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一▪P5

  ..续本文上一页也,非不报者权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于佛法界中,非本非末,而言本言末。非本非末者实也,言本言末者权也。所言本者,始自佛相,所言末者,终至佛报。至于究竟等,佛法界中,非等非不等,而名究竟等。同样的道理,亦是权实的分别。

  总之,十如是不外发挥诸法实相义。诸法者权也,实相者实也。

  以上大略介绍十如是竟。以下佛以偈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自世雄不可量,至我已悉知见,是佛对众宣称诸佛之德。非独世尊如此,诸佛之德,皆如此也。

  世雄者,佛也。佛于世间,乃大雄大力。

  佛力无所畏,是诸佛十力、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如佛十八不共法等,皆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一偈,是言佛久修佛道,久植善根。佛所得甚深微妙法,众生难知难见。

  于无量亿劫行此佛道。行何佛道?行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也。以知诸法实相,乃有定行;以知实相诸法,乃有慧行。修于定慧二行,即是行于无上佛道。

  道场者,诸佛成无上菩提处,是名道场。尼连河边,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大果报是说佛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便能了解种种性相之义。种种者,诸法也;性相者,实相也。实相无相,言其性;实相无不相,谓之相。实相无相者,事不碍理;实相无不相者,理不碍事。如此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便是实相。《法华经》从文字上看来,好象很浅,其实经中义理甚深。

  种种性相义,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大乘常住三宝,就是说性相常住。

  是法不可示下,是赞实相法。实相法离言寂灭,诸法缘生无性,无性则空寂,文字言语不能显示,故谓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法菩萨有所不能究尽,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所以说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信力坚固者,谓十信满足后,仅得于此实相法不退也,非能究尽也。

  诸佛弟子众,至其力所不堪,是说声闻乘人,力所不堪也。诸佛弟子自七贤(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至四果,皆不能知实相法。

  一切漏已尽,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尽,此是言四果人。

  最后身有大乘小乘之分别。大乘中等觉菩萨转身成妙觉,谓最后身。不过此地,是说声闻乘人。初果人不落三涂不失人身,于五分法身中得戒法身。二果天上人间一往来,亦得戒法身。三果人号称不来果,只生色界不来欲界,其戒转名定共戒,得定法身。四果具足无漏慧,其戒转名慧共戒或道共戒,得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解脱知见者,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声闻乘最后身,是得有余涅槃。声闻乘人自知不受后有,然现生果报犹在,尚未灰身灭智,谓得有余涅槃。若果报已尽,已灰身灭智,谓入无余涅槃。于证得有余涅槃期间,名最后身。如是等人,皆不能知实相法。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剎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假使满世间下,是以譬喻说明实相法难知。声闻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故以舍利弗作比。

  新发意菩萨,是初发菩提心菩萨。

  不退诸菩萨,依《法华论》,八地菩萨永无位退、行退、念退,名不退转,亦名阿鞞跋致。如是人等,虽数如恒沙,亦不能究尽实相。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谓诸法实相,唯佛与佛究尽。漏者,于因为烦恼,于果为生死。烦恼,有五住烦恼,无明住地烦恼及四住地烦恼。所谓四住地者: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见一处住地是三界内的见惑烦恼,欲爱住地是欲界产生的烦恼,色爱住地是色界产生的烦恼,有爱住地是无色界产生的烦恼。换言之,四住地皆在三界之内。欲是欲界,色是色界,有即是无色界。欲爱、色爱、有爱,凡所爱皆是说思惑烦恼。见一处住地指见惑烦恼。换言之,见思烦恼在三界以内。无明住地是根本,四住地从无明住地生。声闻缘觉断四住地的见思烦恼,不漏三界,故谓无漏。以见思烦恼产生的生死叫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内。无明住地产生变易生死。换言之,声闻缘觉所断,是见思烦恼,了的是分段生死。也称它谓无漏,然非此《法华经》说的无漏。此地说的无漏不思议,不思议是无明住地断,变易生死了,唯有佛。

  不思议是不能心思口议。平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顿教法。圆教说言语道断亦断,心行处灭亦灭。

  《法华》是同教一乘,故三乘人皆能修实相法。口离四过,便是言语道断。心无贪瞋痴,便是心行处灭。

  诸佛语无异者,前佛、后佛所说不异也。诸佛所说,同一实相,汝舍利弗当信受。

  世尊法久后,谓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八年,方说《法华》。《法华经》说实相法,故曰说真实。

  声闻众,佛所教法是声,大众听法听受叫闻。佛说的音声,声闻缘觉听闻谓声闻。声闻分别有多种,有缘觉声闻及声闻声闻。

  缘觉声闻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修道,证辟支佛,叫缘觉声闻。缘觉有二种:生在无佛世时,自己思惟觉悟,叫独觉。生在佛世,以过去修过小乘十二因缘法,今生又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了,叫缘觉声闻。

  声闻声闻是过去听过四谛法,今生又听佛说四谛,证阿罗汉果。

  注疏家又判有二种声闻:一、定性声闻,得少为足,不求无上菩提。二、不定性声闻,回小向大者。

  又判有四种声闻:一、决定声闻,略同定性声闻。二、增上慢声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例如五千退席者是。三、退大声闻,过去修大乘,因厌苦情深,退为小乘,例如舍利弗。四、应化声闻,是种人本是菩萨,为度众生,而现声闻身。

  缘觉又称独觉,辟支佛也。据《智度论》谓,出无佛世,无师自悟而得道者,名为独觉。若出值佛世,闻十二因缘而得道者,名为缘觉。天台宗谓,出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得道者,名为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者,名为缘觉。

  我令脱三界生死苦缚,而证有余涅槃。这是佛以方便力,说三乘法也。前以方便开三,今说一乘实谛也。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千二百五十人,及余四众皆生疑惑。彼等所疑,不知佛权智方便,闻佛言久后说真实,彼等疑谓,难道我等所证,非为真实吗?何故世尊殷勤称叹方便?而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知。但世尊所说解脱义是一,而今我等已得解脱,已证涅槃。今世尊所说甚深义者,不知为何?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知众生疑,自亦不解,于是请问于佛,何为甚深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慧日大圣尊是称佛。佛很久以后方说实相法,自说已得十力、四无所畏、三昧、禅定、解脱等法。不可思议之实相法,佛坐道场所得,无有人能发问。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干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佛何故说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佛所说四谛法,我们都已了解,何故说佛意难可测呢?

  佛何故说,佛智慧甚微妙,诸佛能得到?现在无漏阿罗汉,及求涅槃者,皆生疑惑。求涅槃者,即是偏空滞寂者也。今四众弟子生疑,愿佛为解说。

  佛说我于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但我疑惑不解。今为求究竟法,愿如实说。

  佛口所生子者,因佛说法,乃得入道,故称佛口所生子。

  转轮圣王是世间之王,在增劫时众生福报大,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管四部洲,东西南北四部洲;…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