群峰之巅的茅屋,孤高绝俗。这里人迹罕至,只有缥缈白云,时往时来。但白云还有夜随风雨去的匆遽忙碌,不如老僧的闲淡自适。这绝顶高僧,也就是“物外度清时”的牧童。牧童横笛牛背,逗弄晚风,曲意杳远,群山秀绿。闲境幽情,妙合无垠。黄龙宗禅人在牧牛等山居生活中,体证着随缘任运的意趣:“自缘一榻无遮障,赢得长伸两脚眠”、(注:《黄龙四家录•祖心》。)“寒则围炉向暖火,困来拽被盖头眠”、(注:《古尊宿语录》卷43《克文》。)“新缝纸被烘来暖,一觉安眠到五更”。(注:《五灯会元》卷18《蓬莱圆》。)从这些怡然自悦的诗句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临济禅“无事是贵人”的真髓。从“无事是贵人”的禅悟体验出发,黄龙禅对山居生活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竹笕二三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闲云”,(注:《五灯会元》卷18《知和》。)山居景色,悠闲恬适,可以长养道心;“三个柴头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注:《五灯会元》卷17《怀志》。)山居物事,朴实无华,经由禅者空明胸襟的映照,洋溢着高情远韵;“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注:《黄龙四家录•祖心》。)山居的风物和心境,是如此的纯乎天运,脱落机心。日常生活,经由禅者诗意的点染,遂充满着禅趣诗情。慧南指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注:《黄龙录》。)世人每天的起居、工作中都有佛心在起作用,只是虽然每天都在运用它,却不知道它的存在。实际上,佛凡一体,佛和凡人并没有本质不同。自觉佛凡一体的就是佛,不自觉的就是凡人,佛和凡人的区别在于有无自觉。僧问盐官齐安什么是“本身卢舍那”,齐安让他把净瓶拿过来,僧人依言拿来净瓶,齐安又让他将净瓶放在原来的位置。僧人放好净瓶,继续询问什么是本身卢舍那,齐安说:“古佛过去好久了!”(注:《五灯会元》卷3《齐安》。 )心闻贲颂此公案为:“带雪含霜半倚篱,横斜影里露仙姿。前村昨夜春来了,竹屋老僧犹未知。”(注:《续古尊宿语录》卷4《心闻贲》。)梅花绽放于雪中, 一似古佛显现于置放净瓶的“日用”之中。而老僧不知春到梅梢,一似问话僧不明日用是道之旨。黄龙禅指出,“道不在声色而不离声色。凡一语一默,一动一静,隐显纵横,无非佛事”。(注:《五灯会元》卷17《行伟》。)“吃盐添得渴”的普通人即是“佛”,“十里双牌,五里单堠”的离亭道即是菩提道;“少避长,贱避贵”即是道中人的修养。(注:《五灯会元》卷17《法宗》。)“举足下足,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注:《黄龙四家录•祖心》。)黄龙禅继承《维摩经》心净则佛土净、存在而超越的观念,主张直面声色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应,以证得火中生莲花式的透脱:“行脚人须是荆棘林内,坐大道场,向和泥合水处,认取本来面目。”(注:《五灯会元》卷17《慧南》。)“向是非头上坐,是非头上卧,乃至淫坊酒肆,虎穴魔宫,尽是当人安身立命之处”。(注:《续古尊宿语录》卷1《悟新》。)“悟来无物不为春,荆棘林中解养神。”(注:《古尊宿语录》卷45。)要在热恼的现实中,绽放出清凉圣洁的莲心;在喧嚣的红尘里,保持一份安祥与宁静的定性。克文《大宁山堂》云: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座中人亦闲。渔歌闻别浦,雁阵下前湾。即此非他物,何妨洪府间。(注:《古尊宿语录》卷45。)

