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P8

  ..续本文上一页疏云:「先、金绳为间,谓以黄金绳间厕界道傍也。以七下,次、七宝为界,界,阶道也。琉璃地上有八交道,俱以七宝成也。」灵芝疏云:「金绳七宝,互相间错,如世华砖。」演义云:「良以净土宝地,有八交道,即八方通衢,皆以宝绳作界,其绳各宝所成,一宝一绳,绳绳间错,间于交道衢上。金等七宝,各有分齐,眼见分明。」 二、一一下,众宝色光。灵芝疏云:「众宝色光,其光从地升空,故如华。从上照下,故如星月。」 三、成光下,合此宝光以成台阁。演义云:「上言宝珠有光,地内之光映彻于上;此言宝中有五百色光,指地上界道之光,映上空中。其光下,连举两喻,以彰光相。光是假色,华与星月,俱是实色。今以实色以喻假色,以显净土宝光能假能实。所以宝光悬于空中,变成光明宝台;台中现出百宝楼阁,自然合成。」

  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四、于台下,华幢乐器。灵芝疏云:「华幢乐器,四面围绕;风动出声,说法警众。」演义云:「华幢乐器,以成台外之庄严也。八种下,风乐说法。清风有八种,此风不从八方而来,乃由宝光而出。其光所以流出清风者,以台之左右,有华幢乐器,八风一出,华乐齐鸣,演唱妙法,说苦谛法门也。」 末二句,结示。可知。

  释论云:「前文尚可就世间实地观,如坐水边观日,即可实习。此则全入幻境,惟以心力构造之。日定方所,水奠国基。莲邦以水德为最胜,融则表八种功德,结则成七宝琉璃,止则水流同澄,观则心华并绚。此中境界,实有左右逢源、引人入胜之概!经中辞句瑰丽,气象万千,犹其余事。无常苦空无我之演说,非指净土;是令由三界往生者,回忆前尘,永不退转而已。无常,谓生住异灭四相。苦,谓五趣之苦。......净土中尚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则求生净土者,尤应预习。......

  问:实相无相,而净土中楼阁华幢,无量乐器,色相纷然,云何为净?

  答:约理而言,固云无相;约事而言,不堕顽空。实报庄严,皆净因之果。如成唯识论云:「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习菩提资粮。」可谓直捷爽快之论。

  问:佛教人淡泊不贪,何佛国庄严不离金宝?

  答:此有二义:一、随顺众生故。二、实报法尔胜妙故。世间珍宝,争夺为用,鸩毒为性。广五蕴论云:「云何为贪?谓此缠缚轮回三界,生苦为业。由爱力故,生五取蕴。」佛国珍宝成于自然,随缘为用,幻化为性。如经云: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而至。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此其所以异于世间珍宝也。

  问:一珠一宝,光色千万,如此繁复,作观何能成就?

  答:有志者不畏难。循而修之,无论成就与否,皆谓之成。盖一念即一法界,念念相缘,即尘尘法界。一珠而有八万四千光,一叶而有八万四千脉;现前一念,求八万四千之相虽不可得,然此一念之求,已具八万四千之性,法尔具足,即是成就。如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求相不得,则摄相归性,皆得成就。但有四因难成:一、与修多罗不合故。二、求相不现,便起烦恼,自疑不成故。三、戒行有亏,自起忧悔故。四、夙业为障故。对治之法如次:一、修此观者,纯以观经为标准,虽别宗各有妙法,概所不取。二、具忍耐心,具自信心。三、严持戒律。四、忏悔夙业。此中持戒所关最要。后当广说。」(以上均录释论)

  庚三、地观分三

  初、正明观法 二、显示利益 三、辨观邪正

  辛初、正明观法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所观之境,备在前文。故第三但有蹑前结劝而已。(灵芝疏)

  释论云:「此观即第二观之水想后半段,所述地面各种庄严,是为地想,仅粗见极乐国地而已。若得三昧,了了分明,不可具说者,谓若观想精进,至妙不可言境界,方为第三观。即得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报后,必生净国。」

