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P11

  ..續本文上一頁因像見土

  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衆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因像見土,即見前依報。妙宗鈔雲:「像觀既成,心眼開發,廣見依報地樹等相。應知樹等,超過前觀無數倍也。所以者何?以今寶像,必稱華座;樹若不高,焉能覆座?皆由妙觀轉深,故使所觀愈勝。」靈芝疏:「觀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醜二、觀二菩薩像

  見此事已,複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複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初、觀華座。如前蓮華者,即佛所坐者。據菩薩身,計應須減。次觀形像。亦作金色者,即菩薩身同前佛色。(靈芝疏)

  子二、觀成境界分二

  初、眼見勝境 二、耳聞妙法

  醜初、眼見勝境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叁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初、叁像放光,光色照樹。次、一一下,遍見叁像,無處不有。(靈芝疏)

  醜二、耳聞妙法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凫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爲妄想。若與合者,名爲粗想見極樂世界。

  初、明觀中聞法也。水流光明,及諸寶樹,無情說法也。凫雁鴛鴦,有情說法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于是可見。(靈芝疏:「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故雲妙法。」)行者匪惟入定得聞,出定亦爾,故曰恒聞。二、行者下,明當與經合,否則即妄。故雲:「若不合者,名爲妄想。若與合者,名爲粗見。」此明出定境也。因入定聞時,必與經合(靈芝疏:「謂所聞之法,不乖教典,故雲合也。」)。恐出定不然,乃有此示。若出定仍與經合,則不出而出,出而不出也。如此猶名粗想者,以像望真,須分粗妙。此想乃是佛觀方便,豈可全同真佛觀耶?(演義)靈芝疏雲:「違教即妄,合法猶粗。對下叁昧,以分粗妙。」

  問:經雲「所聞之法憶持不舍」,若未聞奈何?

  答:須得勝定,方能聞之。若不聞者,即取第五觀所謂水聲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及鳥贊叁寶,依此憶持,不違經教。(釋論)

  經雲:「想彼佛者,先當想象」。先字诠表觀像與想佛是兩種工作。由「次當想佛」至「從心想生」等句,皆謂想念佛之威德。雲何威德?「正遍知海」,威也;大慈悲,德也。既想佛智之汪洋如海,後觀佛心之慈悲無緣。像須先觀,心作一閻浮檀金色寶像,與二菩薩各坐華上,像皆放光,照諸寶樹。各樹下影像皆同。第八觀只限于此,不必求叁十八十之形體各部分也。觀佛望熏種有直接功能,唯識述記雲:「自性親因,名等流種。異性招感,名異熟種。一切種子,二種攝盡。」等流通漏無漏。異熟唯有漏。觀佛是出世間法,非異熟攝,當屬等流。攝大乘論雲:「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經等教法,名最清淨法界等流。」准此,觀佛者,近則爲往生淨土之因,遠則爲僧祇劫後成佛之因。所謂同類所引,果似因故。然行者須一切時自淨其心;若習染時多,觀佛時少,其量懸殊,亦乏勝用。維摩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實爲不易之理。(釋論)

  癸叁、結示

  是爲像想,名第八觀。

  癸四、顯益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叁昧。」

  文有二:一除罪障,二近叁昧,即下佛觀。像觀若成,真身必見,故雲現身即得。(靈芝疏)

  辛叁、正觀佛身(第九、佛身觀)分五

  初、結前起後 二、正示身相 叁、舉益勸修 四、結示觀名 五、簡觀邪正

  壬初、結前起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此句,結前。次句,起後。靈芝疏雲:「此與像觀,皆有蹑前起後次第之文;意使正修,不容異轍。」

  壬二、正示身相分叁

  初、別辨身相 二、總示相好 叁、觀成境界

  癸初、別辨身相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

  初、觀佛身色。直指疏雲:「夜摩天金,超過日月而倍萬億,輝豔叵思矣!」 次、佛身下,觀身量。直指疏雲:「那由他,垓數,此雲萬億。由旬,此雲限量。大者八十裏,中者六十裏,下者四十裏。較二大士,少二十萬億那由他,而多恒河沙矣。」靈芝疏雲:「佛身無量,機見有殊;文中所舉,假以數量,顯非數量。欲彰佛身不可定故。即下文雲:『如前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又雲:『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舉此證前,知無限量。蠡杯酌海,丈尺量空,是可得乎?喻可見也。」 叁、眉間下,眉毫量。靈芝疏雲:「右旋宛轉,其狀如珠。一須彌,高叁百叁十六萬裏。縱廣亦爾。五須彌,共一千六百八十萬裏。」 四、佛眼下,眼色量。靈芝疏:「一大海,八萬四千由旬。四大海,共叁十叁萬六千由旬。」 五、身諸下,毛孔流光。靈芝疏雲:「演,即流也。一一毛孔光如須彌。」直指疏:「光如須彌者,具衆寶色故。」 六、彼佛下,圓光化佛。直指疏:「先、形量。大千世界複有百億,圓遍量大可知。于圓下,次、化佛。一下,叁、化衆。」