   大宁山堂即大宁寺,在洪州(今南昌市)城闹市区内。闹中能静,倍显功夫。只要内心宁静,不管住于何处,都如同深山般的清幽。门外事纷纷扰扰,室中人闲闲自如。于喧闹烦嚣之中,他仍然可以静观闹中逸、动中幽。在远处江浦飘来的渔歌里,在眼前静湾掠过的雁阵间,诗人感悟到动静系于一心,能动能静的都是这个心。而在心的根源处,却没有动静之分。真如自性就是眼前现景,而不是别物,不用向别处寻找!(注:参《五灯会元》卷3《法常》。)既悟此理, 纵然置身于洪府这车马喧嚣的红尘大都市,对长养道心亦无妨碍。此诗的诗眼在“自静”两字。自静其心,即能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进行禅意的感悟。

     二、触目菩提 水月相忘

   黄龙宗禅诗的另一个重要美感特质是触目菩提,水月相忘。(注:参拙文《楞严三昧印禅心》,《唐都学刊》1999年第2期。 )“日用是道”侧重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而“触目菩提”则侧重于对自然山水的感悟。黄龙宗禅诗,以新异迭呈的意象序列,生动直观地表达了这种悟境:

   日出云霞散,风和草木荣,何须重话会,法法本圆成。(注:《黄龙录》。)

   天机藏不得,花笑鸟啼时。不待重拈出,当人合自知。(注:《续古尊宿》卷1《惟清》。)

   八月九月天,白露寒露节。门外在处山,秋风落黄叶。夜雨敛重云,晓鸿鸣寥泬。可怜祖师意,头头都漏泄。(注:《续古尊宿语录》卷1《文准》。)

   风卷残云宇宙宽,碧天如水月如环。祖师心印分明在,对此凭君子细看。(注:《续古尊宿语录》卷1《祖心》。)

   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注:《五灯会元》卷17《双岭化》。)

   黄庭坚曾向晦堂求教禅法,晦堂说:“孔子曾对弟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你是怎样领悟的?”黄庭坚正准备回答,晦堂没等他开口,就说:“不是!不是!”黄庭坚迷惘不已。一天随侍晦堂山行,其时岩桂盛放,晦堂问:“闻到了木樨香没有?”黄庭坚说:“闻到了。”晦堂说:“吾无隐乎尔。”山谷遂豁然大悟。(注:《五灯会元》卷17《黄庭坚》。)在黄龙宗看来,体现着真如法性的自然山水,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就看你能否直下契悟。日出、云散、风和、木秀、花笑、鸟啼、秋山、落叶、碧天、环月、翠竹、黄花……无一不是“吾无隐乎尔”,呈露存在的奥秘,呈现着祖师的禅心。这是绝却言语思量的现量境:“春光重漏泄,有口不须陈。”(注:《续古尊宿语录》卷1《守卓》。)对此现量境,必须当下领会, 触目菩提:“月色和云白,松声带露寒。好个真消息,凭君子细看。”(注:《黄龙录续补》。)黄龙禅指出,真如法性“头头上明,物物上显”。(注:《续古尊宿语录》卷4《本才》。)“大道纵横,触事现成。 云开日出,水绿山青。”(注:《五灯会元》卷17《文准》。)“水绿山青,觌体全露”。(注:《续古尊宿语录》卷5《退庵先》。 )云开日出,象征去妄显真。真谛显露,犹如水绿山青,鲜明亮丽,生机勃勃。“离离春草,分明漏泄天机。历历杜鹃,尽是普门境界”。(注:《黄龙四家录•祖心》。)“花开似锦,普现法身。鸟语如篁,深谈实相。见闻不昧,声色全真”。(注:《续古尊宿语录》卷4《了朴》。 )茂秀春草,清切鹃啼,显现着禅机佛趣。似锦的鲜花,呈现着如来法身;如篁的鸟啭,宣说着实相般若。只要审美主体涤除情尘意想,即可在“声色”之中感受到绝对的真理。不但春景如此,秋景亦然。“林叶纷纷落,乾坤报早秋。分明西祖意,何用更驰求”?(注:《五灯会元》卷18《希明》。)林叶凋落,即是“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是刊落繁华,返于澄明的“西祖意”。黄龙禅认为,如果只是追逐外尘,机心炽烈,就不会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造化无私不思力,一一青青岁寒…

《黄龙宗禅诗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