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且无垢无净。此经相对于《法华经》而言,犹胜之一筹。若是其余的教乘,似乎是难以与《华严经》比较长短也。而尊者您却将《华严经》与《阿弥陀经》两者相提并称,此已经似乎不太妥当。并因此观点而有著作论述而把《阿弥陀经》高腾之,把净土法门凌驾于华严之上者。这不正是朱色与紫色互相混淆是什么呢?不是指鹿为马、指马为鹿互相乱指,又要如何说您这种作为呢?尊者此举如果没有人出来言议之,天下或后世之人必定有“秦国无人”(喻当世无高人)之嗤笑也。
我也期愿尊者您为净土根机的人说净土法门,为华严根机的人说华严境界,不要互相讥诮,也不要互相混滥。如此乃是为了流通佛陀教乘,乃为五教(小、始、终、顿、圆)并列陈述,上中下三种根机全部都摄受之方式也。柰何尊者您一定要刻舟而求剑,只专注弹打小雀而惊走失去了大鹞也。
若是《华严经》这一部经,有信、解、行、证四法,善于演说此华严大法者,则莫过于方山的李枣柏长者。如今其言论全部尚在,可以去翻阅详查也。接著有清凉国师,人们称其为华严菩萨,而实际上其并不通达契会华严的义理旨趣,只是草率随便地将全部的经文分裂成四份,以隶属归类于信解行证四法,使卢舍那佛的妙义,推委失落于草莽之间了。
亦期愿尊者您能够辨别黑白,分清泾水和渭水的界限,揭举杲日于义理之天。实在令人嗟叹、令人嗟叹啊!如今之时僧俗缁素二众当中的高流贤者,已经日渐雕零减少。不才我之所仰望敬重的尊者您,就如泰山嵩山一样高耸。是故我不以赞叹的方式、而以规劝的方式来对待您,我深知尊者您乃是无我之人,而不才我也不是为了自我,是故谆谆不倦地言谈此事,惟愿尊者您能体察谅解之。
莲池大师回复:
长久以来就听闻居士你专精心意于《华严经》,心中极为敬重仰慕。此次接到你以手笔言教之书信极为殷勤,简直就像是要令尽法界的众生皆能纳入于如来一乘之性海,真是如普贤菩萨之大愿也。然而不肖我虽然崇尚西方净土,而实际上则是崇尚华严,这与居士你并没有差异。
夫《华严经》具有无量的法门,而求生西方净土者,乃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而已!就现时众生之根机,应当是由此净土一门而进入于华严之境界,并非是只推举此一净土法门而废弃华严全部也。此外居士你来信说不肖我以《阿弥陀经》与《华严经》并称,因此遂有著作论述把净土法门凌驾于华严之上者,然而此论又是谁作的呢?华严就如同世间的天子一般,有谁敢把诸侯诸王、大臣百官凌驾于天子之上呢?
然而不肖我也未曾将此二部经相提并称也,我在《阿弥陀经疏钞》之中,特别说《华严经》是圆教的究竟教,而《阿弥陀经》是得到圆教的少分,是华严部的眷属流类,并非是将其并称也。古来的大德都称华严与其他的经典相比较,就譬如杲日亮丽光明于青天,夺去其他众星之光耀。又如须弥山座落于大海之中,让其他群峰之高伟顿时失落,这又哪里有能并列之处的呢,此事自然不必再详论。
此外居士你的来信又说,应当要随著众生的根机而开演不同的教法,为适宜净土法门根机的人说净土,为适合华严大教的人说华严,此意甚妙。然而其中有两个意义:
一者,千种根机的众生能够同时感化教育,此乃是诸佛如来出现于世间之事,并非不肖我之所能为也。是故曹溪的六祖专门弘扬直指人心之禅,难道是他不能通达其他的教门吗?慧远大师专门建立东林寺之莲社,也不是只有接引钝根之机啊!至于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虽然五宗同出于曹溪六祖一个根源,然而亦有引导教授的稍微差别。各个门庭有不同的教化施设,本来道理上即是应当如此,这并没有什么好怪异的。何况不肖我乃是凡夫之品,若是随便仿效古人,昨日定、今日却不定,而散漫无有一定的师法相承,善变混乱而不专一。名义上称说是要利益他人,实际上却是耽误别人也。何以故?如来自称我为法王,于一切法可以自在,而如今我等为凡夫平民,却自我号称为国王,欲学习法王之作为,这实在是不可不谨慎也。
二者,演说华严则该摄净土,演说净土亦可贯通于华严。是以说华严者可以自说其华严,说净土者也可以自说其净土,本来就可以两者互相并行而不违背。如今之人只知道华严境界广大于极乐净土,而却不知道阿弥陀佛即是毗卢遮那佛啊!
此外居士你的来信又说清凉国师不能通达契会华严的义理旨趣,而将华严全经分裂成四分,以附属于信解行证四法。夫信解行证,虽然贯彻于全经当中,然而经文从始至终,也有其自然而分别之次第,并非是清凉国师勉强将其割截裁剪的。其全经都是贯彻信解行证四法者,即是所谓的“圆融”也;而其自然分别次第者,即是所谓的“行布”也。即行布次第的当下即是圆融贯彻,虽然有四个段落的分章又有何损害呢?假使没有行布之次第,其圆融又是何物呢?如果一定要去除行布之次第才称为圆融者,则其自身便不圆融贯彻矣!
