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仰望思惟釋迦牟尼佛開啓一代弘法之時運,乃是爲了廣大利益有緣的衆生,佛陀的言教闡示隨著各方時宜和衆生的根器,使一切的衆生皆能均沾佛法之滋潤。若是能夠親蒙釋迦牟尼佛聖人之教化,則能依于佛道之修行而悟得叁乘之法。而如今像法末法之時福德轉薄、因緣疏淺,因此勸導衆生歸向于極樂淨土。 ···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
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法宣法師白話譯
第一
第二
第叁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叁
第十四
仰望思惟釋迦牟尼佛開啓一代弘法之時運,乃是爲了廣大利益有緣的衆生,佛陀的言教闡示隨著各方時宜和衆生的根器,使一切的衆生皆能均沾佛法之滋潤。若是能夠親蒙釋迦牟尼佛聖人之教化,則能依于佛道之修行而悟得叁乘之法。而如今像法末法之時福德轉薄、因緣疏淺,因此勸導衆生歸向于極樂淨土。
凡是想要修行淨業之人,必須要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而將一切的善根,回向往生于彼極樂國土。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誓願度化娑婆世界一切之衆生,上至于盡其現生的一個形體而專精念佛修行者,下至只有臨命終的十念,不論是上中下根機之人只要能夠信願決定,皆可得以往生西方淨土。
然而當今學佛之人心中特別懷有疑惑憂慮,認爲諸般的經典論典,其文句有些互相違背,若是不能夠互相融會貫通,種種疑惑與爭端便莫能斷絕。因此以下簡略陳述十四種決斷,來解釋貫通種種知見之湍急水流,有廣博見識和通達才能之人,希望能夠探尋而取其悟解也!
第一
第一。《金剛般若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疑惑者曰:般若經裏面說,若是以色相、音聲來求佛,則判定其爲邪道。而《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等,卻教人觀想阿彌陀佛的身形相貌,又要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也!既然求佛而不能離于色相和音聲,如何可能不落入于邪道呢?若是歸向于正道,淨土是可以依憑的。可是般若經卻判定其爲邪道,縱使作念佛觀佛之修行,恐怕會歸入于魔境。此兩種修行之途沒有辦法決定,其是非黑白請加以分別。
會通曰:釋迦牟尼佛演說教法,其義理有很多的法門,各個皆能稱合其時宜根機,平等而無有差異。般若經等所說的,自然是一個法門。而《阿彌陀經》等經典,又是另外一種義理。何以故呢?一切的諸佛同樣都有叁身。法身佛並沒有形體,非是音聲色相,若是以形色音聲之相而求取,此即是爲邪道。
這實在是因爲二乘之人以及初發心的小菩薩,聽聞佛陀說法身、報身、化身,叁身並非相離而有差異,因此即認爲法身同樣是有色相、音聲。由于其只能見到化身之色相,于是便執著法身也是如此有形色。于是便以化身的色聲之相,求見佛陀之法身。但是深妙之理體精細微密,色相與音聲永遠斷絕,如今二乘及小菩薩既然以色相音聲求睹佛陀之法身,是故說爲邪道。
而《阿彌陀經》等經典,勸人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及觀想佛相,發願求生于極樂淨土者。這實在是因爲凡夫的業障深重,而法身佛之體性幽隱微密,諸法之體性難以攀緣。因此暫且教其稱念佛名,觀想阿彌陀佛之形相,並且禮拜贊歎,使其業障斷除福德生長,阿彌陀佛之願力與衆生之修行互相資助,以此求生于西方淨土,心中想要求得遭逢化身之佛,以作爲不退轉于佛道之良好而殊勝的因緣。
所以古代以來智慧通達之人,鹹皆依照此《彌陀經》等之教化,觀想阿彌陀佛之形相,稱念其名號,以求能夠見到化身佛,祈求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能夠親自前來接引。于是便感得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教化之主化身現形,慈悲降念而前來相迎,其人果報盡時乘坐于蓮華,即得往生于彼極樂國土。
其最初之發心與後來獲得之果報境界,與理體相契而無互相違背,稱念佛號和觀想形相,並非是邪魔之道。豈可獨獨心懷一種執著,不能體悟釋迦聖人之悲心,而以種種的異說紛纭,使令他人産生疑惑,若是能夠探尋思惟此要決,黑白是非便足以分明了。心中的疑惑和猶豫不決既然沒有了,便能至誠歸心于淨土之微妙行業,勿要生起種種邪思亂想,反而墮落于叁途之中,令衆般的痛苦逼迫傷害,到那時才後悔以前之過失而想改過,又如何能夠來得及呢?
第二
第二。《佛藏經》雲:“若有比丘,見到有佛、法、僧、戒可取著者,是爲邪魔之眷屬,非是我之弟子。我亦不是彼人之本師,非是我所攝受護念也!”
疑惑者曰:《佛藏經》裏面說,自心之外見佛,皆說其是邪魔,佛陀不是彼人之本師,說彼人非是佛陀之弟子。可是如果依照淨土之教法,專門使令衆生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觀想彼佛之種種相好,求生于阿彌陀佛之國土,那麼此取相而求之行爲即非佛陀之弟子,佛陀非是彼人之本師,雲何可以得到諸佛之護念,而得往生于西方淨土呢?仰望探尋此二種教法,無不皆是釋迦牟尼佛之言教,兩種說法既然有差殊,應當要如何取決判定呢?
