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P10

  ..续本文上一页似像,使观心流利,先说座像二观也。」灵芝疏云:「华座观者:欲瞻尊境,先观坐处。如对君上,目视阶陛。」

  直指疏云:「佛所坐者,莲台为座,故当想莲花也。」七宝地上作莲华想者,总明台座所依处也。灵芝疏云:「华依于地,显是台座,非池莲也。」

  癸二、别说分二

  初、明华叶 二、明华台

  子初、明华叶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演义云:「先观整朵莲华,华叶有八万四千,每叶有百宝色,又有微细纹脉,好比天然妙画。又有八万四千光。华叶之量,有二百五十由旬。华叶两间交处,有如意宝珠以为庄严。珠放宝光,犹如伞盖,覆于莲华之上。」灵芝疏云:「光形如盖,下覆其地。」

  子二、明华台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初、明台体。此莲下,明校饰。演义云:「此华内之台也。毗楞伽,见前。甄叔迦,此云赤色。西土树名。华赤色,形如手。此宝似之,因以名焉。」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此明台上宝幢。即土台面四向立柱。上擎网幔,以覆佛顶。(灵芝疏)演义云:「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超出七金为高。」直指疏:「前观宝树,止高八千由旬;今宝幢高百千万亿山王,观境展转深胜可知。」演义云:「夜摩,此云善时,谓以莲华开合,善适昼夜时分也。」灵芝疏:「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彼天华光,庄严最胜,故多取为比。」复下,明珠放光。直指疏云:「幢幔周围,皆有如意珠璎珞垂也。」一一金下,明光色变现。灵芝疏云:「其色变现为三:金台、珠网、华云也。更有别相,故云随意等。」施作佛事,谓随机利物。直指疏云:「见台,则悟如来妙觉果。见网,则解心地众法门。见云,则知菩萨万行因。故随现佛事,机无不被其泽也。」

  癸三、结成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壬二、明座本因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阿弥陀佛昔为国王,遇世自在王佛,弃国出家,法名法藏,发四十八愿。(详见无量寿经)彼国依报境界,身寿光明,种种庄严,一切果相,皆愿所成,岂唯华座?寄此点示,使知净土即佛愿体,愿由心发,即佛心体。故知愿力理绝言思矣!(灵芝疏)

  壬三、总示观法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灵芝疏云:「不先华座,则观佛不成。」故观佛须先观华座也。

  演义云:「首句,念作观看。观想须专一,不可夹杂,少一不慎,观即不成。故嘱以不得杂观。皆当一一观之,谓:叶、珠、光、台、幢,循序而进,依次不紊。」灵芝疏云:「一一观之,贯下五种。华叶及幢,皆有珠光。台不明光,在文少略。镜中见面,喻其无差。」

  释论云:「了了分明,皆令得见:然外境可同时具现,一览无余,以用眼根故;作观只凭心力;用心与用眼,成反比例,必待前念既灭,后念始生。只能为时间之继续(竖义),不能为空间之普遍(横义)。莲华之瓣、脉、光,各有八万四千,何能同时皆令得见?此非眼根所见,乃定慧之境。谓修三摩地(或称三昧),如菩萨四智中之『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随观一境,众相现前。三摩地分大小二类,如瑜伽说:『云何小三摩地?谓或由所缘故小,观少色故。.........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谓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遍一树下,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发生胜解。』又有一分修、具分修之别:『一分修三摩地,谓于此中,或唯作意思惟光明相,或唯作意思惟色相,而入于定。具分修三摩地,谓具思惟而入于定,亦了光明,亦见众色。』准此,如『分别次地,一一观之』,为一分修。若将瓣、脉、光,总揽观之,则为具分修。要非借定力不为功。然佛之本愿,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其他珠网台幢,皆一一于定中观之。不取别宗外道方法,不作世事杂念,即是正观。成与不成,皆属顺益,而无违损。」

  壬四、显观利益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演义云:「此观若成,灭罪多矣,故云五万亿劫。罪灭,则福生,尘去,则明生;生极乐国,无可疑也。」

