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P13

  ..续本文上一页不具足。今二俱观,故云具足。

  庚三、总观三圣分二

  初、普观想 二、杂想观

  辛初、普观想(第十二、普往生观)分三

  初、示观法 二、结名义 三、彰感应

  壬初、示观法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此依流布本),忆持不失。

  妙宗钞云:「上来诸观,先依、次正,先主、次徒,虽皆观成,未为普总,又未想身生彼亲见,故今令想身终生彼,一时普见。非独所观境界顿足,亦乃往生心想成就。可类前文依报之观,初地树池等别观,至楼观成,四事总见,名为总观,然但能总依报四事。今想生彼,普见普闻依正诸相,故名普观。」

  文中,初句,结前。次句,起后,亦即起心作观生彼佛国。次、莲中跏坐。次、想华开合。直指疏云:「合如托胎,开如出胎。」次、华开光照。次、见佛、闻法。灵芝疏云:「佛菩萨者,即三圣也。水鸟树林,依报说法。及诸佛者,正报说法。仍须合教,以验真妄。」 释论云:「上来各种依报至三尊正报皆已说竟,行人依经作观至此,即当作自身往生想,以结束之。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前例,心作心生,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闭目、心想:尘世一切皆空,己之屋宇、床座亦空,唯己身及一莲华。端坐即定。华瓣重重渐合。入定片时,华瓣徐徐渐放,五百色光触身,微感振奋,故开眼视。—但仅作开眼之想,不可真实开眼,因开眼则睹尘境而坏观境故。闭目保全观相,想见诸佛菩萨,满虚空中,心闻水、鸟、树林,及诸佛说法。一切音声,皆以意构造,不用眼耳诸根。」

  壬二、结名义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普观者,灵芝疏云:「双结依正,故得普名。」直指疏云:「三圣正报,乐国依报,与自身往见,同时具想,故名普观。」释论云:「经中所述净土色相,至此已讫,合前诸境,总结普观。」

  壬三、彰感应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直指疏云:「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成就时,三圣化身常来至此所也。」

  辛二、杂想观(第十三、难明佛菩萨观)分三

  初、总示 二、别说 三、结名

  壬初、总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释论云:「此于前列诸观之外为别门,或为诸观之先导。行人于前诸观,卒难成就,佛为方便计,先设此观,而后及其余。「先」字,表次序之先后,非谓取此一观而废其余诸观也。」灵芝疏云:「顺此方机,故观丈六。不言坐立,应是立像。」

  壬二、别说分二

  初、立观所以 二、正明观法

  癸初、立观所以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灵芝疏云:「先所说者,指前佛观。凡夫心劣,虽不能观;仗佛愿力,有想必成。」释论云:「前诸观,虽非凡夫心力所及,佛恐行人执着此句,随即以「然」字为转语,许以必得成就。因彼佛之愿力故。」但下,举像况真。释论云:「像谓丈六之观。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为具足身相。」灵芝疏云:「想象获福,况真可知。」

  癸二、正明观法分二

  初、观佛 二、观二菩萨

  子初、观佛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初、明身量不定。灵芝疏云:「佛无大小,随机有异。」次、指余诸相。灵芝疏云:「金色、圆光,如前佛观。宝莲,即华座观。」释论云:「佛身大小本无定量,唯色皆真金,一切与前无异,以别邪正。」

  子二、观二菩萨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释论云:「二菩萨之身,于此观中,与众生同。以应一切众生之方便故。」灵芝疏云:「但观首相,可辨二圣。观音冠有立佛,势至髻有宝瓶。」直指疏云:「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随众生心,菩萨亦应所知量故。」

  壬三、结名

  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释论云:「云何观名杂想?以系劣应,望真身为杂而不纯;以系方便之别门,望胜观正受为杂。」灵芝疏云:「三圣不同,大小有异,故云杂想。」

  庚四、观佛徒众分三

  灵芝疏云:「十四已下三种,观彼徒众。三辈九品,并所观境,因明生相。人多惑之。今谓:文中所叙,并是已生彼国之人;当本修因感果之相,以为三种近观之境。又云:『为令识位有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今谓:大本三品,皆标发菩提心,可对今经上三品耳。中下二品,则非所对。况复因行与今全别。寻经校之,方知不尔。今明:上三品,即彼菩萨众也。中三品,即彼声闻众也。下三品,即彼人民众也。三辈九品,摄尽彼方圣凡之众。又复三辈各分高下,如后具明。」