况且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菩萨、妙觉佛果,佛陀亦自己将全部经文分裂为五十二段吗?世尊又何不将五十二段文章用一句而说尽,而却说了这么多卷的经文呢?因地该摄了果海,果地亦彻通于因地之根源,因地与果地未尝不是同时具足融通,而又未尝不是因地自是因地、果地自是果地也!何必一定要执著将八十卷的经文束在一块,全部总括为一个无孔铁锤,然后才可称之为圆融呢?一定执著其要收摄在一块,而不许分开而谈,此即是死板之法,即是钉于一个木桩,即是愚痴地守于一个洞窟也,怎么可以说是活活泼泼的呢?
方山的李枣柏长者之《华严经论》,自然是千古以来的雄谈伟论。然而论有论的体裁,疏有疏的体裁。若是说到统摄而说明一经之大义,则方山李长者乃是专美于前。若是论到究竟深义探索根源,穷极微妙尽其玄奥,则方山之论得到清凉国师之疏才能够广大完备。岂只是方山是如此,即使是杜顺大师,乃至贤首国师及诸祖师,亦复因为得到清凉国师之疏而得以广大完备。岂只是华严宗的诸位祖师,即使是三藏十二部百家之论疏,也是因为得到清凉国师之疏而广大完备。温陵解释《华严经》,以方山之论为主,而以清凉国师之疏为辅助,已经甚为失宜了,而居士你却又更加毁訾清凉国师,此乃为不肖我之所未能理解者也。
此外,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背诵以取出《华严经》,而却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为华严会上毗卢遮那佛之长子,而发愿求生于极乐世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一同辅佐毗卢遮那佛,因此号称为“华严三圣”,而发愿求生于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有明确根据的事,其皎洁明了就如白日、星辰。居士你将提倡华严以风行于天下四方,而却与文殊、普贤、龙树三位圣者相违背,此又是不肖我之所不能理解者也。
何况方山李长者列出十种净土,极乐世界虽然说是权教,而华严则是权实融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因此不论是淫欲之房舍、或是杀人的刑场,无非即是清净之道场,更何况是七宝庄严的极乐世界而不是清净道场吗?婆须蜜多女无厌足于欲望而为淫女,皆是古佛示现之作用,更何况是万德具足的阿弥陀佛圆满成就了极乐世界而却不是古佛之作风呢?居士你游戏于华严境界无障碍之法门当中,而却障碍于极乐净土,此又是不肖我之所未能理解者也。
不肖我与居士你,同为华藏世界莫逆之良友,而居士你却不能明白觉察。我区区之心,又想要拉居士你为极乐莲胎之骨肉兄弟,而我只能期望居士你不至把我置于你自心之外也。居士你深深爱顾于我,不赞叹我而规劝于我。我如今亦狂妄而对居士你有所规劝,也犹如居士之爱顾我也。我在病中举笔简略地申述一些梗概,完全不能尽述我之心意,惟愿居士你鉴察之,体谅之。
曹鲁川又书:
我乡里敝郡的断凡上人,为了索取您的书信而向上拜谒于您,并附带致上我诚心之书信。承蒙您的看顾而惠以书信,您规劝之心极为恳切而究竟,实在是殷切非常也,我承受您的恩德而极为感谢感谢啊!
您的来信云:《华严经》当中具有无量的法门,而求生极乐净土者,乃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就如今时世众生之根机,应当由此净土一门而进入华严之境界,并非高举一个净土法门而废弃华严的全部法门。又说华严是圆满究竟之教,没有一个法门可以凌驾于其之上,以上所说的都是确实之论。
只是《华严经》乃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所说的,演说究竟一乘的妙义,大大不同于其他诸经。然而一般人大多将其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等同而视之。因此注疏此经者,贤首国师首先启其开端,方山则深深契合其意旨。在清凉国师则虽有简择而不精纯,在温陵的注解则语焉而不详,乃至于后人有撰写而纶贯者,则已经是末流了。温陵云:“方山为正确之论,清凉为辅助者。”此种见解最为卓越。而尊者您以为不适宜,似乎您是不了知温陵,也不了知方山之论也。
诸不了义的经典,以及别行的《普贤行愿品》,与《大乘起信论》等论著,皆称扬赞说极乐净土,这个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然而在《华严经》中却未曾谈到此事。而方山所排列的十种净土便更加清晰了。《法华经》中如鱼鳞般次第列举了十六个王子,其中有阿弥陀佛,但是并未曾将其推定为唯一之独尊。其经文中赞叹持诵经典之功德,从旁而援引到西方极乐世界,而其实际上说的是女人往生的因果。《首楞严经》当中二十五位圣者证得圆通,文殊菩萨并未轩轾分别其高下,只是说入于圆通的方便有很多门,又云无论是顺行逆行皆是方便。然后接著以证得圆通的迟速不同之差别,于无所轩轾高下当中,又未尝没有一个指归的方向也。因此文殊菩萨以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最为切要究竟,而不推崇赞许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并且更加贬低斥责为“无常”、为“生灭”。
若是净土法门最为殊胜,则释迦世尊,只要说大小本的《…
《西斋净土诗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