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P8

  ..續本文上一頁疏雲:「先、金繩爲間,謂以黃金繩間廁界道傍也。以七下,次、七寶爲界,界,階道也。琉璃地上有八交道,俱以七寶成也。」靈芝疏雲:「金繩七寶,互相間錯,如世華磚。」演義雲:「良以淨土寶地,有八交道,即八方通衢,皆以寶繩作界,其繩各寶所成,一寶一繩,繩繩間錯,間于交道衢上。金等七寶,各有分齊,眼見分明。」 二、一一下,衆寶色光。靈芝疏雲:「衆寶色光,其光從地升空,故如華。從上照下,故如星月。」 叁、成光下,合此寶光以成臺閣。演義雲:「上言寶珠有光,地內之光映徹于上;此言寶中有五百色光,指地上界道之光,映上空中。其光下,連舉兩喻,以彰光相。光是假色,華與星月,俱是實色。今以實色以喻假色,以顯淨土寶光能假能實。所以寶光懸于空中,變成光明寶臺;臺中現出百寶樓閣,自然合成。」

  于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爲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爲水想,名第二觀。

  四、于臺下,華幢樂器。靈芝疏雲:「華幢樂器,四面圍繞;風動出聲,說法警衆。」演義雲:「華幢樂器,以成臺外之莊嚴也。八種下,風樂說法。清風有八種,此風不從八方而來,乃由寶光而出。其光所以流出清風者,以臺之左右,有華幢樂器,八風一出,華樂齊鳴,演唱妙法,說苦谛法門也。」 末二句,結示。可知。

  釋論雲:「前文尚可就世間實地觀,如坐水邊觀日,即可實習。此則全入幻境,惟以心力構造之。日定方所,水奠國基。蓮邦以水德爲最勝,融則表八種功德,結則成七寶琉璃,止則水流同澄,觀則心華並絢。此中境界,實有左右逢源、引人入勝之概!經中辭句瑰麗,氣象萬千,猶其余事。無常苦空無我之演說,非指淨土;是令由叁界往生者,回憶前塵,永不退轉而已。無常,謂生住異滅四相。苦,謂五趣之苦。......淨土中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谛,則求生淨土者,尤應預習。......

  問:實相無相,而淨土中樓閣華幢,無量樂器,色相紛然,雲何爲淨?

  答:約理而言,固雲無相;約事而言,不墮頑空。實報莊嚴,皆淨因之果。如成唯識論雲:「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爲究竟者...........染淨因果,皆執非實,成大邪見。......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爲舍生死精勤修習菩提資糧。」可謂直捷爽快之論。

  問:佛教人淡泊不貪,何佛國莊嚴不離金寶?

  答:此有二義:一、隨順衆生故。二、實報法爾勝妙故。世間珍寶,爭奪爲用,鸩毒爲性。廣五蘊論雲:「雲何爲貪?謂此纏縛輪回叁界,生苦爲業。由愛力故,生五取蘊。」佛國珍寶成于自然,隨緣爲用,幻化爲性。如經雲: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衆寶,隨意所欲,應念而至。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此其所以異于世間珍寶也。

  問:一珠一寶,光色千萬,如此繁複,作觀何能成就?

  答:有志者不畏難。循而修之,無論成就與否,皆謂之成。蓋一念即一法界,念念相緣,即塵塵法界。一珠而有八萬四千光,一葉而有八萬四千脈;現前一念,求八萬四千之相雖不可得,然此一念之求,已具八萬四千之性,法爾具足,即是成就。如華嚴經雲:「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衆生及國土,叁世悉在無有余,亦無形相而可得。」求相不得,則攝相歸性,皆得成就。但有四因難成:一、與修多羅不合故。二、求相不現,便起煩惱,自疑不成故。叁、戒行有虧,自起憂悔故。四、夙業爲障故。對治之法如次:一、修此觀者,純以觀經爲標准,雖別宗各有妙法,概所不取。二、具忍耐心,具自信心。叁、嚴持戒律。四、忏悔夙業。此中持戒所關最要。後當廣說。」(以上均錄釋論)

  庚叁、地觀分叁

  初、正明觀法 二、顯示利益 叁、辨觀邪正

  辛初、正明觀法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爲粗見極樂國地。若得叁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爲地想,名第叁觀。」

  所觀之境,備在前文。故第叁但有蹑前結勸而已。(靈芝疏)

  釋論雲:「此觀即第二觀之水想後半段,所述地面各種莊嚴,是爲地想,僅粗見極樂國地而已。若得叁昧,了了分明,不可具說者,謂若觀想精進,至妙不可言境界,方爲第叁觀。即得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報後,必生淨國。」

