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P13

  ..續本文上一頁不具足。今二俱觀,故雲具足。

  庚叁、總觀叁聖分二

  初、普觀想 二、雜想觀

  辛初、普觀想(第十二、普往生觀)分叁

  初、示觀法 二、結名義 叁、彰感應

  壬初、示觀法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于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此依流布本),憶持不失。

  妙宗鈔雲:「上來諸觀,先依、次正,先主、次徒,雖皆觀成,未爲普總,又未想身生彼親見,故今令想身終生彼,一時普見。非獨所觀境界頓足,亦乃往生心想成就。可類前文依報之觀,初地樹池等別觀,至樓觀成,四事總見,名爲總觀,然但能總依報四事。今想生彼,普見普聞依正諸相,故名普觀。」

  文中,初句,結前。次句,起後,亦即起心作觀生彼佛國。次、蓮中跏坐。次、想華開合。直指疏雲:「合如托胎,開如出胎。」次、華開光照。次、見佛、聞法。靈芝疏雲:「佛菩薩者,即叁聖也。水鳥樹林,依報說法。及諸佛者,正報說法。仍須合教,以驗真妄。」 釋論雲:「上來各種依報至叁尊正報皆已說竟,行人依經作觀至此,即當作自身往生想,以結束之。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前例,心作心生,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于蓮華中結跏趺坐,閉目、心想:塵世一切皆空,己之屋宇、床座亦空,唯己身及一蓮華。端坐即定。華瓣重重漸合。入定片時,華瓣徐徐漸放,五百色光觸身,微感振奮,故開眼視。—但僅作開眼之想,不可真實開眼,因開眼則睹塵境而壞觀境故。閉目保全觀相,想見諸佛菩薩,滿虛空中,心聞水、鳥、樹林,及諸佛說法。一切音聲,皆以意構造,不用眼耳諸根。」

  壬二、結名義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爲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普觀者,靈芝疏雲:「雙結依正,故得普名。」直指疏雲:「叁聖正報,樂國依報,與自身往見,同時具想,故名普觀。」釋論雲:「經中所述淨土色相,至此已訖,合前諸境,總結普觀。」

  壬叁、彰感應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直指疏雲:「佛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成就時,叁聖化身常來至此所也。」

  辛二、雜想觀(第十叁、難明佛菩薩觀)分叁

  初、總示 二、別說 叁、結名

  壬初、總示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釋論雲:「此于前列諸觀之外爲別門,或爲諸觀之先導。行人于前諸觀,卒難成就,佛爲方便計,先設此觀,而後及其余。「先」字,表次序之先後,非謂取此一觀而廢其余諸觀也。」靈芝疏雲:「順此方機,故觀丈六。不言坐立,應是立像。」

  壬二、別說分二

  初、立觀所以 二、正明觀法

  癸初、立觀所以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

  靈芝疏雲:「先所說者,指前佛觀。凡夫心劣,雖不能觀;仗佛願力,有想必成。」釋論雲:「前諸觀,雖非凡夫心力所及,佛恐行人執著此句,隨即以「然」字爲轉語,許以必得成就。因彼佛之願力故。」但下,舉像況真。釋論雲:「像謂丈六之觀。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爲具足身相。」靈芝疏雲:「想象獲福,況真可知。」

  癸二、正明觀法分二

  初、觀佛 二、觀二菩薩

  子初、觀佛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初、明身量不定。靈芝疏雲:「佛無大小,隨機有異。」次、指余諸相。靈芝疏雲:「金色、圓光,如前佛觀。寶蓮,即華座觀。」釋論雲:「佛身大小本無定量,唯色皆真金,一切與前無異,以別邪正。」

  子二、觀二菩薩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釋論雲:「二菩薩之身,于此觀中,與衆生同。以應一切衆生之方便故。」靈芝疏雲:「但觀首相,可辨二聖。觀音冠有立佛,勢至髻有寶瓶。」直指疏雲:「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隨衆生心,菩薩亦應所知量故。」

  壬叁、結名

  是爲雜想觀,名第十叁觀。」

  釋論雲:「雲何觀名雜想?以系劣應,望真身爲雜而不純;以系方便之別門,望勝觀正受爲雜。」靈芝疏雲:「叁聖不同,大小有異,故雲雜想。」

  庚四、觀佛徒衆分叁

  靈芝疏雲:「十四已下叁種,觀彼徒衆。叁輩九品,並所觀境,因明生相。人多惑之。今謂:文中所敘,並是已生彼國之人;當本修因感果之相,以爲叁種近觀之境。又雲:『爲令識位有上中下;即是大本叁品也。』今謂:大本叁品,皆標發菩提心,可對今經上叁品耳。中下二品,則非所對。況複因行與今全別。尋經校之,方知不爾。今明:上叁品,即彼菩薩衆也。中叁品,即彼聲聞衆也。下叁品,即彼人民衆也。叁輩九品,攝盡彼方聖凡之衆。又複叁輩各分高下,如後具明。」