  癸二、總示相好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初、正明相好。靈芝疏雲:「丈六之身則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今彌陀身相好光明叁量八萬四千,則其數無量,不可算矣!」直指疏雲:「皆八萬者,轉塵勞成智德故。」妙宗鈔雲:「相、好、光,皆雲八萬四千者,即障顯德,故成此數。佛居凡地,具于八萬四千塵勞;于此塵勞,皆見實相。理智既合,故能示現相好光明,故節節雲若斯之數。行人今觀,心知即是,能于塵勞,皆見佛相。」

  次、一一光下,明攝生。靈芝疏雲:「下示光明遍照攝生,即是彌陀慈悲心體。」直指疏雲:「佛念衆生,如母憶子,故相好中光明一一照攝念佛人也。」妙宗鈔雲:「生佛體同,雖土廣生多,攝無一失。」約論雲:「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是知衆生一念念佛,常在我佛大慈悲光中,坐臥經行,絲毫不隔。」

  問:不念佛人,佛光攝否?

  答:念與不念,光無不攝。但念佛者,與光相應,攝取往生,定無退墮。智論雲:「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楞嚴所謂「佛念衆生,如母憶子」。但子于母,有憶不憶耳。又如盲人在日輪下,日無不照,盲者不見。不念佛人,亦複如是。(靈芝疏)

  叁、其光下,總辨難思。靈芝疏雲:「其光相好,兼上身項(項即圓光)二光。化佛,即圓光所現。言不能盡,憶想方見。心眼,即意思也。」

  癸叁、觀成境界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

  此明觀一佛即見諸佛。靈芝疏雲:「見多佛者,法身體同。念佛叁昧,從此得名。」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此明觀佛身即見佛心。靈芝疏雲:「見佛心者,身爲心相故。佛無一切心,唯有大慈悲。慈者,與樂,悲即拔苦。衆生無盡,佛大慈悲亦無有盡。智論雲:慈有叁種:一、衆生緣慈,無心攀緣一切衆生,而于衆生自然現益。二、法緣慈,無心觀法,而于諸法自然對治。叁、無緣慈,無心觀理,而于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後一舉理體,前二約事用。今舉無緣,義收叁種。謂諸佛心,不住有無,不依叁世;平等大慈,常照法界。以此攝生,生無不攝。不由緣起,故雲無緣。即前所謂『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是也。」直指疏雲:「以觀下,次、觀佛心。先舉觀身,全悲心應現,故雲觀身見心。親愛歡念曰慈,與樂德也。憐愍恻怛曰悲,拔苦德也。各有叁相:一、生緣慈,緣一切衆生,如父母六親;二、法緣慈,緣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生;叁、無緣慈,不住法相及衆生相。悲叁例知。佛心無形,依性德顯,故雲大慈悲是。運同體慈,度諸衆生,而亦不取衆生相,亦不限劫數,故雲無緣慈攝衆生。叁昧經言:『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衆生。若見衆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既諸佛以衆生爲身心,則如來外身內心,衆生皆可隨順而觀矣。」

  壬叁、舉益勸修分四

  初、正明益 二、勸修觀 叁、示觀法 四、重舉益

  癸初、正明益

  作此觀者,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舍身他世,生彼土已,即證無生;故知此觀若成,則上品上生明矣。(靈芝疏)

  癸二、勸修觀

  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

  智者,即目修觀之人。依前觀法,即是谛觀。以修此觀,往生得忍,功深利大,故勸系心。故般舟經:衆生問佛:何因緣故,得生此國?彌陀答言:以修念佛叁昧,得生彼國也。(靈芝疏)

  癸叁、示觀法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多相自具者,眉毫一相,總諸相故。若據經文,即觀五須彌量。故雲「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即知非丈六眉毫。(靈芝疏)

  癸四、重舉益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

  靈芝疏雲:「多佛授記者,皆蒙印可,授記作佛。」

  壬四、結示觀名

  是爲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靈芝疏雲:「一切之言,或總指所見諸佛,或…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