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白话译

  仰望思惟释迦牟尼佛开启一代弘法之时运,乃是为了广大利益有缘的众生,佛陀的言教阐示随著各方时宜和众生的根器,使一切的众生皆能均沾佛法之滋润。若是能够亲蒙释迦牟尼佛圣人之教化,则能依于佛道之修行而悟得三乘之法。而如今像法末法之时福德转薄、因缘疏浅,因此劝导众生归向于极乐净土。 ···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

  唐·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法宣法师白话译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第十四

  仰望思惟释迦牟尼佛开启一代弘法之时运,乃是为了广大利益有缘的众生,佛陀的言教阐示随著各方时宜和众生的根器,使一切的众生皆能均沾佛法之滋润。若是能够亲蒙释迦牟尼佛圣人之教化,则能依于佛道之修行而悟得三乘之法。而如今像法末法之时福德转薄、因缘疏浅,因此劝导众生归向于极乐净土。

  凡是想要修行净业之人,必须要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而将一切的善根,回向往生于彼极乐国土。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誓愿度化娑婆世界一切之众生,上至于尽其现生的一个形体而专精念佛修行者,下至只有临命终的十念,不论是上中下根机之人只要能够信愿决定,皆可得以往生西方净土。

  然而当今学佛之人心中特别怀有疑惑忧虑,认为诸般的经典论典,其文句有些互相违背,若是不能够互相融会贯通,种种疑惑与争端便莫能断绝。因此以下简略陈述十四种决断,来解释贯通种种知见之湍急水流,有广博见识和通达才能之人,希望能够探寻而取其悟解也!

  第一

  第一。《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疑惑者曰:般若经里面说,若是以色相、音声来求佛,则判定其为邪道。而《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等,却教人观想阿弥陀佛的身形相貌,又要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也!既然求佛而不能离于色相和音声,如何可能不落入于邪道呢?若是归向于正道,净土是可以依凭的。可是般若经却判定其为邪道,纵使作念佛观佛之修行,恐怕会归入于魔境。此两种修行之途没有办法决定,其是非黑白请加以分别。

  会通曰:释迦牟尼佛演说教法,其义理有很多的法门,各个皆能称合其时宜根机,平等而无有差异。般若经等所说的,自然是一个法门。而《阿弥陀经》等经典,又是另外一种义理。何以故呢?一切的诸佛同样都有三身。法身佛并没有形体,非是音声色相,若是以形色音声之相而求取,此即是为邪道。

  这实在是因为二乘之人以及初发心的小菩萨,听闻佛陀说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并非相离而有差异,因此即认为法身同样是有色相、音声。由于其只能见到化身之色相,于是便执著法身也是如此有形色。于是便以化身的色声之相,求见佛陀之法身。但是深妙之理体精细微密,色相与音声永远断绝,如今二乘及小菩萨既然以色相音声求睹佛陀之法身,是故说为邪道。

  而《阿弥陀经》等经典,劝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及观想佛相,发愿求生于极乐净土者。这实在是因为凡夫的业障深重,而法身佛之体性幽隐微密,诸法之体性难以攀缘。因此暂且教其称念佛名,观想阿弥陀佛之形相,并且礼拜赞叹,使其业障断除福德生长,阿弥陀佛之愿力与众生之修行互相资助,以此求生于西方净土,心中想要求得遭逢化身之佛,以作为不退转于佛道之良好而殊胜的因缘。

  所以古代以来智慧通达之人,咸皆依照此《弥陀经》等之教化,观想阿弥陀佛之形相,称念其名号,以求能够见到化身佛,祈求其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能够亲自前来接引。于是便感得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教化之主化身现形,慈悲降念而前来相迎,其人果报尽时乘坐于莲华,即得往生于彼极乐国土。

  其最初之发心与后来获得之果报境界,与理体相契而无互相违背,称念佛号和观想形相,并非是邪魔之道。岂可独独心怀一种执著,不能体悟释迦圣人之悲心,而以种种的异说纷纭,使令他人产生疑惑,若是能够探寻思惟此要决,黑白是非便足以分明了。心中的疑惑和犹豫不决既然没有了,便能至诚归心于净土之微妙行业,勿要生起种种邪思乱想,反而堕落于三途之中,令众般的痛苦逼迫伤害,到那时才后悔以前之过失而想改过,又如何能够来得及呢?

  第二

  第二。《佛藏经》云:“若有比丘,见到有佛、法、僧、戒可取著者,是为邪魔之眷属,非是我之弟子。我亦不是彼人之本师,非是我所摄受护念也!”

  疑惑者曰:《佛藏经》里面说,自心之外见佛,皆说其是邪魔,佛陀不是彼人之本师,说彼人非是佛陀之弟子。可是如果依照净土之教法,专门使令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观想彼佛之种种相好,求生于阿弥陀佛之国土,那么此取相而求之行为即非佛陀之弟子,佛陀非是彼人之本师,云何可以得到诸佛之护念,而得往生于西方净土呢?仰望探寻此二种教法,无不皆是释迦牟尼佛之言教,两种说法既然有差殊,应当要如何取决判定呢?