  文分爲叁:初、觀菩薩衆,二、觀聲聞衆,叁、觀人民衆。

  辛初、觀菩薩衆(第十四、上品生觀)分二

  初、正明叁品 二、總結觀名

  壬初、正明叁品分叁

  初、上品上生 二、上品中生 叁、上品下生。

  靈芝疏雲:「第十四上輩有五:一、發菩提心,大乘心也;二、解第一義,大乘解也;叁、修行諸行,大乘行也;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五、回向往生,大乘願也。如此五法,上叁品中,出沒互見。上品上生具五,經明叁心叁行是也。上品中生有四,唯缺大行。經雲:『善解義趣』,是也。上品下生有叁,缺于解行。經雲:『但發無上道心』,是也。若無第一,不爲上品;若無四五,即不往生。故上叁品,即攝補處、不退、初心、諸大菩薩也。」

  癸初、上品上生分叁

  初、標 二、釋 叁、結

  子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子二、釋分四

  初、修勝因 二、感勝緣 叁、明往生 四、生後益

  醜初、修勝因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初、發叁心。靈芝疏雲:「發叁心者,菩提心也。亦名無上道心。一、至誠者,求佛菩提,決定堅固,至佛不移也。」箋注雲:「至誠心,願往生真實之心也。」約論雲:「何名至誠?至者,不留余地;誠者,唯此一心。行者創聞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指,發儋何心,直趣無上菩提,不複希求有余涅槃、人天果報;第念不依佛力,行願難圓,是故決定求生淨土,一意精修,無有間斷,是謂至誠。」靈芝疏雲:「二、深心者,于大乘法,聞思修習,至佛不已也。釋論(智度論)雲: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雲深也。」淨影疏雲:「求心殷重,故曰深心。」天臺疏雲:「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約論雲:「何名深心?經雲:『深心信解常清淨』。諸佛甚深法藏,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然亦不離衆生妄想心中,故曰: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如來智慧非他,衆生妄想是;衆生妄想非他,如來智慧是。但以深心照了,知如來衆生無二無分別,則不于心外見佛。所見之佛,不離自心故。知如來衆生無二無分別,則不于心外求生淨土;了所生淨土,具足自心故。乃至即見無見,即生無生,清淨本來,離諸覺觀故。如是信解,是謂深心。」靈芝疏雲:「叁、回向發願:所修功德,普施衆生,至佛無盡。」箋注雲:「回向發願心,回向所修之功德,而願求往生淨土之心也。」約論雲:「何名回向發願心?如阿彌陀佛爲佛道故,發廣大心;我亦如是爲佛道故,發廣大心。如阿彌陀佛爲衆生故,取妙淨土;我亦如是爲衆生故,取妙淨土。有一衆生未得度者,是則我土不淨,我佛不成。我、佛、衆生,即一即叁,非叁非一,究竟不可得故。是名回向發願心。」 靈芝疏雲:「若對叁聚:初即攝律儀,無惡不斷,故必至誠。二即攝善法,無善不修,故必漸深。叁攝衆生,無生不度,故必回施。若對叁佛:初是斷德,法身佛也;二即智德,報身佛也;叁即恩德,應身佛也。果有叁佛,因必叁心,不可缺一。」

  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

  次、修叁行。靈芝疏雲:「發上叁心,必修叁行。然有徑修叁行,義具叁心,故雲複有叁種衆生等。」約論雲:「叁種衆生者:言齊修叁種行業之衆生,非謂各修一種也。蓋信願相資,解行相發。一有所虧,不能入道。」靈芝疏雲:「一、不殺是諸戒之首,故別標之。具諸戒行:此上品中,須納大乘菩薩戒。依善戒經,先受五、十、具,後受菩薩戒,故雲諸戒。此即對上至誠心也。二、讀誦經典,不唯讀誦,必須學解,發生智慧。此即對深心也。叁、回向發願,對上可知。仍加六念,即念叁寶,及戒、施、天。名大乘六念也。」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叁、示修期。直指疏雲:「功德,指上心行二種,再加專心念佛一七,當命終時,即得往生也。」靈芝疏雲:「少至一日,多至七日。舉少況多,欲彰功勝。則知菩薩大行,一念能行,猶爲佛種;況一日七日,甯不往耶?」約論雲:「具此功德者,就長時而論。一日乃至七日,據小本持名,大集系念,俱有此文。經特約言之,務在一心不亂。克期取效,斯爲精進勇猛。」釋論:「問:雲何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豈逾此期便不可修耶?答:斯非限定。須盡形壽行之。然諸行雖經長時修習,或違、或阙,未臻圓滿;至身殒之前一日或七日始得成就者,或聞道較晚,一日至七日後即身死者,皆得預于上品。如儒家雲…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