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注云:「帝释瓶,帝释天之宝瓶也。所须万物,自然涌出。又名德瓶。」有大下,光变幢盖。灵芝疏云:「映现有二:大千佛事,一也。十方佛国,二也。示生、唱灭,说法度生,皆名佛事。」
壬二、总示观法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恐其参乱,故令次观。茎等五种,即是次第。茎谓根干,必兼枝条。(灵芝疏)
辛三、结示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庚五、池观分三
初、总标 二、别显 三、结成
辛初、总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极乐有八池,此有二说:一谓一国有八池,灵芝疏:「一国八池,渠道相通。」二谓八池水,即八功德池,演义云:「言极乐有八池者,并非指土祇有八个池;乃指一池有八功德。谓池中有水,水有八德。下结云:『八功德水』者是也。幸勿以文害意。」后义为胜。演义续云:「须知极乐国中,有总报池,圣凡共业之所感报。小本云:『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指此池也。其大无喻。十方众生往生彼国,即在此池。池水汪洋,如香水海。水上莲华,居中者,如须弥卢;其八品旋绕,如七金山。十方苦恼众生,闻知识开示,信得有西方极乐世界,国中有阿弥陀佛;肯发心念佛,愿生彼国者,此池内即有一朵莲蕊透出。故知总报池,匪唯彼国圣凡所共有,尽十方众生皆共有也。若言别报池者,别业所成,千差万别,大小不同,行人修功所致。其数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各在楼阁之傍,行树围内。行人生彼国后,自所受用者也。今经所观者是也。」
辛二、别显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初二句,明水色。演义云:「一一二字,承上八池而来。言彼佛国内,所有无量阿僧祇不可说池;每一一池水,无不七宝所成。」灵芝疏:「池塘阶岸,众宝合成;池中泉水,色亦如然。故云七宝成也。」其下二句,示出处。灵芝疏:「每一池心,各有珠王;泉从王出,流落池中,常时盈满。」演义云:「其净国之宝,与我娑婆不同。此土虽有七宝,其体坚硬。彼国之宝,其体柔软。」分为下,明支流。笺注云:「凡一源而歧出者曰支。」谓宝水从如意珠王中生;自一源出,分作十四支流。如意,即梵语摩尼。摩尼宝珠,为众宝之王。故七宝水从彼而生,亦名摩尼水。水既宝成,故各有妙色。况是黄金为渠。(演义) 黄下,明渠成。渠,水所居也。如沟渠、河渠。演义云:「渠,即池也。渠底有沙,沙名金刚。则上下明彻可知。」笺注云:「杂色,谓五彩相合也。」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此明池中莲华,及水流华间出声演法也。初二句,示数。次二句,明量。灵芝疏云:「十二由旬,计四百八十里。小本经但云大如车轮,举其极小者耳。」其摩下,明水流华间。灵芝疏:「从如意珠出,故云摩尼水。华梵互举也。寻树上下,寻,犹循也。树,即茎也。言水循华茎,上入华中,旋转发声,却从茎下。」释论云:「此水不唯在池流注华间,亦且寻树上下,作悬瀑飞泉,故能有声,演说妙谛。而百鸟和之,赞叹三宝。」其声下,水声演法。灵芝疏云:「演说有三:四念处,一也;六度,二也;赞佛相好,三也。」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此明珠王出光,化禽演法也。百宝色鸟,灵芝疏云:「即小本中白鹤孔雀,今经下文凫雁鸳鸯。即知珍禽非止一类。今此但举毛色,以通收耳。赞叹三宝,令归向故。」
问:佛国中用何种语言文字?泉之与鸟,依何而说?
