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似像,使觀心流利,先說座像二觀也。」靈芝疏雲:「華座觀者:欲瞻尊境,先觀坐處。如對君上,目視階陛。」
直指疏雲:「佛所坐者,蓮臺爲座,故當想蓮花也。」七寶地上作蓮華想者,總明臺座所依處也。靈芝疏雲:「華依于地,顯是臺座,非池蓮也。」
癸二、別說分二
初、明華葉 二、明華臺
子初、明華葉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演義雲:「先觀整朵蓮華,華葉有八萬四千,每葉有百寶色,又有微細紋脈,好比天然妙畫。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之量,有二百五十由旬。華葉兩間交處,有如意寶珠以爲莊嚴。珠放寶光,猶如傘蓋,覆于蓮華之上。」靈芝疏雲:「光形如蓋,下覆其地。」
子二、明華臺
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校飾。
初、明臺體。此蓮下,明校飾。演義雲:「此華內之臺也。毗楞伽,見前。甄叔迦,此雲赤色。西土樹名。華赤色,形如手。此寶似之,因以名焉。」
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複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此明臺上寶幢。即土臺面四向立柱。上擎網幔,以覆佛頂。(靈芝疏)演義雲:「須彌,此雲妙高。四寶所成曰妙,超出七金爲高。」直指疏:「前觀寶樹,止高八千由旬;今寶幢高百千萬億山王,觀境展轉深勝可知。」演義雲:「夜摩,此雲善時,謂以蓮華開合,善適晝夜時分也。」靈芝疏:「夜摩,即欲界第叁空居天。彼天華光,莊嚴最勝,故多取爲比。」複下,明珠放光。直指疏雲:「幢幔周圍,皆有如意珠璎珞垂也。」一一金下,明光色變現。靈芝疏雲:「其色變現爲叁:金臺、珠網、華雲也。更有別相,故雲隨意等。」施作佛事,謂隨機利物。直指疏雲:「見臺,則悟如來妙覺果。見網,則解心地衆法門。見雲,則知菩薩萬行因。故隨現佛事,機無不被其澤也。」
癸叁、結成
是爲華座想,名第七觀。」
壬二、明座本因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阿彌陀佛昔爲國王,遇世自在王佛,棄國出家,法名法藏,發四十八願。(詳見無量壽經)彼國依報境界,身壽光明,種種莊嚴,一切果相,皆願所成,豈唯華座?寄此點示,使知淨土即佛願體,願由心發,即佛心體。故知願力理絕言思矣!(靈芝疏)
壬叁、總示觀法
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
靈芝疏雲:「不先華座,則觀佛不成。」故觀佛須先觀華座也。
演義雲:「首句,念作觀看。觀想須專一,不可夾雜,少一不慎,觀即不成。故囑以不得雜觀。皆當一一觀之,謂:葉、珠、光、臺、幢,循序而進,依次不紊。」靈芝疏雲:「一一觀之,貫下五種。華葉及幢,皆有珠光。臺不明光,在文少略。鏡中見面,喻其無差。」
釋論雲:「了了分明,皆令得見:然外境可同時具現,一覽無余,以用眼根故;作觀只憑心力;用心與用眼,成反比例,必待前念既滅,後念始生。只能爲時間之繼續(豎義),不能爲空間之普遍(橫義)。蓮華之瓣、脈、光,各有八萬四千,何能同時皆令得見?此非眼根所見,乃定慧之境。謂修叁摩地(或稱叁昧),如菩薩四智中之『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隨觀一境,衆相現前。叁摩地分大小二類,如瑜伽說:『雲何小叁摩地?謂或由所緣故小,觀少色故。.........此中大心叁摩地者:謂于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遍一樹下,乃至大地,大海邊際,發生勝解。』又有一分修、具分修之別:『一分修叁摩地,謂于此中,或唯作意思惟光明相,或唯作意思惟色相,而入于定。具分修叁摩地,謂具思惟而入于定,亦了光明,亦見衆色。』准此,如『分別次地,一一觀之』,爲一分修。若將瓣、脈、光,總攬觀之,則爲具分修。要非借定力不爲功。然佛之本願,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其他珠網臺幢,皆一一于定中觀之。不取別宗外道方法,不作世事雜念,即是正觀。成與不成,皆屬順益,而無違損。」
壬四、顯觀利益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演義雲:「此觀若成,滅罪多矣,故雲五萬億劫。罪滅,則福生,塵去,則明生;生極樂國,無可疑也。」
靈芝疏雲:「此是觀佛最初方便,滅罪猶少。次至像觀,滅罪乃多。後至佛觀,得無生忍,即破無明。」
壬五、簡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辛二、觀聖像(第八、聖像觀)分二
初、結前標後 二、正示觀法
壬初、結前標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見句,結前。次句,標後。靈芝疏雲:「衆生無始未識真佛,多見形像,故使先觀。以像表真,觀佛易就。」
壬二、正示觀法分四
初、通示想佛之意 二、正明想佛之法 叁、結示 四、顯益
癸初、通示想佛之意分四
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