會通曰:教法的軌迹有萬般的差別,可是皆同歸于一個真實之義。然而隨著根機之差別而建立教化,其義理則各別有不同的言語诠釋。仔細審察兩部經典,文句雖然互相乖違而理體卻是同一的。何以故呢?佛、法、僧、戒者,有叁種不同:一者真谛。二者別相。叁者住持。
真如之體性清淨,煩惱障、所知障二種遮障完全消亡,本有之覺性圓滿光明,如是即爲真性之佛。守其體性而不改變,使殊勝之智慧軌範而成就,一切的菩薩大士之所同緣,六度萬行由此而彰顯,此即爲是真正之法也。符合隱奧難思之理體而契會之,遠離诤論絕于言語,此乃是真實之僧也。真性淨潔澄清莊嚴,本體清淨而無染垢,即是真性之戒也。根據這樣的殊勝義理,是故說爲真谛。《涅槃經》雲:“若是能夠觀察叁寶,其體性即是常住而同于真谛。此即是諸佛,最上的誓願。”即是其義理也。
所謂的別相者,“佛”有叁身,即法身、報身、化身也。“法”有四種,即理體、言教、修行、果證也。“僧”有二種,即有爲僧、與無爲僧也。“戒”者,即在家和出家的修道行者,止持和作持二種規範,以及所有一切的戒品。如今重視修行別相,乃是爲了能夠證得真谛。于佛法中起而修行之人,只知道別相的佛法僧戒,便以爲是究竟之法,不能悟得真谛之根源。學習戒律之流類,也都是爲了幫助修道。而佛陀之名號,只是應化示現而非真實,乃是用來接引小乘與凡夫之人,權巧作爲休憩的化城屋室。下根機的小乘與凡夫愚迷而不能了知真義,卻將別相預先執著爲真實,所以佛陀呵責,稱其是爲魔之眷屬。
佛陀之真子,要能通達我法二空,以期遠契于如如之理,才能達到釋迦牟尼佛之本願。如果執著不前而端居于差別的名言形相,不能體悟其真如空性,卻是又再入于邪魔之鄉,遠遠違背于佛法。
但是若要超越于五陰魔,必定要因常住法身。煩惱障之魔想要消除,就要依賴虛空等禅定。想要出離天魔之界,還要有慈悲叁昧之等持。期望能夠消滅死魔,其功效要根據四神足之禅定。仰望瞻視于四方天下,若非釋迦大聖則莫能如此。降伏觀察四種魔境,豈是下根凡流的衆生所能夠達到其功效的呢?
若是不能棲神于佛法至道,想要斷絕貪愛之網則無有緣由。能夠系念思想歸于真理,才能阻隔胎卵濕化四生和叁惡道的迷亂之途軌。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化凡夫之流,暫且學習觀想堅固,若是能夠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暫且求其能夠不退轉于佛道。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化現之土,見到阿彌陀佛之化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作教化主而提攜之,便能悟得無生忍,證得一真平等法界,一切佛法皆能夠了達而分明。于是便可藉此念佛法門的不可思議功德,破壞諸魔之羅網,近則能夠超越叁界的生死,遠則能夠證得佛果菩提。
若是不能如此依靠阿彌陀佛而精進念佛修行,則還要沈淪墮落于叁惡道之中,長時劫中受諸痛苦,解脫生死則未能期待。詳細明了此二說之因,其實是毫無違背诤論,千萬不可隨于一端之見解,隨意執著而産生疑惑。如果隨順于此念佛之要門,乃要專精憶想彼極樂國土;如果心中仍然憶想要住于此娑婆世界,則很難斷絕于六道之輪回。大家可以檢驗此語之理而隨順修行,仔細觀察自己因行之淺深,自然能夠分別其不同的利益。詳究其因行而思惟憶念其究竟之理,念佛修行而其最後契入的真如本體又有何差異呢!
第叁
第叁。《無量壽經》雲:“于此娑婆世界一日一夜的修道,勝過于其余的佛土一百年。”《維摩诘經》雲:“娑婆國土有十種事相之善法,是其余諸佛國土之所沒有的,所謂的以布施攝受貧窮等等。”
疑惑者曰:如果准照此二經典所說的,于娑婆世界修行佛道,乃是勝過其余他方之世界,何必要勞苦而專門憶念阿彌陀佛,期願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舍棄殊勝的修行環境而求生于較差的他方世界,使修道之業行難以成就,執取與舍棄之二種路途,希望能夠詳細唱演其原委。
會通曰:佛陀弘揚佛法之規則,無不皆能存其利益,各自隨著一個趣向,而其義理並不互相違背。何以故呢?修行之根機,總共有兩種階位,若是尚未登于不退之位的人,難以居住于汙穢之國土。如果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有很多的退道之緣,違逆和順境之緣觸于凡夫之情執,便産生了憂喜之心。貪愛和憎恨之念競相發生,種種惡業又再造作興起,沒有辦法自我安定修行,終究還是沈淪于叁惡道之中。
若是已經修習因地經過萬劫,其法忍已經成就,汙穢的國土才堪能居住,才能真的利益衆生。既然成就了自我之修行,已經免離于生死輪回,能以十種善行之事利益他人,乃是其余諸方世界所不能及的。這是因爲其余的佛國淨土,其依報國土之境界、極爲精致美妙豐華富足,種種的資生用具完全沒有虧缺,所須之事物…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