  文分为三:初、观菩萨众,二、观声闻众,三、观人民众。

  辛初、观菩萨众(第十四、上品生观)分二

  初、正明三品 二、总结观名

  壬初、正明三品分三

  初、上品上生 二、上品中生 三、上品下生。

  灵芝疏云:「第十四上辈有五:一、发菩提心,大乘心也;二、解第一义,大乘解也;三、修行诸行,大乘行也;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五、回向往生,大乘愿也。如此五法,上三品中,出没互见。上品上生具五,经明三心三行是也。上品中生有四,唯缺大行。经云:『善解义趣』,是也。上品下生有三,缺于解行。经云:『但发无上道心』,是也。若无第一,不为上品;若无四五,即不往生。故上三品,即摄补处、不退、初心、诸大菩萨也。」

  癸初、上品上生分三

  初、标 二、释 三、结

  子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子二、释分四

  初、修胜因 二、感胜缘 三、明往生 四、生后益

  丑初、修胜因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初、发三心。灵芝疏云:「发三心者,菩提心也。亦名无上道心。一、至诚者,求佛菩提,决定坚固,至佛不移也。」笺注云:「至诚心,愿往生真实之心也。」约论云:「何名至诚?至者,不留余地;诚者,唯此一心。行者创闻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指,发儋何心,直趣无上菩提,不复希求有余涅槃、人天果报;第念不依佛力,行愿难圆,是故决定求生净土,一意精修,无有间断,是谓至诚。」灵芝疏云:「二、深心者,于大乘法,闻思修习,至佛不已也。释论(智度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云深也。」净影疏云:「求心殷重,故曰深心。」天台疏云:「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约论云:「何名深心?经云:『深心信解常清净』。诸佛甚深法藏,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然亦不离众生妄想心中,故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如来智慧非他,众生妄想是;众生妄想非他,如来智慧是。但以深心照了,知如来众生无二无分别,则不于心外见佛。所见之佛,不离自心故。知如来众生无二无分别,则不于心外求生净土;了所生净土,具足自心故。乃至即见无见,即生无生,清净本来,离诸觉观故。如是信解,是谓深心。」灵芝疏云:「三、回向发愿:所修功德,普施众生,至佛无尽。」笺注云:「回向发愿心,回向所修之功德,而愿求往生净土之心也。」约论云:「何名回向发愿心?如阿弥陀佛为佛道故,发广大心;我亦如是为佛道故,发广大心。如阿弥陀佛为众生故,取妙净土;我亦如是为众生故,取妙净土。有一众生未得度者,是则我土不净,我佛不成。我、佛、众生,即一即三,非三非一,究竟不可得故。是名回向发愿心。」 灵芝疏云:「若对三聚:初即摄律仪,无恶不断,故必至诚。二即摄善法,无善不修,故必渐深。三摄众生,无生不度,故必回施。若对三佛:初是断德,法身佛也;二即智德,报身佛也;三即恩德,应身佛也。果有三佛,因必三心,不可缺一。」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次、修三行。灵芝疏云:「发上三心,必修三行。然有径修三行,义具三心,故云复有三种众生等。」约论云:「三种众生者:言齐修三种行业之众生,非谓各修一种也。盖信愿相资,解行相发。一有所亏,不能入道。」灵芝疏云:「一、不杀是诸戒之首,故别标之。具诸戒行:此上品中,须纳大乘菩萨戒。依善戒经,先受五、十、具,后受菩萨戒,故云诸戒。此即对上至诚心也。二、读诵经典,不唯读诵,必须学解,发生智慧。此即对深心也。三、回向发愿,对上可知。仍加六念,即念三宝,及戒、施、天。名大乘六念也。」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三、示修期。直指疏云:「功德,指上心行二种,再加专心念佛一七,当命终时,即得往生也。」灵芝疏云:「少至一日,多至七日。举少况多,欲彰功胜。则知菩萨大行,一念能行,犹为佛种;况一日七日,宁不往耶?」约论云:「具此功德者,就长时而论。一日乃至七日,据小本持名,大集系念,俱有此文。经特约言之,务在一心不乱。克期取效,斯为精进勇猛。」释论:「问:云何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岂逾此期便不可修耶?答:斯非限定。须尽形寿行之。然诸行虽经长时修习,或违、或阙,未臻圆满;至身殒之前一日或七日始得成就者,或闻道较晚,一日至七日后即身死者,皆得预于上品。如儒家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