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二▪P5

  ..续本文上一页种。我说是人所得罪报,汝当谛听。彼人当堕阿鼻地狱,展转至无数劫。阿鼻地狱,译为无间地狱。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影瘦

  黧黮疥癞 人所触娆 又复为人 之所恶贱

  常困饥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断佛种故 受斯罪报 若作馲驼 或生中驴

  身常负重 加诸杖捶 但念水草 余无所知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有作野干 来入聚落

  身体疥癞 又无一目 为诸童子 之所打掷

  受诸苦痛 或时致死 于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长大 五百由旬 聋騃无足 宛转腹行

  为诸小虫 之所唼食 昼夜受苦 无有休息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谤经之人,自地狱出,堕畜生道。

  其影瘦,应为其形瘦。音窟,颊高突貌。

  若作馲驼,应为骆驼。

  或生中驴,应为驴中。

  「若得为人 诸根暗钝 矬陋挛躄 盲聋背伛

  有所言说 人不信受 口气常臭 鬼魅所着

  贫穷下贱 为人所使 多病痟瘦 无所依怙

  虽亲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寻复忘失

  若修医道 顺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复致死

  若自有病 无人救疗 设服良药 而复增剧

  若他反逆 抄劫窃盗 如是等罪 横罗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 永不闻法

  于无数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聋痖 诸根不具

  常处地狱 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驼驴狗 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聋盲喑痖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着我见 增益瞋恚

  淫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畜生报尽,来生人中,犹多衰恼。

  矬陋挛躄,矮小丑陋,手脚弯曲。

  横罗其殃,应为横罹其殃。

  常生难处,难处者八难也。八难者,一地狱,二鬼,三畜生,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喑痖,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殖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告舍利弗,谤《法华经》者,若说其罪,纵穷劫而说,犹不能尽也。由于无智之人,不能信解,谤经得罪故,以是因缘,于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若有利根下,佛嘱舍利弗,若遇过去世有善根,现在世复有智慧者,求无上佛道非小乘根性者,当为说此《法华经》,莫令失利。

  若人过去世曾见亿百千佛,深植善根,且深心坚固上求佛道,当说是经。

  若人精进,慈悲一切众生,广行布施,乃至不惜身命,当说是经。

  若人有恭敬心,坚志于佛道始终不渝,无变异心。离诸尘嚣,独处山泽,当为说是经。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若人远恶知识,近善知识,当说是经。

  若人持戒清净,不落二乘,求大乘法,当说是经。若佛子,表示此人修菩萨行也。

  若人无有瞋恚,质直而复柔和,上敬诸佛,下愍众生,当说是经。

  复有佛子,于大众中说大乘经,说法无碍,如是之人,当说是经。

  若有比丘,上求一切智。一切智者,非谓二乘一切智,乃佛智也。故曰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当说是经。

  若人至心,求佛舍利。大乘经典,乃佛法身舍利。求佛舍利者,求大乘经也。其人不求余经,不近外道典籍,当说是经。

  如是等人,其数甚多,兹略说十种。如是等人,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汝等舍利弗下,赞叹《法华经》。声闻人闻《法华经》后,自知当作佛。声闻人未闻《法华》前,不自知作佛也。

  

  信解品第四

  

  吉藏大师判此品,系中根人领解。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弟子,久学大乘,今为诱导中根人故,示现初生信解。

  信解者,既闻佛说譬喻后,断疑生信。信发解生,疑去理明。信圆教解圆教,信实相解实相,故名〈信解品〉。

  信与解只是深浅之别而已。信非无解,以解浅故名信;解非无信,以信深故名解。信是入道之始,解是证道之初,以信解故,乃证得诸法实相。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慧命者,尊称比丘已得法身慧命。须菩提解空第一,深得般若空慧,故独称慧命。摩诃译为大,当时印度名迦旃延、迦叶、目犍连者甚多,为简别故,冠以摩诃。四大弟子见舍利弗蒙佛授记,欢喜踊跃,一时亦仰期佛慈。

  「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四大弟子,先责己过。我等居僧之首,比丘分下中上座。从始受戒至九年,为下座比丘;自十年至十九年,为中座比丘;二十年以上,称上座比丘。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四大弟子,戒腊甚高,故自称居僧之首。

  佛说法四十九年,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最初华严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所以佛于最后八年方说《法华》。尔时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年已衰迈,故曰我等年并朽迈。

  自谓已得涅槃,得少为足,不再求无上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甚久,我等身体疲懈,但求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于菩萨法不生欢喜心。游戏者,无碍也。菩萨自不为粗业(堕二乘不度众生,亦是菩萨粗业之一种),不令众生为粗业,名净佛国土。

  二乘人执着小法,对于大乘法不生好乐之心。认为于佛菩提,自无有分。今闻佛授声闻人记,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如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其实佛于三乘人,始终说一乘法。不过大菩萨闻法能解,小机人如聋如盲而已。过不在佛不说,只在小机人闻大乘法,作小乘法会罢了。

  例如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谛本空,小乘人却执着为有。先讲苦,苦是因缘生法,法由因缘生,便无自性,无自性是无有苦。而小乘人执着实有苦可离。过不在佛不说,而在小乘人不解。

  次讲集。第一,既然无苦,云何有苦集?第二,烦恼业为苦集谛,而烦恼业皆因缘生法,故烦恼虚妄业性本空,云何有集?而小乘人执着集为实有。过不在佛不说,而在小乘人不解。

  次讲苦灭谛。既无有苦,云何有苦灭?小乘人妄执有灭谛,取证涅槃。过不在佛不说,在小乘人不解。

  最后讲苦灭道谛。灭苦证涅槃,故有道谛。今无苦无苦灭,法本不二,云何有道谛?故知过不在佛不说,在小乘人不解。

  再引《阿含经》为证,《杂阿含》二一八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苦集道迹。云何苦灭道迹?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灭,忧悲恼苦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苦灭道迹。

  佛之本意,在说四谛十二因缘,如幻如化,缘生非实,而小乘人不解佛意,执为实有。

  眼与色相缘而生眼识,即说明眼与色未相缘时,眼识不生。亦即说明二者未相缘时,眼中无有识,色中亦无识。假设未相缘时,眼中已有识,则识不待缘色而生;假设色中已有识,则识不待缘眼而生。故缘眼色生眼识,即说明眼中无识,色中亦无识。

  但是眼中无识,色中亦无识,二者相缘能生识者,不合道理。例如水中无金,土中无金,二者相缘便有金生,是同样地不合道理。故缘眼色生眼识者,如幻如化无有实体,故经云识如幻事。小乘人执为实有,是其不解佛语也。

  三事和合触,佛意明触如幻如化,而小乘人执着触为实有。何以知触非实有?因为既说三事和合而有触,那么未和合时必然无触。未和合时无触,无触和合变为有触,不合道理。例如土与水未和合时无金,和合而成为金,同样不合道理。小乘人不知未和合时无,和合而后还是无,所生触者,如幻如化无有实性。是二乘人解小不解大,非佛不说大乘法也。佛于一而说三,是实说一乘、权说三乘。小乘人执三遗一,非佛不说也。

  既然眼色识触,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则知受、爱、取、有、生、老病死苦集等,亦复如幻如化非有实体。受乃至老病死苦集既无,则知受灭乃至老病死苦灭亦无。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故《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是知佛权说三乘时,即是实说一乘。小乘人解权不解实,执权而废实,焉能怪佛不说…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