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則不僅須「聞」,而且須「思」須「修」,更較究竟。其聞法晚者,自非勇猛加行不爲功。」
醜二、感勝緣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
首句,明往生時。言此行人,臨命終時,或吉祥而臥,或坐化立亡,當爾之時也。此人下,明上品緣。言以此行人,生前或修叁心,或兼余行,精進勇猛,始終不懈,是以臨終,叁聖聖衆,依正偕來,授手迎接,贊歎勸進,以慰其心。(演義)
靈芝疏雲:「精進勇猛,即能感也。精進,不懈。勇猛,不退。阿彌下,彰聖應。佛與大衆,共集其前。七寶宮殿,即佛居處。金剛臺,即蓮華座。下雲『此紫金臺,如大寶華』是也。但此金剛,與下爲異。二聖共執,付與乘之。」
問:臺座來迎,可矣。宮殿雲何亦能移至?
答:依正二報,同時俱生。如瑜伽論雲:「彼諸天生與宮殿俱生俱殁」。非如娑婆有求不得苦。雖得,有先壞苦。(釋論)
醜叁、明往生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至爾時也,既見若斯勝境,生大歡喜。自見己身,乘金剛臺,當此土舍報之時,正彼國往生時也。不前不後,故雲如彈指頃。(演義)靈芝疏雲:「形留神往,有如蟬蛻。十萬億土,剎那即至。彼佛威神,衆生業力,易軀換報,如反掌耳。」
醜四、生後益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既生彼國,叁聖身相,如前觀所雲具足相好,一一親見。又聞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得忍。經少頃時,即能遊曆十方,承事諸佛,並承諸佛次第授記。得授記後,便還本國,得百千陀羅尼門。登別地圓住位也。(演義) 約論雲:「由戒行具足故,所見佛菩薩色相具足;由信樂大乘故,聞說妙法,即得無生法忍。經授記已,即得百千陀羅尼門。」靈芝疏:「陀羅尼,此翻總持。一、能持善,二、能遮惡。即于無量法門無不通達。」
子叁、結
是名上品上生者。
癸二、上品中生分叁
初、標 二、釋 叁、結
子初、標
上品中生者:
子二、釋分四
初、明修因 二、感勝緣 叁、得往生 四、生後益
醜初、明修因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妙宗鈔雲:「言不必者,是義持人,不樂讀誦。但于經中,取一句一偈,深窮旨趣。于絕言思深廣之理,心不驚動。又複其心安住中道,不爲二邊之所驚動。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爲深信。雖不遍習,或聞大教,赴機異說,知顯一理,不生疑謗。」
靈芝疏雲:「上句,示缺行也。善下,彰有解也。第一義者,了達諸法畢竟空寂;由從緣起,無自性故。出過諸法,故雲第一。心不驚者,不狐疑也。信因果者,諸法雖空,善惡因果無毫差也。如此信解,方契大乘,豈有謗耶?回此功德,向彼莊嚴,故雲回向。若無願求,縱有信解,不出輪回。」
醜二、感勝緣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靈芝疏:「紫金臺,亦即蓮華。從法化生,故名法子。」演義雲:「此緣與上位有不同處,大遜于前也。前則叁聖偕無量化佛、比丘、諸天,並宮殿來迎;今偕千化佛。前金剛臺,今紫金臺。前則佛光照觸,今但語言贊歎。授手,即迎接也。」
醜叁、得往生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醜四、生後益
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
前生彼國,隨時見佛,並不經時;今則華經一宿乃開。前則經須臾間,曆事諸佛;今須七日。前則諸佛隨時授記;今須經一小劫,得忍、受記。值緣既不同,後益亦異也。(演義)靈芝疏雲:「一小劫者,亦據此土一增減爲言。」
子叁、結
是名上品中生者。
癸叁、上品下生分叁
初、標 二、釋 叁、結
子初、標
上品下生者:
子二、釋分四
初、明修因 二、明感緣 叁、明往生 四、生後益
醜初、明修因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妙宗鈔雲:「信因果等二句,同上中,故雲亦。彼解第一義谛爲別行。此但發無上道心爲別行。」直指疏雲:「對前上中,缺于持經解義二種。功德:發心念佛,持戒行施等。」
