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随其意念而得。既然他方净土完全没有缺乏欠少,布施的东西想要给何人呢?而其余的九种善事,准此道理便可完全明了。
因此之故,若是自我了知自己是已经得到不退转之位,则居住于此娑婆世界并无妨碍,广泛施行种种善业以利益他人,则能胜过其他没有办法行布施等善行之佛国。然而当今学佛之人,远离释迦圣人之时世已经非常遥远,贪嗔痴三毒仍旧炽然不止,尚未能够自在解脱。若是能够往生于西方净土,依托于彼国土殊胜之因缘,藉著阿弥陀佛加持之威德,才能够得到不退转。是故一定要往生于彼国,成就自我利益之因,据此道理而言,则是完全没有违背诤议。
第四
第四。《弥勒问经》云:“所谓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痴之人所能念,不间杂烦恼结使而念,便能够往生阿弥陀佛之国土。”
疑惑者曰:若是准照此经所说,所谓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痴之人所能,应当要不间杂烦恼结使,才能够成就净业。而如今念佛修行的人,圣人之位尚未高登,烦恼结使不能消除,如何得以往生净土?然而你如今声称念佛之事,其功德并不枉费而施行,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之网稍有存留,请求师父您垂示而加以剖解分析。
会通曰:佛陀之教法阐扬,乃是随著众生之根机,其奥密之旨义难以悟解。而“色丝少女”之中所蕴含的“绝妙”二字,通达之则只在于须臾之间。而人们之所以会取舍不明,随意生起疑惑执著者,这是何故呢?释迦牟尼佛言教开示净土行业,都是为了凡夫之人的修行,而对于念佛往生的因果能够深信不疑,岂可以说其是愚痴呢?
如今解释“凡愚”二字,应作四句而分别。一者,凡而不愚。这是说从人天的善道起而趣向修行佛道,乃至于十信位之满心,尚未得到相似的唯识智慧,是故谓之为“凡”。但是其对于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生灭之理,深深怀著仰望信受,其能够思惟运作其心而作取舍,对于善恶因果的损失利益皆能了知,此即是“不愚”也。
二者,愚而不凡。十住已上的菩萨,于真如之境界,尚未能够证得亲见,是故说其为“愚”。但是能够得到相似的无漏智慧,皆已了知二无我之道理,不再随于生死轮转之凡流,也可以依此义理而说为“非凡”也。又有另一个解释,初地以上的菩萨,对于殊胜而更进一步的境界,由于无明的障碍之故,约此义理而称之为“愚”。然而由于其已经证得圣法,是故非是“凡夫”也。
三者,亦凡亦愚。此即是在人天的善道中趋向佛道以前,一切的众生尚未随顺于佛法之圣理,因此名之曰为“凡”。此外因为其未能了知善恶因果,因此又称之为“愚”。
四者,非凡非愚。即是所谓如来的至圣智慧圆满究竟,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都已除尽,故不是凡愚也。
而所谓的“凡”者,即是泛也,准照其修行为人之德行,其对于佛法的损失或利益无法分别,泛泛然而受生于六道,等同于凡夫之类。而对于六道轮回的去来善恶,是非对错轻重不知,此乃是为“愚”也。
如今想要往生于极乐净土,而造作修行净业之人,能够了知此娑婆世界,其痛苦深切充满于世间,因此特别生起厌离背弃,知其不可以长久居住。听闻佛说有西方极乐世界,其殊胜快乐无有穷极,于是专精至诚、存心忆想阿弥陀佛,誓愿往生而无有疑惑。如此既能永远消灭痛苦之流,长久辞去染污之三界,那么其即非薄根浅解之人,也不会泛泛然而随业受生,是故非是“凡”也。只要能够一心念佛而求往生于彼西方国土,能够于佛道中悟得无生,当来即可究竟作佛,意念专门想要广度法界一切的众生。能够运用此菩提心,一定可以往生于极乐妙刹,由于其有如是殊胜之见解,是故非是“愚”也。
此外所谓的不间杂烦恼“结使”者,“使”谓十使,“结”谓九结。念佛之心,即是第六意识,第六识心王依于正道而生起。想要作恶事的时候,种种的结使烦恼,才可以容许其得以生起。可是当其正在念佛之时,与遍行的五个心所,以及善的十一个心所相应,不会牵动诸结使烦恼,这是由于恶念无有因缘可以生起之故。心念攀缘于其他异于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之境界时,结使烦恼于是便生起;专注于忆念阿弥陀佛时,结使烦恼便眠伏不起,是故说其为不间杂于结使烦恼而念佛也。
发愿要求生于极乐净土者,即不应当言其间杂。这是因为由于结使烦恼尚未断除,才容许可以说他间杂而生起。若是已经灭除烦恼之圣人,则不得间杂而生起。如是则由于凡夫尚未断除结使烦恼,是故时时会有现行产生。念佛时是以清净心,其体性乖违于结使烦恼。心地端正而念佛时,诸般结使烦恼即不现行。如念佛的正念有间断时,心中没有觉知防备而结使烦恼即能生起;并非说其是完全已经灭尽结使烦恼,才称之为“不间杂”结使烦恼的念佛。因为圣人的烦恼迷惑已经断尽了,此娑婆世界便足以安居,不必再劳苦念佛,而求生于彼极乐国土。