  靈芝疏雲:「一一觀者,指前總別相也。除食時者,開暫間也。有依別本,改爲睡時。尋諸古本,並作食時。且凡人睡時,任運自息,豈待除耶?或雲:大小兩乘,各有食觀,故此除之。此局道衆,亦非通論。今謂:余諸觀法,不擇時處;此觀聖境,理合虔恭。對食起想,義乖尊敬。故觀佛叁昧經觀像法雲:『想念成已,唯除食時,除便轉時,一切時中,恒見佛像』等,斯爲明據。不須改作。 初心漸想,未成定相,故雲粗見,言其未明也。 叁昧,正音叁摩地,此翻正定,或雲等持。想成見地,不待作意,任運契合,見境分明。如人學射,初生後熟,發無不中。言思叵及,唯證方知,故雲不可具說。」

  辛二、顯示利益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

  文有二節:初、重囑轉教。敕阿難者:以前二觀,止是此方之物,以爲發觀之端;及觀寶地,心達彼方,定能脫苦,破障除疑。重囑轉教,意見于此。(靈芝疏)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次、正彰利益。初二句,破障。八十億劫,或雲無量劫,或雲五萬,或雲五十億劫;隨宜不定,非凡所測。舍身下,除疑。此觀若成,往生已決。如唐高僧大行,于泰山結庵修淨業。未叁七日,見琉璃地,心眼洞明。至後得疾,其地複現。乃曰:吾無觀想,寶地複現,豈于安養無緣哉!即日終于所居。(靈芝疏)

  釋論雲:「或疑:僅觀其地,何能即得如此勝果?不知此地爲壽佛曆劫以來淨德所成,唯爲救度衆生而設。然衆生若不修觀,則彼此兩不相涉,無從聯合,以阙乏種子故。按唯識理:衆生所依之器世界,皆識所變現。今于寶地令一一觀之,了了分明者,即是熏習其識,使留深刻之印象于藏識中;若本有出世淨種,則熏令長成;如或未具,亦得新熏而生。由此變起根身器界,而以寶地爲依報焉。法爾成就,故雲心得無疑。」

  辛叁、辨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先、顯正。言作是者,指前觀相。心境相稱,教行無違故。次、簡邪。乖前境量,名爲他觀。不正曰邪。雖是佛教大小觀法,若非往生淨土之觀,並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見之邪。余皆例此。(靈芝疏)

  庚四、樹觀

  初、結前生後 二、正明觀行 叁、結示

  辛初、結前生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

  初、告诏當機。地想句,結前。次觀句,生後。(演義)

  辛二、正明觀行分二

  初、廣明觀境 二、總示觀法

  壬初、廣明觀境分二

  初、總明體量 二、別示莊嚴

  癸初、總明體量

  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初二句,教令遍觀。樹相多種,故雲一一。(靈芝疏)

  作下,正出體量。體謂七寶所成,量謂八千由旬。七重行樹者,演義雲:「彼國琉璃地上,周匝皆有寶樹行列;行行皆有七重。不上不下,共井齊齊。高八千由旬。枝葉華果,一一備具。」靈芝疏:「由旬,西竺驿亭之量。經律所出,遠近不定。諸家多取四十裏爲准。葉具足者,無雕落故。」

  癸二、別示莊嚴分二

  初、光明莊嚴 二、華果莊嚴

  子初、光明莊嚴分二

  初、華葉寶光 二、珠網彌覆

  醜初、華葉寶光

  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衆寶,以爲映飾。

  演義雲:「體是七寶具成,本有七種色相;其所出之光,則轉變他色,故曰作異寶色。」靈芝疏雲:「寶色與光,五色相間:琉璃碧色出黃光,玻璃青色出紅光,瑪瑙赤色出白光,砗磲白色出綠光。若准大本,琥珀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砗磲等樹,或有二寶、叁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廣如彼說。即是衆寶以爲映飾。」

  醜二、珠網彌覆

  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爲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衆寶間錯,色中上者。

  文有四段:初、示重數。每樹七層,每層一重。其形如塔。二、一一下,網間宮殿,如色界天梵王居處。叁、諸天下,殿中童子。一一下,天童嚴飾。釋迦毗楞伽,此雲能勝。摩尼,此雲離垢。亦雲如意。(箋注:「按摩尼爲寶珠之名。釋迦毗楞伽摩尼者,能勝世間一切珍寶之寶珠也。」)四、其摩下,珠璎光明。衆寶間者,不獨珠也。色中上者,異于常也。(靈芝疏)

  子二、華果莊嚴

  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衆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

  此總舉也。靈芝疏雲:「行相當者,當,猶對也。葉相次者,如鱗接也。」

  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璎珞。

  此下別示。先明樹葉。一一下,示量。其葉下,明色。百種畫,即葉上痕脈。如天璎者,狀其文也。(靈芝疏)

  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湧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叁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于中現。

  次、明華果。有衆下,明華色。直指疏雲:「閻浮檀,此雲勝金。閻浮樹果水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金。其色赤黃,兼帶紫焰。」靈芝疏雲:「其華旋轉,猶如風車。」湧生下,明果實。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