  灵芝疏云:「此是观佛最初方便,灭罪犹少。次至像观,灭罪乃多。后至佛观,得无生忍,即破无明。」

  壬五、简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辛二、观圣像(第八、圣像观)分二

  初、结前标后 二、正示观法

  壬初、结前标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见句,结前。次句,标后。灵芝疏云:「众生无始未识真佛,多见形像,故使先观。以像表真,观佛易就。」

  壬二、正示观法分四

  初、通示想佛之意 二、正明想佛之法 三、结示 四、显益

  癸初、通示想佛之意分四

  初、明佛身普遍,能应物心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体

  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

  四、结劝修因,须依果德

  此一段经,我佛如来欲明佛观,故于像观之首,先叙观佛之功;即是开示众生成佛要道。一经妙旨,唯在此文。后学讨论,宜须穷究。此而不了,余竟何言。(灵芝疏)

  子初、明佛身普遍,能应物心

  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初句、征。谓:观佛其利安在?诸下,释。此中正说弥陀;以法身体同,故言诸佛。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明诸佛果证法身,无所不遍;则与众生因地法身,无二无别。故众生作想,佛身随应。疏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能入众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故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如势至圆通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明佛常念众生。「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此明众生不念,有应无感也。「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明众生念佛,感应道交也。此实弥陀世尊同体大慈悲善根力,随缘赴感,应物垂形,不思议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灵芝疏)

  子二、明行者想成,即其佛体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初句、示心境相应。是心下,显因成果相。下二句,释成上义。是心者,即指行者观佛之心。由观佛相,相现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据小身丈六为言,其功若此。若观八万四千相好,心具亦尔。教令观佛,其功若此。众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云是心作佛。恐谓修成佛从外得,祇由此心当体是佛,故使建修,无不果满,故云是心是佛。若不尔者,生彼国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当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莲胎孕质,即是此心。是证菩提不从他得矣。(灵芝疏)

  约论云:「作者,离自然义。是者,离因缘义。知是心作佛,不知是心是佛,则昧本妙而滞功勋;知是心是佛,不知是心作佛,则任天真而废修证。离此二边,一念圆融,方明中道。」

  释论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句,为全经之总汇。作、是二字,又为二句之纲领,示心佛不二之义。华严经解脱长者语善财云:『善男子!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佛,随意即见。.........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悉如梦,知一切佛悉如电光,了知己心如水中像。知一切佛皆悉如幻,己心亦尔。知一切佛声音如响,己心亦尔。如是知,如是解,如是入。』华严之诠「入」字,圆融如此;揆诸本经,谓佛之法身入众生心想中,或众生心想入佛心中,皆无不可。不必问他来我往,非他非非他,非我非非我;自他皆不可得,是谓心一境性。古德疏注此章,既云「感应道交」,复恐谓心外有佛,每为种种补救之词,以泯此见。实则心作心是之句,本已圆融;无疆界之可泯。修观属熏种作用,不求感应,以免躁进着魔(魔谓神经病)。俟工力纯熟,如水到渠成,春回华绽,自得效果。故初机行人,不求与佛相应,唯求与经相应,所谓『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是也。」

  子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号之一也。出世法无不究尽。深广无际,故喻如海。佛德无边,略举遍知以摄余者。果人万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专勤修习,功不虚矣。(灵芝疏)

  子四、结劝修因,须依果德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祇由观佛功德高深,故劝系想。前则通举诸佛,此则别指弥陀,结归今经正意。故云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即十号中略举三号。委释如别。(灵芝疏)

  癸二、正明想佛之法分二

  初、正观三像 二、观成境界

  子初、正观三像分二

  初、观佛像 二、观二菩萨像

  丑初、观佛像分二

  初、正明观像 二、因像见土

  寅初、正明观像

  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以像表真,从易至难;故若画、若雕,随人见熟,即以为境。坐彼华者,即前华座。(灵芝疏)

  寅二、…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