叁、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此一段經,我佛如來欲明佛觀,故于像觀之首,先敘觀佛之功;即是開示衆生成佛要道。一經妙旨,唯在此文。後學討論,宜須窮究。此而不了,余竟何言。(靈芝疏)
子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初句、征。謂:觀佛其利安在?諸下,釋。此中正說彌陀;以法身體同,故言諸佛。華嚴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明諸佛果證法身,無所不遍;則與衆生因地法身,無二無別。故衆生作想,佛身隨應。疏雲:「衆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能入衆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現百川。」故想佛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如勢至圓通雲:「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此明佛常念衆生。「若子逃逝,雖憶何爲?」此明衆生不念,有應無感也。「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此明衆生念佛,感應道交也。此實彌陀世尊同體大慈悲善根力,隨緣赴感,應物垂形,不思議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靈芝疏)
子二、明行者想成,即其佛體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初句、示心境相應。是心下,顯因成果相。下二句,釋成上義。是心者,即指行者觀佛之心。由觀佛相,相現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據小身丈六爲言,其功若此。若觀八萬四千相好,心具亦爾。教令觀佛,其功若此。衆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雲是心作佛。恐謂修成佛從外得,祇由此心當體是佛,故使建修,無不果滿,故雲是心是佛。若不爾者,生彼國已,具叁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當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蓮胎孕質,即是此心。是證菩提不從他得矣。(靈芝疏)
約論雲:「作者,離自然義。是者,離因緣義。知是心作佛,不知是心是佛,則昧本妙而滯功勳;知是心是佛,不知是心作佛,則任天真而廢修證。離此二邊,一念圓融,方明中道。」
釋論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句,爲全經之總彙。作、是二字,又爲二句之綱領,示心佛不二之義。華嚴經解脫長者語善財雲:『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隨意即見。.........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知一切佛悉如電光,了知己心如水中像。知一切佛皆悉如幻,己心亦爾。知一切佛聲音如響,己心亦爾。如是知,如是解,如是入。』華嚴之诠「入」字,圓融如此;揆諸本經,謂佛之法身入衆生心想中,或衆生心想入佛心中,皆無不可。不必問他來我往,非他非非他,非我非非我;自他皆不可得,是謂心一境性。古德疏注此章,既雲「感應道交」,複恐謂心外有佛,每爲種種補救之詞,以泯此見。實則心作心是之句,本已圓融;無疆界之可泯。修觀屬熏種作用,不求感應,以免躁進著魔(魔謂神經病)。俟工力純熟,如水到渠成,春回華綻,自得效果。故初機行人,不求與佛相應,唯求與經相應,所謂『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爲妄想。』是也。」
子叁、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號之一也。出世法無不究盡。深廣無際,故喻如海。佛德無邊,略舉遍知以攝余者。果人萬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專勤修習,功不虛矣。(靈芝疏)
子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
祇由觀佛功德高深,故勸系想。前則通舉諸佛,此則別指彌陀,結歸今經正意。故雲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阿羅诃,此雲應供。叁藐叁佛陀,此雲正遍知。即十號中略舉叁號。委釋如別。(靈芝疏)
癸二、正明想佛之法分二
初、正觀叁像 二、觀成境界
子初、正觀叁像分二
初、觀佛像 二、觀二菩薩像
醜初、觀佛像分二
初、正明觀像 二、因像見土
寅初、正明觀像
想彼佛者,先當想象;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以像表真,從易至難;故若畫、若雕,隨人見熟,即以爲境。坐彼華者,即前華座。(靈芝疏)
寅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