答:此有二义:一、有名句文身,二、无名句文身。一者、生净土之人皆来自殊方,语言各异,泉鸟等声,随听者之识而转,梵天闻为梵音,阎浮闻为世语。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随所解。华严所谓「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是也。又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若约了义,佛无言说,众生自识所变,如闻佛说,而各生解。水声鸟声,应知亦尔。二者、音以意会,不假诠说。如成唯识论云:「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非谓一切诸余佛土」。管弦音韵,无名句文,然闻者或哀或乐,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盖闻声而得解也。.........凡此皆不待名句之诠,而自能领会,尘世且然,何况净土佛愿所成,各物皆起自然妙用。若谓水成文句,鸟作人言,则刻舟胶柱矣!(释论)
辛三、结成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前第二,本是冰观,以先用水为所缘之境,故立水观名。此第五,本是水观,以与第二名同,故立池名。其实是水,故结水想,为第五观也。言八功德者:功德,妙用也,彼水有八种妙用,故称八德。一、轻德,不若此水,但能下注,不能上流;彼水能上能下。经云:「寻树上下,流注华间」。二、清德,此水触沙泥即浊,彼清洁自如。三、冷德,此水遇曝则热,彼水凉冷自若。四、软德,此水体质强硬,往往冲坏塘堤;彼水体质柔软,能益余物。五、美德,此水淡而浊味,彼水甘而清美。六、香德,此水全无气息,彼水扑鼻芬香。七、饮者无厌德,此水多饮生厌,彼水饮者调适。八、无患德,此水饮多生病,病饮增剧;彼水调神开慧,增道损生。故称为八功德也。(演义)
庚六、总观分二
嘉祥疏云:「无量寿国有无量事,不可具观,故第六观总作一切观也。」文分二段:初、正明,二、显益。
辛初、正明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先、别观宝楼阁。界上,谓界道内地面上也。(直指疏) 灵芝疏云:「一一界者,准小本即池岸上。经云:『四边阶道』,『上有楼阁』等。」其下,楼中诸天作乐也。又下,空里乐器自鸣也。此下,乐内演出三宝声也。众音,指天乐空乐二种音。(直指疏)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此总结也。释论云:「此观须取前列第三、第四、第五诸观之宝树、宝地、宝池,而合观之,方得名总观想。因第六观中只说楼阁及声尘,不得名总也。」妙宗钞云:「最初系念,且寄此土日冰,以为方便;次观彼国地树池楼。应知此四,得后后者,必得前前。故楼观成,四事都现。是故至此,得总观名。虽云总见,若望后观,此犹约略。故曰粗见。」后二句,结名。
辛二、显益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利益有二:一、灭罪,二、生西。除亿劫极重恶业,灭罪也。命终必生彼国,生西也。前地成,除八十亿劫;后座观,除五万亿劫;皆是佛智如量言之。非初心人所能思议。但可信奉而已。后四句,显邪正。(演义)
戊二、观正报分四
初、如来诫听许说观门 二、三圣现身以启信解
三、韦提夫人为未来请 四、正说观法令成修证
己初、如来诫听许说观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初、诫听。灵芝疏:「如上观依,意在观正,故重劝嘱。」吾当下,许说。直指疏:「苦,三苦八苦等,果也。恼,十使烦恼等,因也。除苦,转生死得涅槃。除恼,转惑业成菩提。」灵芝疏:「娑婆众苦,非观佛三昧,无由解脱,名脱苦法。三界为苦器,六道是苦报。」汝等下,劝持说。
己二、三圣现身以启信解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直指疏云:「今佛将说三圣观,故现身相以证信也。」演义云:「如来正许说时,阿弥陀佛及二大士,并立空中,全身显现;唯以光明炽盛,初心不能具见。设使以百千亿阎浮金,比校不上。圣像金相晃耀,概可知矣!」灵芝疏:「前文光台现土,令韦提见,以为依报发请之端,故云『以佛力故见彼国』等。今三圣共临,以为正报发请之由,故云『因佛力故得见佛』等。佛立空中,二圣侍立;三圣立像,斯为明据。阎浮金色犹不可比,则知其光不可尽见。」
己三、韦提夫人为未来请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直指疏云:「接足,顶礼三圣足也。白佛,仰白释迦尊也。因佛者,目睹观则易,自可缓;未来者,未见观则难,他须示,故须代请。然云观佛菩萨,拣前兼请观极乐界。」灵芝疏云:「菩萨存心,不专为己;虽令我见,意在未来。」
己四、正说观法令成修证分四
灵芝疏云:「就后十观,复分为四:前三观佛—第七观佛坐处,第八观像表真,第九正观佛像。十与十一,观佛侍者,左右分殊。十二、十三,总观三圣,普杂不同。十四、五、六,观佛徒众,三辈差降。」即分为四:初、正明观佛,二、观佛侍者,三、总观三圣,四、观佛徒众。
庚初、正明观佛分三
初、观佛坐处(第七、华座观)
二、观圣像(第八、圣像观)
三、正观佛身(第九、佛身观)
辛初、观佛坐处(第七、华座观)分五
初、正明观境 二、明座本因 三、总示观法 四、显观利益 五、简观邪正
壬初、正明观境分三
初、总示 二、别说 三、结成
癸初、总示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演义云:「韦提代请观三圣法,如来先示座像二观者,意谓:真像微妙,不易成观;言佛必坐座,故先观华座;要观真像,先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