  灵芝疏云:「一一观者,指前总别相也。除食时者,开暂间也。有依别本,改为睡时。寻诸古本,并作食时。且凡人睡时,任运自息,岂待除耶?或云:大小两乘,各有食观,故此除之。此局道众,亦非通论。今谓:余诸观法,不择时处;此观圣境,理合虔恭。对食起想,义乖尊敬。故观佛三昧经观像法云:『想念成已,唯除食时,除便转时,一切时中,恒见佛像』等,斯为明据。不须改作。 初心渐想,未成定相,故云粗见,言其未明也。 三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或云等持。想成见地,不待作意,任运契合,见境分明。如人学射,初生后熟,发无不中。言思叵及,唯证方知,故云不可具说。」

  辛二、显示利益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文有二节:初、重嘱转教。敕阿难者:以前二观,止是此方之物,以为发观之端;及观宝地,心达彼方,定能脱苦,破障除疑。重嘱转教,意见于此。(灵芝疏)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次、正彰利益。初二句,破障。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或云五万,或云五十亿劫;随宜不定,非凡所测。舍身下,除疑。此观若成,往生已决。如唐高僧大行,于泰山结庵修净业。未三七日,见琉璃地,心眼洞明。至后得疾,其地复现。乃曰:吾无观想,宝地复现,岂于安养无缘哉!即日终于所居。(灵芝疏)

  释论云:「或疑:仅观其地,何能即得如此胜果?不知此地为寿佛历劫以来净德所成,唯为救度众生而设。然众生若不修观,则彼此两不相涉,无从联合,以阙乏种子故。按唯识理:众生所依之器世界,皆识所变现。今于宝地令一一观之,了了分明者,即是熏习其识,使留深刻之印象于藏识中;若本有出世净种,则熏令长成;如或未具,亦得新熏而生。由此变起根身器界,而以宝地为依报焉。法尔成就,故云心得无疑。」

  辛三、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先、显正。言作是者,指前观相。心境相称,教行无违故。次、简邪。乖前境量,名为他观。不正曰邪。虽是佛教大小观法,若非往生净土之观,并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见之邪。余皆例此。(灵芝疏)

  庚四、树观

  初、结前生后 二、正明观行 三、结示

  辛初、结前生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初、告诏当机。地想句,结前。次观句,生后。(演义)

  辛二、正明观行分二

  初、广明观境 二、总示观法

  壬初、广明观境分二

  初、总明体量 二、别示庄严

  癸初、总明体量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初二句,教令遍观。树相多种,故云一一。(灵芝疏)

  作下,正出体量。体谓七宝所成,量谓八千由旬。七重行树者,演义云:「彼国琉璃地上,周匝皆有宝树行列;行行皆有七重。不上不下,共井齐齐。高八千由旬。枝叶华果,一一备具。」灵芝疏:「由旬,西竺驿亭之量。经律所出,远近不定。诸家多取四十里为准。叶具足者,无雕落故。」

  癸二、别示庄严分二

  初、光明庄严 二、华果庄严

  子初、光明庄严分二

  初、华叶宝光 二、珠网弥覆

  丑初、华叶宝光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演义云:「体是七宝具成,本有七种色相;其所出之光,则转变他色,故曰作异宝色。」灵芝疏云:「宝色与光,五色相间:琉璃碧色出黄光,玻璃青色出红光,玛瑙赤色出白光,砗磲白色出绿光。若准大本,琥珀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广如彼说。即是众宝以为映饰。」

  丑二、珠网弥覆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文有四段:初、示重数。每树七层,每层一重。其形如塔。二、一一下,网间宫殿,如色界天梵王居处。三、诸天下,殿中童子。一一下,天童严饰。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摩尼,此云离垢。亦云如意。(笺注:「按摩尼为宝珠之名。释迦毗楞伽摩尼者,能胜世间一切珍宝之宝珠也。」)四、其摩下,珠璎光明。众宝间者,不独珠也。色中上者,异于常也。(灵芝疏)

  子二、华果庄严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此总举也。灵芝疏云:「行相当者,当,犹对也。叶相次者,如鳞接也。」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

  此下别示。先明树叶。一一下,示量。其叶下,明色。百种画,即叶上痕脉。如天璎者,状其文也。(灵芝疏)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次、明华果。有众下,明华色。直指疏云:「阎浮檀,此云胜金。阎浮树果水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金。其色赤黄,兼带紫焰。」灵芝疏云:「其华旋转,犹如风车。」涌生下,明果实。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