  会通曰:教法的轨迹有万般的差别,可是皆同归于一个真实之义。然而随著根机之差别而建立教化,其义理则各别有不同的言语诠释。仔细审察两部经典,文句虽然互相乖违而理体却是同一的。何以故呢?佛、法、僧、戒者,有三种不同:一者真谛。二者别相。三者住持。

  真如之体性清净,烦恼障、所知障二种遮障完全消亡,本有之觉性圆满光明,如是即为真性之佛。守其体性而不改变,使殊胜之智慧轨范而成就,一切的菩萨大士之所同缘,六度万行由此而彰显,此即为是真正之法也。符合隐奥难思之理体而契会之,远离诤论绝于言语,此乃是真实之僧也。真性净洁澄清庄严,本体清净而无染垢,即是真性之戒也。根据这样的殊胜义理,是故说为真谛。《涅槃经》云:“若是能够观察三宝,其体性即是常住而同于真谛。此即是诸佛,最上的誓愿。”即是其义理也。

  所谓的别相者,“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也。“法”有四种,即理体、言教、修行、果证也。“僧”有二种,即有为僧、与无为僧也。“戒”者,即在家和出家的修道行者,止持和作持二种规范,以及所有一切的戒品。如今重视修行别相,乃是为了能够证得真谛。于佛法中起而修行之人,只知道别相的佛法僧戒,便以为是究竟之法,不能悟得真谛之根源。学习戒律之流类,也都是为了帮助修道。而佛陀之名号,只是应化示现而非真实,乃是用来接引小乘与凡夫之人,权巧作为休憩的化城屋室。下根机的小乘与凡夫愚迷而不能了知真义,却将别相预先执著为真实,所以佛陀呵责,称其是为魔之眷属。

  佛陀之真子,要能通达我法二空,以期远契于如如之理,才能达到释迦牟尼佛之本愿。如果执著不前而端居于差别的名言形相,不能体悟其真如空性,却是又再入于邪魔之乡,远远违背于佛法。

  但是若要超越于五阴魔,必定要因常住法身。烦恼障之魔想要消除,就要依赖虚空等禅定。想要出离天魔之界,还要有慈悲三昧之等持。期望能够消灭死魔,其功效要根据四神足之禅定。仰望瞻视于四方天下,若非释迦大圣则莫能如此。降伏观察四种魔境,岂是下根凡流的众生所能够达到其功效的呢?

  若是不能栖神于佛法至道,想要断绝贪爱之网则无有缘由。能够系念思想归于真理,才能阻隔胎卵湿化四生和三恶道的迷乱之途轨。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化凡夫之流,暂且学习观想坚固,若是能够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暂且求其能够不退转于佛道。得以往生阿弥陀佛化现之土,见到阿弥陀佛之化身,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作教化主而提携之,便能悟得无生忍,证得一真平等法界,一切佛法皆能够了达而分明。于是便可藉此念佛法门的不可思议功德,破坏诸魔之罗网,近则能够超越三界的生死,远则能够证得佛果菩提。

  若是不能如此依靠阿弥陀佛而精进念佛修行,则还要沉沦堕落于三恶道之中,长时劫中受诸痛苦,解脱生死则未能期待。详细明了此二说之因,其实是毫无违背诤论,千万不可随于一端之见解,随意执著而产生疑惑。如果随顺于此念佛之要门,乃要专精忆想彼极乐国土;如果心中仍然忆想要住于此娑婆世界,则很难断绝于六道之轮回。大家可以检验此语之理而随顺修行,仔细观察自己因行之浅深,自然能够分别其不同的利益。详究其因行而思惟忆念其究竟之理,念佛修行而其最后契入的真如本体又有何差异呢!

  第三

  第三。《无量寿经》云:“于此娑婆世界一日一夜的修道,胜过于其余的佛土一百年。”《维摩诘经》云:“娑婆国土有十种事相之善法,是其余诸佛国土之所没有的,所谓的以布施摄受贫穷等等。”

  疑惑者曰:如果准照此二经典所说的,于娑婆世界修行佛道,乃是胜过其余他方之世界,何必要劳苦而专门忆念阿弥陀佛,期愿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舍弃殊胜的修行环境而求生于较差的他方世界,使修道之业行难以成就,执取与舍弃之二种路途,希望能够详细唱演其原委。

  会通曰:佛陀弘扬佛法之规则,无不皆能存其利益,各自随著一个趣向,而其义理并不互相违背。何以故呢?修行之根机,总共有两种阶位,若是尚未登于不退之位的人,难以居住于污秽之国土。如果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来修行,有很多的退道之缘,违逆和顺境之缘触于凡夫之情执,便产生了忧喜之心。贪爱和憎恨之念竞相发生,种种恶业又再造作兴起,没有办法自我安定修行,终究还是沉沦于三恶道之中。

  若是已经修习因地经过万劫,其法忍已经成就,污秽的国土才堪能居住,才能真的利益众生。既然成就了自我之修行,已经免离于生死轮回,能以十种善行之事利益他人,乃是其余诸方世界所不能及的。这是因为其余的佛国净土,其依报国土之境界、极为精致美妙丰华富足,种种的资生用具完全没有亏缺,所须之事物…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