醜二、明感緣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靈芝疏雲:「金蓮華,亦即臺座。贊言清淨者,既發大心,必離諸惡故。」演義雲:「此緣亦遜向者也。向有千佛,今則五百矣。余可不談。總之,品愈低,緣愈淡。此必然之勢也。」
醜叁、明往生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靈芝疏雲:「不言時限,同前一念。」
醜四、生後益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于衆相好,心不明了。于叁七日後,乃了了見。聞衆音聲,皆演妙法。遊曆十方,供臺諸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文二:初、花開見佛。上則到時即見,中則經宿乃見,此則七日中見,至叁七後見之究竟者,蓋心願雖發,未能稱真修八萬行,轉塵勞成相好故。聞衆下,二、聞法得果。供佛聞法者,生前不能廣修福慧,故于極樂遊後,曆事諸佛,滿足二嚴也。(直指疏)箋注雲:「百法明門者,菩薩于初地所得之智慧門也。明者,慧也。門者,入也。又差別也。慧能通入百法之真性,故雲明門。」直指疏:「百法明門者,大乘家五位百法也。名數如百法論。總顯叁界所有,唯識所現。歡喜,初地名。初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如來種中,決定當得。成多欣慶,故名歡喜。華嚴明初地菩薩于一念頃,得百叁昧,見百如來,百神力,動百界,照教百劫衆生,住壽百劫,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入百法門,現百身,示百菩薩。住此地位,安有不歡喜耶?」
子叁、結
是名上品下生者。
壬二、總結觀名
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辛二、觀聲聞衆(第十五、中品生觀)分二
初、正明叁品 二、總結觀名
靈芝疏雲:「第十五、中輩叁品,此攝四果聲聞衆。經雲:『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等。問:彼國純一大乘清淨良伴,何有小乘聲聞耶?答:此土聲聞,則有二種:一者、定性,謂沈空滯寂,取滅度者。往生論雲:『二乘種不生』,即此類也。二、不定性,謂中間回心,已經開顯,知常獲記。雖是聲聞,不住小果。法華真阿羅漢,涅槃出家菩薩。淨土聲聞,即同此類。已聞大教,發菩提心,但先學小乘,聞說苦空無常無我,發其本習,先證小果,終歸大乘。此叁品中:上生常持五八十具四種戒行;中生亦持四戒,但一日一夜;下生孝養仁慈。上二專持佛戒,並有回向願求。下一止依世教,故但臨終遇善。叁階行別,故分高下。」
壬初、正明叁品分叁
初、中品上生 二、中品中生 叁、中品下生
癸初、中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初、明修因。靈芝疏雲:「五、八,在家二衆戒。諸戒,即包十具,出家五衆戒。五戒者:一、不殺,二、不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八戒加叁:六、不著華鬘璎珞,香油塗身;七、不坐高床,及不歌舞倡伎;八、不過中食。淫斷邪正,名加淨行。齊一其心,故名八齋。禁閉諸根,亦名八關。廣如律中。然此四戒,或道俗各持,或出家兼具。既持淨戒,必離衆過。五逆,過中之大,故特標之。以下,示願求。善根爲因,生彼是果。」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衆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次、明感果。演義雲:「上叁皆言佛與菩薩,今言佛與比丘者,化同行衆,引同類人。以其初習小行故也。故所演說者,亦四念處法耳。」靈芝疏雲:「贊歎出家,即明此品多收道衆。離苦者,近離塵緣,遠清煩惑。」行下,明往生。靈芝疏雲:「坐蓮禮佛,識神即脫。」蓮開下,生後益。靈芝疏雲:「(蓮華開時),合有見佛,文略不明。」演義雲:「此品華開見佛,較上中、上下二品尤速。上中經宿,上下一日一夜乃開。今則尋開,一宿亦不經也。但所見佛相不同耳。」靈芝疏雲:「贊四谛者,順所習故。苦集二谛,世間因果,是所斷。滅道二谛,出世因果,是所證。四法皆實,故並名谛。」
應時下,明得道。靈芝疏雲:「阿即…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會性法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