第五
第五。《最胜妙定经》云:“若是有人建造种种的寺院佛塔,其数量有无边之多,不如有人于暂时之间,端正身心而静虑思惟。”又如诸部的大乘经典当中,说无生之道理,教人应当要修道学习智慧。
疑惑者曰:准照依循前述之教法,佛陀殷勤赞叹无生,乃是在一切的业行当中,特别最为尊贵殊胜。而《阿弥陀经》等经典,劝导众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厌离恶弃娑婆世界,发愿求生于弥陀净土。然而“生”乃是一切老病死等过患之主,“生”如果能够灭尽,则种种过患便消除。若是舍弃娑婆之“生”,而求于西方之“生”,则过患之因便会渐渐增广。何以不作无生之行,以悟得本有之法身。而却教人忆念阿弥陀佛之色身形相,使“生”之因不能了脱。设使能够“生”于彼国,那么与此娑婆世界之“生”,又有何差殊呢?若是能够专门观照无生,则去佛不远,心即是佛,何必假借他方世界而求呢?此净土行业既然教人专修,期望师父能开示其甚深之意趣。
会通曰:修行之缘和言教之兴起,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然而言教演说会有不同,这实在是因为根器之差别。何以故呢?广泛地谈论其根器,简略来说有二种意义:一者业深,二者行浅。业行较深之道侣,可以学习无生之理。修行浅薄之流,却应当要生于净土。
若是说到修行的造作业行,总共有二条路径:一者是倒还生死。二者是出离生死。所谓“倒还生死”者,是说此人虽然有在学习佛法,但是只为了名闻利养,不畏惧将来生死轮回倒悬危险之果报。或是贪求殊胜之见解,转而执著人我是非,自我称是、非责他人,不摄受身口意三业。言语上宣说无相之理,可是心中的执著妄想却炽然不止,设使让他学习“无生”,反而只是成为其显异惑众之伎艺。见到他人念佛,即横怒而嗔恨嫌恶,致使念佛修行之人,心中怀著退却退道之念。自己口中宣说有佛法妙药,自我畏惧无法安忍而不能服用修行,反而去食用其余导致疾病之贪嗔痴毒药。以此妄想心为业,其心乃攀缘而漂流浪游。自心既然不能谛察明了,未能加以管制看守,自己称云我已悟解,可是其自我的勘察检视、反省忏悔却完全都无。不知不觉之间便已命终,却又沉沦于生死之中,于六道中来去逡巡受于艰苦,解脱之事未能期待,此即是为“倒还”生死者。
所谓的“出离”生死者,又有二种门路:一者无生。二者有相。所谓的“无生”者,即是心中守于安恬寂静,能够了别外在之缘,对于其是依他有、是遍计无之二相,善于了知而取舍。制止心念使其任运自然,而不住于空有二边。口中言说、心中能行,随于种种的事相当中勘验检视自心。不论是违逆之境或是顺境,其心念都可以均齐平等。且如将炭火吞食,或是口中饮食美味,畅快喜悦无法称赞。吃火食炭对其来说,并不差别于受用美食。而于一切的违逆境界与顺适之境,都可以如此平等相待,如此便堪能住于娑婆世界,即使长久居住也不会退转。回转此污秽之国土,翻转作为清净的世界,其功德力用既然如此,即能成就出离生死之行也。
所谓的“有相”者,是指有的修行人其污垢业缘的障碍深重,因此无相之行难以成就。若是住在此方娑婆世界,诸般的痛苦便更再增加积聚。虽然想要守住自心使其内在寂静,可是心念却散于境界而被外缘所牵引,心念既然随逐于境界而移转,那么“无生”便不可能悟得。若是能够专心缘念于一尊佛,观想忆念阿弥陀佛,种种恶业不再作为,而求生于西方净土。见到他人别种的修行业道,能够随喜赞叹而加以显扬;听闻到他人之过非,不会生起轻视毁谤。系住心念于极乐世界这一处,远远遥想于西方净土。身业礼拜、口业称念赞叹、意业忆想,如是三业互相扶持,则必定可以往生彼国,如是也能够成就“出离”生死之行也。
希望大家能够各自以自己的根器检验于教法,契合于自己的才是适当之修行。如果自己明了认定是业行深厚之人,其地位已经居于不退转之地,那么便不必劳苦取相,而发愿求生西方。若是根行浅薄之人,尚未能够免于六道生死的流转波浪,那么“无生”一要证得,才能够出于生死之缠缚。若是只有口中称诵“无生”,而其身心所作的却与口中的“无生”并不同一,考据其能证得的,百人之中无有一人。是故凡夫之人想要证得无生,必定要由殊胜的境界。所以想要求“无生”者,一定先要求见于阿弥陀佛,以此作为证得无生之胜缘。
若是长久住于南阎浮提世界,虽然常常可以遭逢善友,虽然也能听闻正法,可是说法的人也是凡夫,日夜虽然恒常听闻佛法,可是未能证得无生之理。《维摩结经》云:“虽然终日说法,不能令人证得寂灭、修习佛道,即是无益之戏论,非是求法也。”设使来生来世,能够遇到善友,重新再起如今修法之因,还是成为戏论。那么不如求生于西方净土,便能够断绝于三界轮回,登入于七宝之林,一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正法言语,如微尘沙数的法忍,应念便可圆满明了。应当详细探究此二种缘起,勿再烦恼犹豫也。
第六
第…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